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之日
内容简介
一部书写人类毁灭与重生的神作
日本科幻界推土机,一生七次获星云赏
代表作《日本沉没》曾销400万册
《三体》作者刘慈欣称深受小松左京影响
《大逃杀》导演深作欣二拍摄同名经典灾难片
面对灭世病毒,人类何去何从?
隆冬时节,一架神秘的小型飞机在阿尔卑斯山区坠毁。冬去春来,随着积雪消融,世界各地接连出现了离奇的死亡事件。一种新型病毒悄无声息地扩散开来。
短短三个月内,病毒引发的“流感”蔓延至全世界。人类几乎灭绝,只剩下南极科考基地的一万人。然而,还有新的灾难在等待着他们。
危机的根源乃是人类的贪婪,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不顾一切;不仅病毒会导致巨大的灾难,核武器也始终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科幻作家 韩松
这绝不仅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感谢那样的事态还没有发生。实际上最能感受到它的危险性的,是我们这些分子生物学家。
——庆应义塾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 渡边格
这本书教会学生时期的我人类生存于社会的意义,也让我看到了与当今世界十分相似的场景,不得不感叹:如今就是“复活之日”。
——日本推理作家 宫部美雪
他将一切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血肉,因此才形成了他独特的将科学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写作风格。
——日本科幻作家 星新一
作者简介
小松左京,本名小松实,1931年生于大阪,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称为日本科幻界的“御三家”。
1964年,正值东京奥运会,发表《复活之日》。
1966年发表《无尽长河的尽头》,一举成名。
1973年,《日本沉没》横空出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狂销近400万册,重印100余次,成为超级畅销书,翌年即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日本科幻星云奖”尽收囊中。
为了致敬他对科幻文学的贡献,1993年,日本群马县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将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小松左京”。
原文摘录
“这种状态有点像战前的‘举国上下一盘棋’运动。当时 的口号是‘日本民族的危机’‘国家的危机’……解散全国工会总同盟,成立什么产业报国会。我当时还很年轻,在工人阶级大团结和国家危机之间进退两难,被生拉硬拽进了‘举国体制’。我们知道‘外国’是毫不留情的代名词。就算不认同,也听惯了这样的话,因为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被灌输那样的观念。因此,我们执迷于‘国民大义’,农民也好,店老板也好,大家都携起手来响应号召,最终还是做错了。这一次和那一次的相似之处是,我们都置身于‘政府的指挥之下’。”
书评
“就对付传染病而言,中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这是《日本沉没》的作者小松左京在其60年前的作品《复活之日》里面的原话,虽然该作品今年才被引进,但是小说的内容仿佛就是过去几年的预言,而中国在这场防疫中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好的科幻作品就是有这种现实的警示意义,很多末日类型的科幻作品早就把人类灭绝的可能途径描绘了出来,只是太多人的人为了贪欲为了利益违背自然的规律,无视先人的警告。
人类文明进化至今可能花了五千年,而人类灭亡可能只需要三个月,这就是病毒的可怕之处。《复活之日》还是以美苏冷战为大背景,提到中国是因为书中的日本科学家承认“美国在北朝鲜和东北发动细菌战”,当然,这些来说对中国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从外太空进入的病毒,从实验室里泄露,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此都毫无还手之力。《复活之日》里的设定以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为依据,从太空到核弹到南极,到处都是冷战时期人类野心最好的写照。小松左京认为,南极是那个时代超级大国开疆拓土的前沿之地,也是耗费巨大的大陆,但自身尚未有任何产出,之前鼓吹南极的丰富资源和南极的战略价值都是虚无缥缈的希望,而南极恰恰反映出物质生产和精神之间相违背的关系。但阴差阳错之间,留在南极的一万多人和两艘深海里的核潜艇成为了全世界仅剩的幸存者,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但只有16名女性。
虽然能去南极的都是各国最尖端的科学家,带着最先进的技术,但南极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匮乏的物资资源,男女比例的极度不平衡,也对人类的延续和繁衍提出了巨大挑战,而现在有个更严重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检测到美国的阿拉斯加会有从未有过的高级别地震,而美国的导弹系统在没人进行操作的情况会默认为遭受入侵,从而将核弹射向苏联,而苏联也有反制系统,一旦遭受打击,同样会以核弹予以还击,而苏联留有对着南极的几颗。可悲的是,在人类几乎灭绝的四年之后,最完好无损的就是核弹发射系统。三战,核战,一触即发,这时,两个科学家自愿前往白宫阻止人类的二次灭绝,这个敢死队的设定也很日本。
《复活之日》里关于病毒诞生和变异的过程形容的很专业,病毒传播和混乱的场景描述的很真实,一看就是有着扎实的科学功底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不要总等到毁灭了才去努力复活,病毒和核弹,始终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