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波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波蘭位置
原圖鏈接
波蘭國旗
來源網站

波蘭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Poland;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首都華沙,位於中歐,與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俄羅斯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接壤,北瀕波羅地海。面積約31.2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838萬。官方語言為波蘭語。通用貨幣為波蘭茲羅提[1][2][3][4]


歷史

波蘭立陶宛聯邦全盛時期疆域

概述

波蘭最早的皇室可追溯至10世紀建立的皮雅斯特王朝。966年,梅什科一世接受基督信仰天主教),讓波蘭至今仍和愛爾蘭並列是全世界天主教徒比例最高的國家。由於位處西歐東歐之間的地理位置、加上境內多數易攻難守的平原地形,導致歷史上連年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的版圖也一再變遷。

12世紀開始,因為隔壁神聖羅馬帝國的強大,波蘭不得不放棄一部分中歐領土、轉向侵略東歐弱小的烏克蘭羅斯公國,導致之後將近800年在東歐的恩怨;14世紀,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終於恢復和平,但也導致了波蘭遠離了中歐;13~14世紀波蘭和鄰國立陶宛大公國組成緊密的聯邦、兩國也經常在皇室上互相聯姻;16至18世紀,兩國合併成單一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並且經歷了將近100年的頂峰時期。

18世紀末期,波蘭-立陶宛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三國聯手瓜分之下而亡國,從而開啟了之後200年中波蘭不斷被滅國、又不斷浴火重生的循環。1810—1840年代,由於法國的拿破崙帝國興起,作為法國盟友的波蘭得以以華沙大公國的名義復活,但在1860年代後再次被解體成議會波蘭克拉科夫共和國,但不久之後就被奧地利俄羅斯鎮壓。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德意志帝國(由普魯士演變而來)、奧匈帝國(由奧地利演變而來))、俄羅斯帝國的解體,被三國瓜分的波蘭終於在亡國108年後,以沒有消失任何文化、語言、服裝和文字的奇蹟狀態下正式復國,但此時波蘭領土已經縮小很多、遠不及巔峰狀態,而且和立陶宛不再是同一個國家,在國際上被認定為東歐國家;1939年波蘭被德國和蘇聯聯合入侵而再次亡國。

1940年代二戰後,波蘭二度復國,並在1952年成立社會主義的波蘭人民共和國,此時的波蘭雖然在領土上已經恢復到中歐國家的地位、但是因為在政治上屬於蘇聯控制下的華約陣營而依舊被視為東歐國家。

1980年代發生民主化浪潮,掀起了東歐共產國家垮台的序幕,至1989年成立第三共和國至今未變;1999年加入西歐國家為主的北約、2003年正式加入歐盟發展議會民主,也正式擺脫東歐國家的名號、重新成為徹頭徹尾的中歐國家。

波蘭:美麗的弗洛茨瓦夫。

早期政權

波蘭早在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定居。羅馬帝國時期,波蘭是帝國東部邊陲。

公元966年,波蘭大公梅什科一世接受天主教為國教,建立皮亞斯特王朝

1000年,(勇敢者)博萊斯瓦夫一世加冕為波蘭國王。其後波蘭成立世界上最早的議會之一。

1138年,王朝分裂。這期間邀請一些條頓騎士團保衛北方。

14世紀,卡西米爾三世重新統一波蘭,進行改革,在首都克拉科夫創辦雅蓋隆大學,歡迎德意志人猶太人移民到波蘭。

波蘭立陶宛聯邦(第一共和國)

波蘭的黃金歲月是在16世紀時,當時波蘭與立陶宛合併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

1683年,波蘭國王率騎兵擊退了進攻奧地利的土耳其軍隊,保護了歐洲的完整,史稱維也納之戰。波蘭政權是半聯邦半貴族式共和,史稱第一共和國,首都也遷往華沙。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貴族勢力的增強與內部動亂削弱了國家的總體實力,導致了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以及奧地利對波蘭的三次瓜分。1795年,波蘭亡國。

第二共和國

19世紀,拿破崙一世戰敗後,波蘭的大部分領土屬於俄羅斯帝國沙皇的疆土,但在俄羅斯帝國發生十月革命後,波蘭於1918年11月取得獨立,成立了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

從1918年到二戰前的1938年,波蘭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農業產品占60%以上,工業生產的產值只占營業生產總值的32%,經濟發展速度緩慢。

1938年,工業總產值僅及1913年的98%,若按人口平均計算,工業產量僅為英,法,德,意的五分之一;而農業幾乎沒有什麼發展,以波蘭的主要糧食作物為例,1938年產量僅略微超過1909年到1913年的生產水平;交通業也很落後,每萬人平均擁有鐵路里程僅為5.25公里。[5]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及期間

在戰前的1938年,波蘭曾在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期間取得了切申,然而第二共和國只能一直持續到1939年,和平時間不到二十年,再遭劫難。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波蘭的領土被納粹德國從西面入侵和1939年9月17日蘇聯則是從東方侵入,9月17日蘇聯紅軍和德國國防軍在布列斯特會師,9月25日蘇德兩軍舉行聯合閱兵式,標誌兩國對波蘭的瓜分占領。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納粹德國占領了波蘭全境。1944年夏,蘇聯軍隊攻入波蘭。7月22日,在盧布林成立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PKWN)。年底,改組為臨時政府,立即得到蘇聯承認。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協議,波蘭於1945年6月28日組成以盧布林政府為基礎的新政府。波蘭有600萬人口在二戰中喪生,70%的工廠和1/3的耕地被毀,華沙成為一片瓦礫。[6]

人民共和國

1948年,波蘭統一工人黨成立,1952年,改國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波蘭在冷戰期間,波蘭一直在內外政策上追隨蘇聯。實行一黨專政,對內消滅異己,對外成為蘇聯的工具,經濟發展滯後、社會缺乏民主。波蘭人民在團結工會的領導下,不斷反對共產黨的獨裁統治,波蘭成為東歐追求民主自由的希望。

1956年,發生波茲南事件,1970年和1980年也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罷工事件。

第三共和國

1980年代波蘭的工人在動亂中形成了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團結工會。工會逐漸取代波蘭統一工人黨,成為一股強大的反對派政治勢力。

1989年6月4日,波蘭四十年來舉行部分議席的民主選舉,在選舉的議席中,團結工會取得99%議席。8月24日,團結工會顧問馬佐維耶茨基出任總理,成為四十年來首位非工人黨出身的總理。

1989年12月29日,波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憲法中關于波蘭統一工人黨在國家中居領導地位的條款,成為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中第一批擺脫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同時也成為歐洲脫離蘇聯獨立、結束共產黨專政風潮的先驅。

1990年1月16日,波蘭政府通過政黨法草案,為多黨制奠定了基礎。至此,執政45年的波蘭統一工人黨失去了議會的絕對控制權和政府的領導權,波蘭人民共和國改名為波蘭共和國,史稱第三共和國。同年底,華里沙成為首位民選的波蘭總統

1999年,波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3年6月波蘭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加入歐洲聯盟

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政治

波蘭自10世紀建國以來,其歷史漫長而曲折,曾經發展為歐陸大國,但也曾經歷一百多年的亡國時期History of Poland (1795–1918)。目前為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貿組織歐盟北約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波蘭政府的結構是雙首長制,總統享有國防和外交的權力,並由總統任命的總理及內閣掌握行政權。總理從兩院制國會的眾議院多數黨成員中產生,由他向總統提名閣員名單,由總統任命。波蘭總統為國家元首,直選產生,任期5年,可以連任一次,擁有解散國會的權力。

波蘭議會由下議院議會(lang|pl|Sejm}},460名成員)和上院參議院(lang|pl|Senat,100名成員)組成,皆由民主選舉直接產生。國會成員根據省劃直選產生,任期4年。根據1997年生效的現行波蘭憲法,除了下議院兩個預留給少數民族政黨的席位(一席予德國裔,另一席予立陶宛裔)外,選舉奉行混合比例代表制,只有獲得總投票率5%的政黨才能進入國會。

最高法院在政府決策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波蘭最高司法機構為波蘭最高法院(Sąd Najwyższy)。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國會任命的獨立的國家司法會議提名,經國會通過和總統任命後,法官正式上任,任期至65歲退休為止。而憲法法院法官(Trybunał Konstytucyjny)則由議會選出,任期9年。

地理

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 波蘭絕大部分地區位於東歐平原,平均海拔173米。(波蘭一詞源於斯拉夫語Polanie,意思是居住在平原上的人。歷史上波蘭也因此無險可守,多次被列強瓜分)。僅南部地勢有起伏,有喀爾巴阡山脈蘇台德山脈等,最高點海拔2,499米。

河流多從南向北流入波羅的海,主要有維斯瓦河奧得河。波蘭境內還有冰蝕作用形成的9,300多個湖泊,大部分集中在北部,最大湖泊為希尼亞爾德維湖

波蘭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闊葉林發育,冬天寒冷、多雲、多降雨,夏天潮濕、多雷陣雨。1月平均溫度-5-10℃,7月17-20℃,年降水量401-800毫米,有些山區可達1000毫米以上;森林面積約占領土的28%。

經濟

1989年後,波蘭由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轉型,GDP在1993至2000年間增長較為迅速,但到2001年由於國內消費投資減少以及全球經濟發展放緩影響,波蘭經濟的增長也開始放緩。加入歐盟後,經濟快速成長。

然而,波蘭的農業依然面臨嚴峻挑戰。結構問題、勞動力缺乏以及效率低下的小型農場是問題的關鍵。「敏感」領域(如煤礦、鋼鐵、鐵路、能源等)的重組與私有化已經開始。

波蘭經濟迅速的發展涉及了所有的主要領域(包括服務業、工商業以及工程建築業)。按照波蘭人國民銀行所預測的,有力的投資及消費增長是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主要因素。出口呈現大量的增長,不過由於國內需求量的增加及其引起的進口加快的現象,自2006年的第三季度起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開始產生負影響。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就業情況大為好轉,失業率明顯下降。2007年第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了5.8%,明顯超過了歐盟平均2.9%的GDP增長率水平。在一年內個人消費增長了5.1%,公共消費增長了1%。固定資產經費總值持續增長(20.8%),不過比第一季度稍有放緩(26.2%)。

波蘭自恢復獨立以來,經過1990年代的發展變遷,特別是在21世紀初的幾年裡,波蘭在歐洲的重要性越來越引人重視,甚至有望成為歐盟五巨頭之一。截至2009年7月,波蘭成為歐盟27個成員國中唯一一個在金融危機中保持經濟增長的國家。

人口

波蘭的人口為3843萬(2017),名列歐洲第8位、世界第29位。;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波蘭曾經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是世界上猶太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人數多達300萬。但在二戰中以及前後的移民潮使波蘭漸漸成為一個單一種族國家。現在人口中的96.5%為波蘭人,少數民族包括德意志人(1.3%)、烏克蘭人(0.6%)、白俄羅斯人(0.5%)等。61.8%的波蘭人居住在城市。國民的50%年齡都在35歲以內。波蘭的官方語言是波蘭語

宗教

現在的波蘭人特別珍惜其悠久而輝煌的宗教文化傳統。總體上,波蘭是今日歐洲少數對宗教信仰仍然保持相當虔誠的國家,境內大小教堂林立,宗教氣氛濃郁,每周去教堂望彌撒仍是大多數居民重要的生活內容。

波蘭以前大部份的人口信奉天主教,現在已經很少有依然忠實虔誠的遵守天主教的傳統習俗。雖然歷史上曾征服波蘭的普魯士(新教路德會)和俄國東正教)都企圖壓制天主教,但反而堅定了波蘭人對天主教的信念。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78年-2005年在位)也是波蘭人。其餘的5%人口大多屬於東正教基督新教

藝術

波蘭所設計的海報在國際間十分著名,在首都華沙設有世界上第一所海報博物館。而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共產政權的統治下,政府對藝術創作的限制反而相對較小,而海報則因此成為了國民自由發聲的途徑。時至20世紀,波蘭所出產的電影海報仍然備受關注,被譽為「巧用抽象構圖和大膽用色,脫離了西方的藝術軌跡」[7]

體育

足球是波蘭最受歡迎的團體運動,但真正在成績上有所表現的則是排球以及藝術體操的項目。

名人

Muzeum Sułkowskich - niebieski salonik.波蘭畢斯科-比亞拉博物館的「藍色沙龍」藝術畫廊]]

旅遊

[8]

其他主題

參考文獻

  1. 波蘭共和國 Republic of Poland. 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2019年6月 [2019-10-16] (中文). 
  2. 國情簡介. 中國駐波蘭共和國大使館經商參處. 2019-05-31 [2019-10-16] (中文). 
  3. EUROPE POLAND. CIA. 2019-10-02 [2019-10-16] (英語). 
  4. 波蘭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9年8月 [2019-10-16] (中文). 
  5. 資料參考自京華出版社《閃擊波蘭》原著:博爾克曼·博佩爾 翻譯:方政 第九章 德波戰後No1
  6. 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2009年版),當代卷 第三章 歐亞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7. 【因禍得福?】逃過冷戰政治審查 波蘭海報成國際設計名物 
  8.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2019-10-16] (英語). 

外部鏈接

政府網站
其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