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狮山,那些与水有关的故事(洪叶高)
作品欣赏
在狮山,那些与水有关的故事
桐城,古称桐国,因北部山区盛产桐树而得名。吕亭镇就是桐树生长的地方。因为三国大将吕蒙北向抗曹在此驻军,此地便成了吕亭驿,如今早更名为吕亭镇了。吕亭西北连绵多山,其中有座小山形似卧狮,也便有了狮山村。狮山在哪儿?自桐城城区沿206国道北上,过烟墩岗越二十里铺,北下一公里慢坡,平缓处就是狮山;或从康堰出发穿半边街,前边平坦处就是狮山。
在我的陈年记忆中,狮山村的标志是狮山小学,那时我的堂叔在狮山小学当校长。某天,我去给即将调离的堂叔搬行李。时间尚早,我决定去马路边看看风景,其实那时的我并不明白风景的真正内涵。吸引我的是那宽阔的柏油马路,还有那川流不息汽车的隆隆声响。在我十多岁的年纪,这一切对于我,都是致命的诱惑。公路两侧有成串的人力板车吆喝着走过,也有骑着自行车的,数量相对较少,更少的是那些经过的大型车辆,以带拖挂的卡车居多。那种专门用来装人的大通道客车竟然没见到一个。卡车们硕大的车轮,在我的面前恣肆地卷起风沙,间或突然鸣一声喇叭,然后傲慢且快速地掠地而过。我藏身于浑身上下长满眼睛、高大整齐的行道树大叶杨之下,在浓烈的柏油气息里仔细辨认并计算着过往的车辆。这是我不可多见的自得其乐,此刻我正乐此不疲!
当年的合安公路早已扩建荣升成了206国道,双向两车道现已变成了现在的四车道。四十多年的坚守,狮山小学一直都在。小学东侧不远的地方建起了狮山村部,村部的正南面是在建的德上高速狮山安置点;那个叫半边街的村民组的另一半早已建起整齐楼房,仍然叫做半边街;更远处的医药包装厂似乎已改作他用。这些都是近年来发生的事了。
狮山村部南边不远是康堰村,村前有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岸柳树尽是经风历霜的模样。有人说,此地因为曾经康熙皇帝光顾而叫成康堰。其实,在清朝的一众皇帝当中,康熙算得上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没有他孙子乾隆那般风流成性,更少有南下游玩的记载。所以此康非彼康,巧遇而已。有人说,这个康堰可能是因为康堰古道而留名。康堰古道起自吕亭镇境内双龙河东店村南侧,因溪建路,转向卅铺老街。一路蜿蜒北上,经大关老街直达北峡关。大关、小关三国时叫南北二峡,是东吴和曹魏两国的军事分界线。如果此说法还有点道理的话,那这个堰在哪儿呢?
康堰村前原有一座土窑,七十年代末以烧制缸罐小瓦为主,后因传统陶制器皿逐渐退出现代家用,这座土窑最终倾颓以致废弃。康堰村后有堰。堰,形如水库,只是建筑位势较矮,它的功用是挡水,主要是提高上游水位,便于灌溉。康堰因此得名,康堰康堰,一个“康”字道出了平常百姓的最高追求。康堰西边是田园,东边是村庄。一些陈年旧迹的房子与新建的二层或三层楼房混在一起,在竹林和树木掩映下,自成一趣,与不远处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此地尽管已少人居住,但仍有人在寻求改建老屋。他们的执念中,或许,这个家就是一根魂牵梦绕的线,没了这根牵连的绳线,一切都会变得飘渺又虚无。
狮山有个铁塘组,这村名就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某年风水先生耍山,发现此地形如乌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乌龟地。乌龟地有大户人家姑娘出嫁东边的大林庄,娘家陪嫁了几亩水田。由于娘婆二家共用同一水源,所在村落也每每因用水发生纠纷,直至械斗,于是婆家就说:纵然田能种水稻,没水送我也不要。话很快传到娘家人耳里,为避免日后女儿婆家受虐,老父亲决定嫁妆名录里再贴一口塘。贴塘村名由此叫开,久而久之讹成了铁塘。婆家想,既然娘家风水好,何不借新媳妇于归,把这好风水带进自己家门?其实这是一个农耕时代关于水资源利用的故事,虽有辛酸但结局很暖。
北依木桥河,南牵双龙河,丰沛的水资源养育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新狮山。但历史上用水不均和汛期水患是困扰当地的大问题。因此才有了双龙水库老鹰掌舵及寄母山上飞马归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西边山涧叶家湾住有两只妖龙,每逢雨季,它们就会趁机出来作乱,并伺机攫取淹毙的生灵,尽享饕餮盛宴。某年汛期刚到,双龙已是跃跃欲试。一天清晨,天空密布乌云,母龙看懂了石鹰发出的掌舵信号,准备腾蛟。寄母山顶的飞马也已冲破藩篱,它要给老鹰指明飞行的路径。鹰飞到哪洪水就会涨到哪儿,所到之处将是一片汪洋泽国。山上的石鹰展开巨翅,飞起来了,洪水随着石鹰的巨翅涨起来了。梳妆完毕的母龙,也已与公龙连尾而出,突然天空传来一阵电光火石,然后雨声渐弱,一切慢慢平静。人们发现,天公的那三道闪电,一道斩断了石鹰的翅膀,一道钉住公龙的龙头,第三道是金耙盖顶钉住寄母山上的那匹飞马。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后来,人民公社修起了双龙水库,真正缚住两条妖龙!公龙那座山作了挡水坝,那条母龙只能呆立于水中,尽享永世孤独。
寄母山出自三国东吴大都督鲁肃孝母的故事。常年征战的鲁肃无法携带亲娘战场杀伐,便将老娘寄住在此,征战凯旋之际老娘已经作古多时。悲痛之余,便于此地厚葬老母,寄母山自此名传天下。在狮山,与三国有关的典故还有很多,烟墩岗这个地名就是其中一个。吴魏之争,桐城境内曾是主战场。沿北峡往南,沿途建有连串烽火台,烟墩岗的名字因此流传了下来。也有叫烟囱岗的,还有叫烟岗头的,多少都留有一股逝不去的烟火味。消失了的只是故事中的人物,而那些故事本身均已走进了历史沟廻。
卅铺河与木桥河在寄母山下交汇,然后并入流向长江的杨河。每年夏季,双河水流相激,常常冲破堤坝闯入田地村庄,严重威胁了一方平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遵照伟人的指示精神,当地遵从引而不堵、疏而不阈的原则开始治理双河。1960年,当地政府斥巨资实施“切泉流”工程。即在双河相交的主河道最深处铺设粗大的管道,足足铺设了五公里长,虽然难度大成本高,但工程竣工,导流效果立竿见影。通过把最湍急的暗流引入涵道支开,河道表面水流冲击堤岸的压力就得以大大缓解。而关于贴塘故事里的纷争,在现代水利建设中,早已不见了踪影。
路边的水渠网络纵横交错,休闲的稻田静穆安祥,越冬小麦葳蕤生光。大林队的稻床上,温软的冬阳之下,随处都是晾晒的腊肉香肠,肥硕的白鹅们正在草地里互相追逐并引颈歌唱。
村书记杨林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他说:狮山村将依托丰厚的历史及文化资源,那些与水有关的故事终将打造成靓丽的名片。乡村振兴少不了产业振兴,目前已有企业来我们这一带投资搞旅游。慢慢地,这里真的要成为风水宝地了。其时,我们正穿过竹树环合的河边景观通道,体验着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超凡脱俗。
狮山,狮山,如这般眼花缭乱的乡村实景,已让我迷失了寻美的方向。下次再来,不知你又会长成哪般模样?[1]
作者简介
洪叶高,安徽省桐城市人,机关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