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杓鷸·
別名:白腰杓鷸,雌雄相似。虹膜暗褐色。
嘴黑褐色、下嘴基粉膚色、嘴長且下彎、長度約為頭長的3倍以上。腳青褐色。
東方亞種orientalis
- 成鳥
- 雌鳥較大、嘴較長。整體大致灰褐色。
- 體背有黑褐色軸斑及淡色羽緣,下背、腰至尾羽白色,尾羽密佈黑及褐色細橫紋。
- 頭、頸至胸有黑褐色細縱紋,並有縱斑延伸至腹、脇,下腹及尾下覆羽全白。
- 亞成鳥羽色較黯淡,頸、胸偏黃褐色,體背有淡色羽緣,三級飛羽羽緣有淡色三角斑。
- 飛行時,下背及腰白色明顯、呈倒V形,翼下覆羽白色。
目录
棲地&習性
泥炭沼澤,高地沼澤地區。
性羞怯,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覓食,但在休息或夜間棲息地則常聚集成群。
於水邊或沙地以長而彎曲的嘴插入沙地或泥中探取洞中的蠕蟲或甲殻動物。
全年,飲食包括肘節肢動物,節肢動物,甲殼類,軟體動物,漿果和種子。偶爾會有脊椎動物為食。
繁殖
從4月至7月初鋪設,一夫一妻制和領土制,多數領土防禦是由雄鳥完成的。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目前被視為瀕臨滅絕。
鳴聲
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聽到響亮的“ COURli ... COURli ... COURli ...”聲。
外觀相似性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N. a. arquata (Linnaeus, 1758) –橫跨歐洲西(北至北極圈)和東至伏爾加河和烏拉爾山脈的英屬和法國;
冰島和英國的冬季是S到地中海和西北非洲,E到波斯灣和W印度。
- N. a. suschkini Neumann, 1929 –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E下游至西伯利亞西南部和哈薩克斯坦北部;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西南部沿海的冬季。
- N. a. orientalis C. L. Brehm, 1831 – 西伯利亞E穿越俄羅斯C到達中國東北(黑龍江C);
E和S非洲,馬達加斯加的冬季,從里海S到波斯灣,從E到S亞洲到E中國和S日本,再到S到菲律賓和大聖達達。[1]
參考文獻
- ↑ eurasian curlew,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