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城鎮居民
圖片來自抖音

城鎮居民現泛指在城鎮地區常住的居民。在過去計劃經濟年代、中國實行二元體制時,也專指戶籍在城鎮的中國公民,即城鎮定量戶口的居民。

城鎮居民現泛指在城鎮居住、生活的人。 在過去計劃經濟年代、我國實行二元體制時,也專指擁有城鎮戶口、享有糧油肉等配給、招工等權利的居民,即城鎮定量戶口的居民,也簡稱「市民」。[1][2]

目錄

消費結構

一、恩格爾係數逐年下降

消費結構是指某項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爾係數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極為重要的指標,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劃分:恩格爾係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以上標準,中國城鎮居民生活的恩格爾係數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繼續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長1.90倍的同時,恩格爾係數從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儘管恩格爾係數持續平穩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八十年代的恩格爾係數平均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為24.12%.

根據近幾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數量特點,可以把居民消費結構分成三個階段:

1993年和1994年為第一階段,這階段恩格爾係數大於0.5;

1995年至1999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恩格爾係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介於0.4-0.5之間;

2000年和2001年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恩格爾係數低於0.4.

這三階段各有特點區分明顯,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二、食品消費質量提高,衣着消費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費水平由過去簡單的吃飽吃好,轉變為品種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全面。一方面由於食品供應的日益充足,2001年中國水果產量6658萬噸,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產量2864.8萬噸,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於在外飲食的增加,糧食消費比重減小,購買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購買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長37.5%;購買牛羊肉、家禽、蛋類、鮮奶、乾鮮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在外飲食達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長4.7倍。

衣着是兩項基本生存資料之一, 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衣着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長1.775倍,它的消費比重2001年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個百分點;衣着消費向時裝化、名牌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成衣化傾向成為主流。

從衣着和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滿足基本生活的支出並沒有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表明中國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逐步向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階段過渡。

三、耐用品消費增長減緩,主要耐用消費品趨於飽和

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和洗衣機數量分別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長1.44倍和1.07倍;擁有彩色電視機121台,比1993年增長1.52倍。上述數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城鎮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費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的重點。

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着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一些新興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的「消費」熱點。如:電腦、空調等。移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從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戶擁有34部增長20倍,增長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長5.12倍,2001年空調擁有量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這充分證明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轉變,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步入衣着消費的後塵,正在逐步下降。

四、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變化最大

隨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電子通訊、家用汽車價格的下調,移動電話及家用汽車已成為中國近幾年形成的新消費熱點之一。從趨勢上看,這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旺盛。

調查顯示,2001中國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的比重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城鎮居民交通消費的比重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通訊消費的比重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

五、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這是與中國住房及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緊密相關的。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人們用於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將導致住房消費比重上升。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7個城市對2.28萬名城鎮居民進行了買房意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中國房改政策對住房需求的拉動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城鎮居民中有74%的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條件,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開始從「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轉變。

六、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醫療制度的改革也導致人們用於醫療的支出增加,絕對支出額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趨勢。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醫療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娛樂文教也是近幾年來增長較大的一項。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娛樂文教支出為690元,1993年僅為194.01元,從1993-2001年,其所占比重從9.19%增至13.00%,絕對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還反映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投入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們收入的增加。

生活質量

【人均可支配收入繼續保持較高幅度增長】2005年,四川省各級政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體制,確保了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386元,比2004年增長8.8%。

工薪收入是拉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受經濟效益好轉,以及職工社會兼職增多等因素的影響,2005年四川城鎮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842元,增長7.0%,占家庭總收入的64.9%。工薪收入仍是帶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2005年帶動可支配收入增長4.9個百分點。

經營淨收入是城鎮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2005年經營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成為帶動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城鎮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516元,同比增長17.4%,高出可支配收入增幅8.8個百分點,占可支配收入的6.2%,擴大0.5個百分點。

財產性收入來源拓寬。2005年,呈現利息、紅利、出租住房等多渠道盈利的趨勢,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211元,增長7.1%,其中利息收入、股息與紅利收入、出租住房收入分別增長21.0%、43.6%和24.4%。

轉移性收入大幅增長,貧困家庭的低保收入基本得到保障。2005年四川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人均2435元,增長12.5%。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是養老金和離退休金足額按時發放,僅此一項的人均收入就達1878元,增長17.8%;二是政府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了社會保障範圍的進一步擴大,更多的城鎮低收入居民被納入了低保範圍,並得到及時救助。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社會救濟收入41元,其中5%的更低收入戶人均得到此項收入為193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居民的生活困難。

【高收入家庭與低收入家庭間收入差距有所縮小】2005年四川城鎮低收入家庭(占調查總數的20%)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31元,增長16.1%;高收入家庭(占調查總數的20%)人均可支配收入18088元,增長7.2%。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比高收入家庭快8.9個百分點。,高收入家庭的年收入是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的5.6倍,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之比由上年的6.1:1(以低=1)縮小為5.6:1。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有所縮小,是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收入分配政策的結果。一方面,加大了稅收(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征管力度,調節過高收入;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貧困居民家庭的收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消費質量提高,局部商品需求趨旺】2005年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各類均有一定幅度增加,居民整體消費質量繼續提高,部分商品需求旺盛,消費繼續呈現出服務性支出增長快於商品性支出增幅的態勢,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1872元,增長8.7%,占消費性支出的27.2%,提高0.2個百分點。

食品價格上漲得到有效遏制,在外飲食消費大幅增長。2005年食品價格指數為102.1%,城鎮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710元,增長5.8%,扣除物價因素後,實際增長3.6%。居民食品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人均肉類消費支出增長7.5%,乾鮮瓜果支出增長10.5%,魚及水產品消費支出增長8.2%,禽類消費增長12.2%,特別是隨着飲食業的發展和居民生活節奏加快,城鎮居民人均在外飲食支出510元,同比增長9.4%,居各類食品消費增幅前列。

恩格爾係數繼續下降,生活水平邁向小康。2005年,城鎮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即恩格爾係數為39.3%,下降0.9個百分點,逐漸離開40%這個小康標準下限。從2002年開始,四川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已有三年處在40%以下。

城鎮居民旅遊熱繼續升溫。2005年四川城鎮居民旅遊消費保持高速增長,平均每百人外出旅遊25.9人次,平均每百人旅遊花費1.76萬元,增長9.1%和44.5%。城鎮居民旅遊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出省旅遊大幅度增加,二是旅遊支出增長速度較快,三是低收入戶的旅遊也有所上升,平均每百人旅遊支出增長1.3倍。

城鎮居民購房熱潮降溫,房屋裝修增幅較大。2005年國家採取多種政策和措施控制房價過快增長,城鎮居民購房熱潮有所降溫,購房支出人均672元,下降27.4%,住房貸款支出下降26.7%。由於2004年城鎮居民購房較多,2005年住房裝修支出增長31.3%。

城鎮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普及率迅速提高。至2005年末,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彩電138.9台,增長2.4%;電冰箱92.9台,基本持平;洗衣機97.9台,增長1.8%;空調器77.1台,增長7.7%;家用汽車2.4輛,增長10.7%;移動電話127.9部,增長21.9%;家用電腦32.3台,增長22.3%。

通訊消費熱潮不減。2005年城鎮居民用於通信方面的支出為人均425元。增長9.3%,其中購買移動電話數量增長12.7%,通信服務支出增長8.6%。

居住消費高速增長,居住條件繼續改善。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花費在居住方面的消費達705元,增長17.4%。其中:用於住房裝修人均支出183元,增長31.1%;用於水、電、燃料方面的支出人均408元,增長10.4%。

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28.89平方米,增長5.8%。從住房式樣看,三居室以上的占37.3%,兩居室的占45.5%;從住房產權看,私人住房率達到86.4%,其中商品房率達到17.9%,分別比上年擴大2.3和3.7個百分點;從室內居住條件看,有51%的家庭進行了裝修,有79.3%的家庭擁有廁所浴室,81.9%的家庭使用管道煤氣。

社會保障意識增強,支出持續加大。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繳納的各種社會保障支出552元,增長11.4%。其中:人均繳納的養老基金增長11.8%;住房公積金增長14.8%;醫療保險基金增長9.2%。

(2006年12月18日 來源:四川年鑑 )

相關文件

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三中全會閉幕。此次會議把制度建設和創新作為農村改革的首要目標,緊緊圍繞當前農村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並對農村制度建設作出了具體部署。

中新網10月19日電新華社今日全文播發《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中提出,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該文件提出,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

儘快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

文件提出,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保障生產安全,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儘快制定和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

該文件由為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

(中國新聞網發《中央文件提出逐步實現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