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皮消
地皮消 |
中文学名: 地皮消 |
地皮消[1],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地皮消Pararuelliadelavayana(Baill.)E.Hossain的全草。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痄腮,瘰疬,痈肿疮毒,跌打骨折,外伤感染。
目录
别名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归经
入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痄腮;瘰疬;痈肿疮毒;跌打骨折;外伤感染[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汤洗。
注意事项
《云南中草药》:“忌酸冷、鱼腥。”
相关论述
《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骨折,淋巴结核,腮腺炎,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腮腺炎,气管炎:红头翁9-18g。水煎服。(《玉溪中草药》)
2、治外伤出血,伤口感染:红头翁研末,撒患处。(《玉溪中草药》)
3、治小儿疳积,发热:红头翁3-6g。水煎服。(《玉溪中草药》)
附注
本品为苗族民间草药。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根茎横生,长1-3cm,直径1-3mm,节密;向下有十余条根,根长2-10cm,直径1-3mm,略肉质。外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棕褐色,中心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呈裂缝状。气微,味微甜[4]。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极缩短,长1-2厘米。叶对生,成莲座丛状,叶柄长0.5-2厘米,叶片通常为长圆形、长椭圆形,有时倒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急尖、圆钝或圆形,基部楔形或宽椭圆形,下延,边缘波状,具圆齿,上面被长糙伏毛或糙伏毛,背面稀疏,钟乳体明显,侧脉8-9对。头状复聚伞花序在花葶上1-2 (3)节,总苞片(相当于缩小的叶)椭圆形或卵形,长2-4.7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钝,基部圆,上面及背面脉上被稀疏糙伏毛,有缘毛,无柄;花序苞片线形,长11毫米,宽1.5毫米,先端有缘毛,花苞片叶状,椭圆形或卵形,长9毫米,宽4.5毫米,有短柄,下延至柄两侧成为翅,特征如同花序苞片,小苞片线形,长7毫米,宽1毫米;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7毫米,宽1毫米,先端被缘毛;花冠白色、淡蓝色或粉红色,花冠管长4毫米,喉部扩大,长5毫米,冠檐5裂,裂片近相等,圆形,直径4毫米,顶端微缺,2长雄蕊花丝长3.5毫米,着生在喉中部,2短雄蕊花丝长1.5毫米,着生喉基部,花丝无毛;花粉粒圆球形,具3孔 (G. Forrest 2774.云南丽江;钟观光2421.云南漾濞);子房长椭圆形,无毛,花柱纤细,长约14毫米,连同柱头被白色柔毛,柱头2裂,裂片不等长。蒴果圆柱状,长达2厘米,径2毫米,2爿裂,每爿有2列种子8颗。种子近圆形,两侧压扁,长1.7毫米,宽1.5毫米,黑色,被长柔毛,遇水毛伸展[5]。
分布区域
生于山坡、草丛地边或灌木丛中。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
参考资料
- ↑ 地皮消,园林植物网
- ↑ 地皮消的功能主治《中华本草》,中医世家
- ↑ 地皮消的相关配伍,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 ↑ 地皮消的药材性状《中华本草》,中药录
- ↑ 地皮消的形态特征,植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