圓津禪院
歷史
圓津禪院位於青浦區朱家角鎮泰安橋西堍漕河街193號。始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初供辰州聖母像,俗稱娘娘廟,明萬曆年間重建圓津禪院,清順治、康熙年間,圓津禪院逐漸擴建。從第三代住持語石起,幾任住持都能詩善畫,常有文人士大夫往往流連,吟誦聚會。1995年修復開放,2001年正式登記。現院中恢復有趙孟頫手書的「涌月」石刻的「涌月井」和清華閣等古蹟。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住持通證對寺院進行大規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禪」、「息躬室」、「清華閣」、「那伽定處」、「舫齋」諸建築,其中以「清華閣」最負盛名,它不僅是名人文士珍藏書畫之處,而且環境幽美。登上清華閣遠眺近望, 珠溪勝景盡收眼底:西自 澱山湖,南及 佘山,東至三汾盪,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見於雲樹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漁舟商舶之往來,得一覽而盡之」,故有清華閣十二景之稱。清華閣十二景為曹溪落雁、帆收遠浦,網集澄潭、淀峰西靄、秧渚北浮、木末清波、柳蔭畫舫,井市長虹、慈門傑閣、人煙繞翠、竹林連雲、殿角鳴鐘。概括了鎮上各處景點,實際上是登上清華閣總攬 朱家角鎮上十二景。其中「井市長虹」即指放生橋,「慈門傑閣」為鎮上大剎慈門寺一景;「秧渚北浮」指鎮北西漾淀,這一帶原為明初豪富沈萬三舊居,後沈萬三被洪武抄家籍沒。陸慶臻詠清華閣十二景詩中有「直北水潺潺,西秧沈氏田,舊朝豪姓地,今日劫灰煙,……」之句。
特色
圓津禪院結構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細刻,光彩耀目,莊嚴肅穆。禪院成為名剎,主要是由住持通證和尚(又名語石)起,連續出了好幾代精通書畫的高僧,經六、七代住持精心收集,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畫。其中有宋刻「妙法蓮華經」,明文徵明手書「多心經」,董其昌等32人合寫的「金剛經」,清代梁同書的行書卷等等。禪院成為一處重要的文物儲藏所。明清以來,許多文人雅士慕名紛紛前來,禪院成了明清時期文人聚會之所,董其昌、徐幹學等諸多名人均到禪院遊覽、題詞。
王昶亦為禪院撰寫碑文「重修清華閣記」和「振華長老塔銘記」等,並暫存了他著作的部分書版,及其他許多故 圓津禪院物。清嘉慶年間由禪院九代住持覺銘撰寫的《圓津禪院小志》,收入了許多匾聯詩文,內有趙孟頫、董其昌的匾額;劉墉、梁同書、鄭板橋、吳梅村等人寫的對聯;陸樹聲、諸嗣郢、王昶等也都有翰墨留存。
收藏
圓津禪院內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毀於兵燹,部分為寺內不肖僧徒偷出變賣。至建國初,珍品已經不多,後大部分為江蘇省文管會接收,藏於江蘇省及蘇州市博物館,少數保存在青浦區博物館。50年代初,禪院被拆,還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華閣記》、《振華長老塔銘記》,及沈光瑩撰「重修大殿記」石碑,成為禪院遺留下來的文物。1999年開始整修禪院,翌年起對外開放。[2]
視頻
參考文獻
- ↑ 《寺廟堂觀》 周本民著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7 第19頁.
- ↑ 圓津禪院,中文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