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和卓之乱
大小和卓之乱 |
中文名称: 大小和卓之乱 主要指挥官: 大小和卓,兆惠,阿里衮 时间: 1757年-1759年 参战方: 清朝,大小和卓 结果: 大小和卓战败,清朝完成全国统一 |
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大、小和卓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伊斯兰教领袖。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 ,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指霍集占,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和卓是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圣裔",就是专指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孙,后用来称呼伊斯兰教学者和大阿訇。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杀死清军副都统阿敏道,举兵自立。次年(1758年),乾隆皇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交战。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在今阿富汗东北部),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也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此役之后,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中国疆域臻于极盛。回部平定后,清廷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部,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回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没有发生大的动乱。[1]
目录
背景
阿帕克和卓家族
大小和卓的祖先是中亚纳格什班迪教派的领袖玛赫杜米·阿札木(本名艾哈迈德·卡萨尼,玛赫杜米·阿札木是其尊称,意为“伟大的导师”)。玛赫杜米·阿札木据称是先知穆罕默德女儿的后裔,其子孙号称“和卓”,主要分为黑山派和白山派两个敌对的支系。明代中期,黑山派和卓得到叶尔羌汗国王室的支持,成为西域天山南路的穆斯林宗教领袖。明末清初,白山派领袖玛木特·玉素布从中亚来到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传教,后来被叶尔羌汗和黑山派驱逐。玛木特·玉素布之子伊达雅图勒拉逃往甘肃河州(今临夏市),辗转来到西藏,寻求达赖喇嘛和蒙古准噶尔部的支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伊达雅图勒拉的帮助下,准噶尔汗噶尔丹进兵叶尔羌,废黜了叶尔羌汗伊思玛业勒,扶植伊思玛业勒之侄阿卜都里什特即位。伊达雅图勒拉驱逐了叶尔羌的黑山派首领,号称“阿帕克和卓”,但又与叶尔羌汗发生冲突。约在1692年,阿帕克和卓战胜了叶尔羌汗马哈麻特·额敏,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两年后阿帕克和卓去世,喀什噶尔一带陷入叶尔羌汗、白山派、吉利吉思(布鲁特)和各地伯克的混战之中。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汗后,将天山南路置于其直接统治之下,黑山、白山两派的和卓后裔都被迁至伊犁(今伊犁州霍城县)一带囚禁。到了噶尔丹策零在位时,又任用黑山派和卓达涅尔管理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事务。此时,阿帕克和卓之孙玛罕木特已在囚禁中死去,其二子波罗尼都、霍集占,即大小和卓,被囚禁于伊犁东北的额林哈毕尔噶,由当地准噶尔宰桑阿巴噶斯、哈丹兄弟看管。
大小和卓降清
乾隆二十年(1755年)初,清军西征准噶尔,
定北将军班第、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出北路,参赞大臣鄂容安、定边右副将军萨喇勒出西路,两军约于博罗塔拉(博尔塔拉)会师。在进军途中,阿巴噶斯、哈丹等人率众投降。四月初八,波罗尼都来到西路军萨喇勒处投诚,称:“策妄阿喇布坦时将我父缚来为质,至今并不将我等放回。我等情愿带领属下三十余户投降大皇帝为臣仆”。不久,霍集占亦随哈丹来降,并称“若荷恩得回故土,情愿招服喀什噶尔、叶尔羌各处人众,同来归顺”。五月,清兵进驻伊犁。班第拟送波罗尼都赴京朝觐,留霍集占在伊犁“照管游牧”,即管理被准噶尔迁至伊犁的回人(清代称维吾尔人为“回人”)。
六月,乌什伯克霍集斯诱擒准噶尔汗达瓦齐,将达瓦齐缚献清军,准噶尔汗国灭亡。此时,喀什噶尔的黑山派和卓玉素普(达涅尔之子)正计划向北进军。阿克苏的阿奇木伯克阿卜都瓜卜(霍集斯之兄)向班第提议:由清军派使者护送大小和卓之一前去喀什噶尔,“然后宣告他已被中国皇帝指定为该地区的统治者”。于是班第派遣侍卫托伦泰与霍集斯护送波罗尼都南下招服喀什噶尔、叶尔羌,霍集占则仍留伊犁。托伦泰与波罗尼都在霍集斯家族的支持下,在乌什集结军队,击败了北上的黑山派,并乘胜南进。喀什噶尔的阿奇木伯克和什克开城投降。叶尔羌的黑山派首领和卓加罕(即雅库布,玉素普长兄)力战不敌,最后兵败被杀。
阿睦尔撒纳之乱
清军占领伊犁后,朝廷以平定准噶尔大功告成,将西征大军撤回内地,仅留少量兵力驻守伊犁、乌鲁木齐等处。乾隆皇帝认为阿睦尔撒纳虽有觊觎准噶尔汗位之志,但“料伊亦不敢遽尔妄行”,并指示诸大臣:阿睦尔撒纳“不过希图肥己,不必过于苛求”。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在赴热河途中叛逃,潜往塔尔巴哈台。伊犁的宰桑、喇嘛起兵响应,攻占了伊犁城。霍集占在战乱中率所属维吾尔人逃离伊犁。同被准噶尔囚禁在伊犁的白山派额尔克和卓额色尹(霍集占族叔)、鄂托兰珠和卓玛木特等人不愿依附霍集占,逃往布鲁特部落及浩罕等地。是年末,阿睦尔撒纳遣使至波罗尼都处,告知攻陷伊犁情形。波罗尼都等将托伦泰、特古斯(萨喇勒之兄)等人及蒙古官兵扣留。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定西将军策楞率西路清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形势再度逆转。五月,霍集占与波罗尼都会合。霍集占杀死阿睦尔撒纳派来的使者,将托伦泰送回;又以投诚为名,派人到清军大营探听消息。
经过
霍集占举兵反清
霍集占欲反清自立,与手下各头目商议:“甫免为厄鲁特(准噶尔)役使,今若投诚,又当纳贡。不若自长一方,种地守城,足为捍御。”波罗尼都不愿与清军为敌,说:“从前受辱于厄鲁特,非大国(清)兵力,安能复归故土?恩不可负,即兵力亦断不能抗。”霍集占派人杀死蒙古察合台汗王后裔以及叶尔羌旧首领伊克和卓,又自加汗号,称“巴图尔汗”。波罗尼都劝阻霍集占:“我兄弟自祖父三世,俱被准噶尔囚禁。荷蒙天恩释放,仍为回部头目,受恩深重。若尔有负天朝,任尔自为,我必不能听从”。霍集占固执己见,兄弟二人出现不和。
霍集占只信任在伊犁囚禁时追随他的属下,对回疆各地原有伯克则明加笼络,暗夺其权,致使“各城头目,俱不心服”。霍集占因忌惮乌什、阿克苏的霍集斯家族势力,以乌什伯克霍集斯为和阗伯克,阿克苏伯克阿卜都瓜卜为叶尔羌伯克,使霍集斯兄弟子侄分居各城。霍集斯畏其声势不敢违抗。“喀什噶尔、叶尔羌的伯克阶级也几乎没有支持和卓木兄弟的”。喀什噶尔伯克和什克不愿依附霍集占,不得不逃亡至布鲁特。阿睦尔撒纳叛乱前后,库车伯克鄂对、拜城伯克噶岱默特等人已避乱投奔清军,于是霍集占又接收了库车、拜城,控制了喀喇沙尔(今焉耆)以南、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大部分地方。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闰九月,驻扎
伊犁的户部左侍郎兆惠接到托伦泰返回的报文,认为“回城地方并无事故”,于是遣副都统阿敏道、宰桑锡克锡尔格带索伦、准噶尔兵三千余人前往招抚回部各城,“将回人等加意安抚”,并催缴各地税赋。和卓军队据守库车城与阿敏道对峙。阿敏道询问库车伯克呼岱巴尔氐(霍集斯长子)为何据城迎战,呼岱巴尔氐诡称因畏惧清军中的准噶尔兵,不敢归降。于是阿敏道令准噶尔兵撤回,仅带索伦兵一百余人入城。 十月,先前由策楞遣往叶尔羌、喀什噶尔的官员提奇图等返回伊犁军营,报告霍集占扣留清军派去的蒙古兵丁及种种谋反情形。兆惠认为波罗尼都“似属恭顺”,霍集占“显有背逆情状”,拟令霍集占亲自来伊犁谒见。但乾隆皇帝并未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此时,霍集占派出的使者沙泥雅斯抵达京师谢恩,乾隆皇帝认为霍集占遣使远来“意甚诚笃”;且因其向来畏惧准噶尔,情有可原;并传谕兆惠“但令其每年贡赋照交纳,毋庸加以兵威”。
此时,征讨阿睦尔撒纳的清军主力陆续撤回,一部份清军被调往蒙古平定撤驿之变,天山北路守备空虚。十一月,乾隆皇帝册封的辉特汗班珠尔与绰罗斯汗噶勒藏多尔济相约举兵叛乱。已升任定边右副将军的兆惠率五百余人由伊犁东撤,在鄂垒扎拉图(今属乌苏市)、库图齐、乌鲁木齐经数次恶战后,于次年二月退回巴里坤。阿睦尔撒纳重返西域,清军再次失去对天山北路的控制。在此情势下,霍集占认为清廷在西域的统治已近乎崩溃,遂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令人杀死库车城内的阿敏道,公开举兵反叛。呼岱巴尔氐得知这一命令后,暗中告知阿敏道。阿敏道率众逃出城外,被霍集占军追及,一百余人全部战死。
霍集占的反叛大出乾隆皇帝之预料。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定边将军成衮扎布奏请前往回疆平叛。乾隆皇帝传谕成衮扎布、兆惠全力擒拿阿睦尔撒纳,定于次年春天再进兵回部。六月,阿睦尔撒纳与哈萨克汗阿布赉反目,逃入俄罗斯。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癸丑(1758年3月5日),确认阿睦尔撒纳在俄罗斯出痘身死后,乾隆皇帝下谕征讨霍集占。
乾隆皇帝与大臣认为波罗尼都“颇图安静”、并无谋反之心,以至期望波罗尼都将霍集占擒获,并向清军投诚。二月,朝廷以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参赞大臣哈宁阿、巴里坤领队大臣爱隆阿、吐鲁番贝勒额敏和卓、哈密贝子玉素富、肃州总兵闫相师、镶黄旗察哈尔总管端济布、库车伯克鄂对等,领兵八千,由吐鲁番西进,四月中旬至喀喇沙尔集结。
库车之战
五月初,清兵包围库车。库车城墙十分坚固,由霍集占的亲信阿卜都克勒木驻守。六月,阿卜都克勒木之弟阿卜都哈里克由赛里木率军来援,在托木罗克被额敏和卓击退。霍集占亲率鸟枪兵数千由乌什来援,在库车城南被爱隆阿、端济布等击败。霍集占负伤逃入库车城,坚守不出。提督马得胜派兵挖隧道攻城,雅尔哈善求胜心切,催促士兵日夜挖掘。守军在夜间看到火光,引水灌入隧道将清兵淹死。乾隆皇帝见雅尔哈善指挥无方,遂令定边将军兆惠率兵南下征讨。
霍集占入城后,便杀戮鄂对在城中的亲属。鄂对之妻依热木年少,霍集占欲纳为妾。依热木不从,被囚于高楼,日加凌辱,其二子一女被叛军从城墙上抛下而死。鄂对向雅尔哈善提议:分兵埋伏于库车城西、北的两处隘口,城中粮尽时,霍集占必出城逃走,可从容将其擒获。雅尔哈善认为鄂对是新降之人,并不听信其言。六月二十三日夜,霍集占率骑兵四百余人出西门逃遁。八月,阿卜都克勒木也弃城逃走。城中头人阿拉难尔率老弱残兵出降。鄂对入城后,手刃霍集占党羽三十余人。
乾隆皇帝得知雅尔哈善疏于防守,致霍集占走脱,极为震怒,命将雅尔哈善逮京议斩;以工部尚书纳穆札尔代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户部侍郎石三泰为参赞大臣,受兆惠节制。此时,雅尔哈善留玉素富驻守库车,以端济布为前锋,开赴阿克苏。
善后
霍集占残部去向
霍集占妻妾虽多,但无子嗣。逃入巴达克山的霍集占亲信阿卜都海里、鄂斯满二人,被素勒坦沙拘禁。乾隆皇帝宽宥其罪,令素勒坦沙严行约束。逃逸的厄鲁特头目沙喇斯、玛呼斯二人不久被其部下所杀。后世有民间传说认为,霍集占有一妻(妾)被俘后成为乾隆皇帝的嫔妃,被称为香妃。
查访波罗尼都子嗣
波罗尼都死后,被仆人秘密葬于牌租阿巴特;其妻妾、子女也留在巴达克山。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廷得知波罗尼都妻、子下落;及波罗尼都埋葬地点,遂遣人向巴达克山索取。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素勒坦沙派人同清使萨里来到埋葬处将波罗尼都尸骸取出;并将波罗尼都之妻妾、子嗣六人交予清使,其分别是: 珠赉哈(维吾尔人),有子阿斯玛。 巴特玛(厄鲁特蒙古人),有子阿卜都哈里克。 额尔克扬(柯尔克孜人),有子巴哈敦。
照管波罗尼都妻、子的毛拉巴喇特、密诺罗斯等九人也愿同萨里返回内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正月,波罗尼都家眷被带到叶尔羌。叶尔羌办事都统新柱诘问巴达克山使臣密尔咱阿达里卜,素勒坦沙先前声称波罗尼都之尸被其仆从伊里雅斯盗往珲都斯塔尔罕部落,今为何又从维萨巴特掘出?密尔咱阿达里卜称:先前并不知尸首被盗原委。后来波罗尼都之幼女亡故,仆人夜间前往其父墓地埋葬时,曾追随波罗尼都之旧人都前往祭奠,被巴达克山人目击。二月,新柱将波罗尼都尸骸匣封,与其妻、子、部属一同送往北京。阿卜都哈里克后来被编入正白旗蒙古,子孙世居内地。乾隆皇帝还令人保护大小和卓祖先阿帕克和卓之墓,“毋得樵采污秽,以昭国家矜恤之仁。”
波罗尼都另有一子萨木萨克,为其妾爱什阿哈察所生。后来波罗尼都与爱什阿哈察离异,萨木萨克遂由乳母抚养。乾隆皇帝令将萨木萨克“送来京师,加恩养育”。后来舒赫德发现所获之萨木萨克并非波罗尼都之子,而是同名之人。后据素勒坦沙奏报,萨木萨克逃到了爱乌罕东北之珲都斯(今阿富汗昆都士)。二十多年后,清廷又得知萨木萨克居住在布哈尔之撒马尔罕,过著贫苦生活。喀什噶尔伯克鄂斯满写信招萨木萨克回国,但未成功。萨木萨克又前往忽毡(今塔吉克斯坦苦盏)等地居住,并受到浩罕伯克那尔巴图的管制,最后在布哈尔(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死去。
影响
平定大小和卓是清朝统一中国战争的最后一役,使天山南路复入中国版图。西域底定后,清代中国疆域的正西端延至帕米尔以西的喷赤河流域,版图臻于极盛。邻近新疆的浩罕、布哈尔、安集延、巴达克山、爱乌罕(阿富汗)、博洛尔、乾竺特(坎巨提)等部落遣使入贡,臣属于中国。自康熙时准噶尔东侵以来,持续七十余年的西北边患暂告终结。此后至道光初的六十年间,新疆、蒙古没有发生大的变乱。道光以降,俄罗斯、英国的殖民者深入费尔干纳盆地和克什米尔,逼近中国西境,新疆又进入动荡时期。
大小和卓西逃后,乾隆皇帝下令改革维吾尔人原有的伯克制,禁止伯克世袭,确定大小伯克的品级、员额、俸禄,并实行回避。通过有限度的“改土归流”,伯克阶层由世袭贵族转变为清朝的地方官吏。在军事方面,回部各城设驻札大臣,领八旗、绿营兵镇守,各城大臣以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为首。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置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地,以领兵追击大小和卓的领侍卫内大臣明瑞补授。“军府制”逐渐确立。 早在霍集占起兵之时,乾隆皇帝已命兆惠清查回部各城户口,调查准噶尔统治时期的历年贡赋。兆惠领兵南下后,舒赫德负责办理此事,将人口、土地、赋税情况陆续造册呈报。西域底定后,清廷减轻了准噶尔、大小和卓统治时期的沉重赋税,废止了名目繁多的勒索摊派。同时广辟屯田、治水灌溉,颁行制钱,使新疆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中国与西亚、南亚的陆路贸易也因回部平定而重新打通。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羊毛在叶尔羌、喀什噶尔经浩罕进入波斯和俄国;经拉达克进入英属印度并贩往欧洲。俄国的皮革、火器,英国的鸦片则经叶尔羌流入中国。回部的平定还使自明代中期中断的和阗玉石供应得以恢复。此后,和阗玉成为清皇室垄断的珍宝,其采集和运输受到严格的监管。
参考来源
- ↑ 大小和卓之乱(七)谁是南疆之主? 搜狐 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