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爪草
大爪草(学名:Spergula arvensis)是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大爪草属(Spergula)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高可达50厘米,多分枝,被疏柔毛,叶片线形,顶端尖,稍弯曲,托叶小,膜质。聚伞花序稀疏;花小形,白色;花梗细,果时常下垂;萼片卵形,花瓣卵形,子房卵圆形,花柱极短。蒴果宽卵形,种子近圆形,稍扁,6-7月开花,7-8月结果。
分布于北非、印度、北温带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黑龙江、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2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江边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该种可作家畜饲料。由于该种生长迅速对发生地的种植业形成了严重的危害,尤以马铃薯、荞麦和燕麦受害最重。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丛生,高13-50厘米,多分枝,被疏柔毛,上部具短腺毛。
叶片线形,长1.5-4厘米,宽0.5-0.7毫米,顶端尖,稍弯曲,具1明显中脉,无毛或疏生腺毛;托叶小,膜质。
聚伞花序稀疏;花小形,白色;花梗细,果时常下垂;萼片卵形,长约3毫米,顶端钝,被腺毛,边缘膜质;花瓣卵形,全缘,顶端钝,微长于萼片;雄蕊10,短于萼片;子房卵圆形,花柱极短。
蒴果宽卵形,直径约4毫米,5瓣裂,明显长于宿存萼;种子近圆形,稍扁,直径1.2-1.3毫米,具狭翅,两面具乳头状凸起。花期6-7月,果期7-8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云南(昆明)、贵州(盘县)。北温带广布,南达印度和北非。模式标本采自欧洲。生于江边草地。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繁殖方法
大爪草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繁殖:
⑴自由传播:由于大爪草产籽率极高,它每株能结10-40个花蕾,每个花蕾到夏、秋季就产生20粒左右籽粒,并且边开花边结籽,同一株上部还在开花下部的籽粒已经成熟掉粒;其次,籽粒成熟较快,一般30天左右成熟。爪草籽粒小、重量轻,风力也能传播,第二年就能覆盖旁边的地块。
⑵反刍动物传播:反刍动物的粪便也能传播,反刍动物吃了之后,它成熟了的籽粒经过这种动物的肠胃不能消化,籽粒随粪便排出后还能继续发芽生长,所以虽然有些适于生境相隔甚远,也能通过牲畜贸易进行传播繁殖。
传播繁殖速度跟土地的肥沃和疏松程度成正比,在肥沃、疏松的土壤里长势好,产生的花蕾也就多,瘠薄的土地里长势差,产生的花蕾就少一些。它在肥沃、疏松的土壤里能分蘖发枝,株形也较高,在瘠薄和板结的土壤里是独苗。株形也较矮,因此它的传播繁殖速度跟土地的肥沃和疏松程度成正比:同一株大爪草可以边开花边结籽,籽粒成熟较快:花期长,同一植株的花可以从5月份开到9月份左右,同一株下面的花结籽落入土壤里已开始生根发芽,上部还在开花;同年多发性植物,当年的籽粒掉地还能发芽开花和结籽:再发性植物,用一块土地不种农作物一年,在大爪草开花之前(为杜绝它的籽粒来源)把土地耕翻,翻后一月后又有大量幼苗长出,再耕翻又如此,一年耕翻3次之多仍然没有扑灭这种杂草,故而它对熟地的侵略更强。
物种危害
大爪草对发生地的种植业已形成了严重的危害,它发展快、生长密,可大量的吸收土壤里的肥力,农民给土地施的肥越多它长势就越旺、发展速度就越快,因而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除草困难,因它有同年多发性、再发性、开花产籽多、发展快等特点,使农民在同一片土地劳力投入量大量增大。其抗逆性强、扩繁快,对耕地和草场构成严重影响.大爪草危害多种旱地作物及草场,尤以马铃薯、荞麦和燕麦受害最重,严重阻碍了当地粮食生产的发展。
防治方法
⑴在发生区内,小麦播种时用绿麦隆、丁草胺等除草剂进行芽前土壤处理。
⑵播种后,杂草出齐时用选择性除草剂二甲四氯2.4-D、百草敌等作茎叶喷雾。
⑶辅以人工拔除,在收获前将田间未开花的植株清除。
⑷做好收获、脱粒、保管工作,清除大爪草种子。
⑸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杜绝人为传播,发生区最好划定疫区,及时清除控制蔓延。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 大爪草Spergula arvensis iPlant.cn 植物智
- 大爪草 - 福星花園
- Spergula arvensis L. 大爪草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 大爪草屬Genus Spergula 臺灣生命大百科
- 大爪草 植物标本馆(KUN)官方网站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 大爪草Spergula arvensis Linnaeus 植物通
- 大爪草標本館號178447 Spergula arvensis TAIID: 178447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2012)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