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
基希讷乌 (Chisinau / Kishinev) 位于摩尔多瓦中部,坐落在德涅斯特河(Dniester)支流贝克河畔,有500多年的历史,人口66.3万(2014年)[1] 。平均气温1月为-4℃,7月为20.5℃。基希讷乌1466年首见记载, 早期曾被斯特凡三世(大公)统治,后来归属土耳其。1991年8月27日,摩尔多瓦独立,基希讷乌成为摩尔多瓦的首都。
基希讷乌 | |
---|---|
基希讷乌在二战期间损失严重,市内主要古建筑中仅有大教堂和建于1840年的凯旋门尚保持原貌。
基希讷乌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是摩尔多瓦的工业中心。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基希讷乌 | 外文名称 | Chisinau |
别 名 | Kishinev | 下辖地区 | Centru、Botanica、Ciocana等 |
地理位置 | 北纬47度0分、东经28度55分 | 面 积 | 565平方公里 |
人 口 | 68万(截至2018年12月31日)[2] | 机 场 | 基希讷乌国际机场 |
简介
基希讷乌是摩尔多瓦首都,位于德涅斯特河右岸支流贝克河畔,苏联时期原名基什尼奥夫,1991年8月27日,摩尔多瓦独立,将首都基什尼奥夫恢复其原名基希讷乌。
基希讷乌历史悠久,距今约有500年历史,1466年始建。原来是比萨拉比亚修道院镇,早期被斯特凡三世(大公)统治,后归入土耳其,1812年并入俄国。20世纪初修筑铁路后,与西欧,黑海港口及俄罗斯中部各州联系加强,1918年起归属罗马尼亚。1940年随比萨拉比亚并入原苏联,成为苏联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首都。
基希讷乌的中世纪老城建在贝克河谷地,新城建在沿河阶地上。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郊区园艺业十分发达。盛产葡萄和葡萄酒,摩尔多瓦也被称为葡萄之乡,在共和国的国徽上就雕刻着一串串的葡萄。
关于葡萄在摩尔多瓦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摩尔多瓦城堡被土耳其人围困了很长时间,城堡内的战士为了保卫城堡,与敌人英勇战斗,由于水断粮绝,战士们身体虚弱已经无力作战了,眼看城堡就要被敌人占领。就在这时候,有一群白鹳从远方向城堡飞来,它们的嘴里都衔着一串串葡萄。白鹳衔来的葡萄为战士们解除了饥渴,最后,他们终于打退了围城的敌人。直到今天,在摩尔多瓦生产的葡萄酒的酒瓶上,都有嘴叼一串葡萄的白鹳的商标。
基希讷乌是摩尔多瓦主要的工业城市,以葡萄酒酿造、食品加工、化学工业、机器制造、建筑建材、金属加工、轻工等工业为主。生产的葡萄酒和水果罐头十分有名。
基希讷乌是一座白色的城市,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到处可以看见掩映在绿荫丛中的白色建筑,这些白色的建筑都是用摩尔多瓦境内盛产的石灰石为材料建成的。洁白的建筑与翠绿的树木交相辉映,使基希讷乌显示出一派生机与活力。城市街道呈棋盘状,列宁大街和普希金大街是城中主要街道。市内保留着许多古迹,有钟楼、凯旋门、主教堂、圣母圣诞教堂等。在沙俄时代,普希金曾因写了热爱自由的诗篇,而被流放到当时是边远地区的摩尔多瓦,在这里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有过密切往来。在基希讷乌有普希金故居,它现在是博物馆,此外,基希讷乌还是摩尔多瓦的科学、文化中心,建有摩尔多瓦科学院,土壤、葡萄酒酿造、园艺等研究所和基希讷乌大学,1955年又创建了摩尔多瓦歌剧舞剧院。
基希讷乌(摩尔多瓦语:Chişinău;俄语:Кишинёв,又译为奇西瑙、基希涅夫,基希纽或启夕诺夫,苏联时期根据俄语发音曾译为基什尼奥夫),是东欧国家摩尔多瓦的首都,也是该国的工业与商业中心及最大城。根据2004年的统计,该市人口约有707,000人,其中有70%人口是摩尔多瓦人,13%是俄罗斯人。
经济
交通
基希讷乌市区内有三个主要巴士终点站,一个国际铁路终点站,与基希讷乌国际机场(Chişinău International Airport,KIV/LUKK)。除此之外,也有私人经营的计程车与迷你巴士系统,服务市区内的交通需求。
教育
基希讷乌境内有36所大学,以及摩尔多瓦科学院(摩尔多瓦语:Academia de Ştiinţe a Moldovei)。自从苏联解体摩尔多瓦独立后,整个城市就逐渐变得较有生气且发展健全,而都市内的居民生活水准,也普遍比郊区高。
地理
该市位于聂斯特河的支流比克河(摩尔多瓦语:Bâc)上。
历史沿革
基希讷乌于1436年建成,当时是摩尔多瓦公国的一个修道院小镇。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土,直到1812年被割让与沙俄。在19世纪初期,该市已发展成为一个有人口7000人的小村落。割让与沙俄后,它成为了俄国底下比萨拉比亚的首府,而人口亦稳步增长,从1862年的9.2万人,增加至1900年的12.5787万人。
在1877年到1878年之间的土俄战争中,基希讷乌曾被俄军方面作为侵攻土耳其方面的主要根据地,战略地位重要。19世纪时,由于俄罗斯与波兰等地越趋激烈的反闪米特(Semitic,一通行於北非与中东的语族,犹太人即属该语族之一)情绪,许多犹太人陆续迁居至基希讷乌,导致1900年的人口统计中,该市有高达43%的人口是犹太族裔。
与俄国境内许多地区同样,基希讷乌曾在1903年4月6日至4月7日,和1905年10月19日至10月20日发生两场大型的集体迫害(pogrom)事件,史称“基希讷乌集体迫害”(Kishinev pogrom)。在这两场反犹太暴动中,至少有47与19名犹太人在事件中死亡,导致隔年大批居住在东欧地区的犹太人移民至西欧或美国。
1917年俄罗斯大革命後,摩尔多瓦地区趁机脱离俄国人的掌控,在该年12月2日宣布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但却在数天後遭罗马尼亚军队侵袭,并於1918年3月27日被罗马尼亚兼并,直到1940年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夹在诸多大国之间的摩尔多瓦沦为战场,1941年6月22日基希讷乌遭到空袭并被当时属于轴心国阵缐的罗马尼亚占领,但在1944年8月24日,又遭由东边进攻的苏联占领。基希讷乌在战後成为新成立的摩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首都,是苏联的组成共和国之一。
在苏联统治的期间,由于中央政府方面奖励苏联各地的人口移居如摩达维亚这般新占领的地区,使得基希讷乌的人口在这段期间飞速成长,从1944年的25,000人左右暴涨到1950年时的134,000人。1991年苏联瓦解,摩尔多瓦独立成为摩尔多瓦共和国,基希讷乌理所当然也成为新国家的首都所在地。
相关视频
1、来摩尔多瓦就这么吃!基希讷乌本地人教你怎么吃当地传统美食
2、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 街拍超跑豪车合集
参考来源
- ↑ Principalele rezultate ale RPL 2014,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Moldova,2018-07-30
- ↑ 摩尔多瓦,中国领事服务网,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