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會堂
介紹
歷史
大學會堂前稱大專會堂。1960年代末期,香港浸會大學前身香港浸會書院的第一任校長林子豐博士,提出興建一個會堂,作為舉行各類學校典禮之用的構思。1970年,他捐出50萬港元用於興建會堂,並由香港著名建築師甘銘(Eric Cumine)負責這項建築工程,屬現代主義中的粗獷主義風格[1],後期裝修設計改由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負責[2]。1971年,林子豐博士在工程展開前逝世,因此校方為表揚他的貢獻,決定把擴大禮堂的規模,興建林子豐博士紀念大樓。校方希望該會堂落成後,能夠成為大學和鄰近社區的文化中心和聯繫。
大專會堂於1978年5月啟用,由於當時的香港缺乏藝術表演場地,大專會堂因此成為本地其中一個主要的藝術表演場地。直至1983年位於九龍紅磡的香港體育館落成後,大專會堂的地位才被取代。1994年,隨著香港浸會學院升格為香港浸會大學,大專會堂亦改名為大學會堂至今。
隨著浸大校方在2017年推展善衡校園重建工程,會堂亦將拆卸重建。[3][4]
冠名風波
2012年2月,浸會大學校方為答謝理文化工主席李衛少琦捐款2,500萬港元,建議將大學會堂改名為「李衛少琦會堂」,引起校友及師生強烈反對,校方最終取消改名安排。
建築
大學會堂建築設計獨特:由正門通往大堂入口的寬闊梯級,成為了會堂的獨特標記。大學會堂內有演奏廳、貴賓房、大堂及數個展覽場地等設施。演奏廳以木地板鋪設,共有1,346個紅色座位。
交通
參考文獻
- ↑ 梁仲禮. 街知巷聞﹕點止集體回憶咁簡單 甘銘建築 時代記事簿. 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8-01-07 [2020-09-09].
- ↑ Charles Lai 黎雋維. 大專會堂 AC Hall 的現代建築美學. 立場新聞. 2020-06-18 [2020-08-31].
- ↑ [1],《明報》,2017-11-24
- ↑ [2],《明報》,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