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石橋市金牛山博物館

大石橋市金牛山博物館隸屬於大石橋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事業單位。現有工作人員六名,其中中級職稱[1]兩名,內設行政辦公室、業務辦公室。館藏標本數千件(套),基本陳列展《遠古回聲——金牛山古人類遺址陳列展》常年免費對外開放。隨着大石橋市經濟、文化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隨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意識到不斷加強,金牛山遺址及金牛山博物館的保護建設工作也將逐步深入。

目錄

基本介紹

在美麗富庶的遼南大地、渤海之濱,矗立着一處距今約二十三至三十萬年的史前古人類遺址,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金牛山遺址。

金牛山座落在遼寧省大石橋市西南8公里的永安鎮西田村,海拔69.3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22o26'38"、北緯40o34'40"。金牛山西臨哈大鐵路、瀋大高速,東有201國道,北依淤泥河,南望永安河,站在山頂可遠眺遼東海灣。

一九八四年,在金牛山東南麓發現了一距今約二十六萬年的比較完整的古人類化石[2],被命名為「金牛山人」。這一發現是我國乃至世界舊石器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一九八八年,金牛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00四年九月,在大石橋市政府的努力爭取下,經遼寧省文化廳批准,金牛山遺址的管理權正式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移交給大石橋市。同年10月,大石橋市金牛山博物館成立,專門負責金牛山遺址的日常保護和管理工作,同時配合上級文物考古部門對金牛山遺址的考古科研以及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工作。

大石橋市金牛山博物館隸屬於大石橋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事業單位。現有工作人員六名,其中中級職稱兩名,內設行政辦公室、業務辦公室。館藏標本數千件(套),基本陳列展《遠古回聲——金牛山古人類遺址陳列展》常年免費對外開放。

近年來,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瀋陽師範大學、法國、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多次到金牛山進行考察交流和發掘科學研究。

隨着大石橋市經濟、文化、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隨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意識到不斷加強,金牛山遺址及金牛山博物館的保護建設工作也將逐步深入。

歷史沿革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金牛山(時稱牛心山)因富含菱鎂和石灰岩而被日本人開發。在開發礦產資源的同時,在石灰岩溶洞中發現了一批存在哺乳動物化石的第四紀堆積物。

1950年,日本學者研究了這批材料並發表了《滿洲的新生代後期地層》一文。該文記載了在金牛山石灰岩溶洞內更新世堆積中發現的14種動物化石,其中有居氏大河狸(Trogontherium cuvieri Fischer,1932)、腫骨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 young,1932)等典型的較古老種類的動物化石。從而認為金牛山第四紀堆積物的沉積時代大致與北京猿人文化期相當,屬於中更新世。並將這組地層定名為「牛心山組」。

從此,金牛山第四紀研究進入了科學家的視線。

1973年,遼寧省開展全省文物調查,營口市文物工作者在金牛山徵集到了腫骨鹿下頜骨化石,引起了遼寧省文物部門的重視並派遼寧省博物館專家到金牛山實地考察。金牛山遺址的考古發掘拉開了序幕。

1974年,由遼寧省博物館、營口市縣文化部門共同組成的金牛山聯合發掘隊,開始了金牛山遺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工作。至1978年,共進行了四次發掘。發掘地點主要集中在C點、A點,發現了一批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打制石器、有打擊痕跡的骨片骨器、用火痕跡及一根人類肱骨遠端化石,同時又新發現了三處第四紀堆積地點,分別命名為D、E、F點。

經過這四次發掘,金牛山遺址在遼寧舊石器時代考古所處的重要地位和未來的科學價值愈顯重要。鑑於此,1977年,營口市、營口縣兩級人民政府決定對金牛山全面封山,禁止開山採石。1979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金牛山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10月,我國着名考古學家賈蘭坡教授來金牛山遺址考察,賈蘭坡先生認為:「這裡發現豐富的動物化石和文化遺物是我國罕見的,周口店最初的發現也沒有金牛山豐富。」並提出今後工作的意見,「金牛山應該繼續發掘,搞清地層全貌,然後進行深入的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1984年9月至10月,北京大學考古學系、遼寧省博物館、營口市縣文物部門共同組成發掘隊,開始了對金牛山遺址的第五次發掘,北京大學呂遵諤副教授任領隊。發掘主要在 A 點進行。

這次發掘是金牛山考古發掘史中最具意義的一次發掘。

在這次發掘中,發現了包括完整頭骨在內的五十六塊古人類化石,經研究證明這些化石均屬於同一個成年人個體,距今約二十六萬年,被命名為「金牛山人」。1985年,被評選為我國近年考古五大發現之首。

「金牛山人」的發現填補了晚期直立人到早期智人過渡的空白。她即有早期智人階段的進步特徵,又有與北京猿人相似的原始特徵,這一階段的人類化石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是極為罕見的。通過對這些化石的研究,將會提供豐富的直立人過渡到智人的具體形態結構知識,進一步提高對人類發展過程中這一時期的認識。這一發現,是我國乃至國際舊石器考古學、古人類學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1988年,金牛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北京大學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金牛山進行第六次發掘,北京大學呂遵諤教授領隊。此後,在1987年、1988年、1993年、1994年、2011年,分別進行了第七至十一次發掘。

1994年,為紀念「金牛山人」化石發現十周年,北京大學考古系、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韓國國立忠北大學校史前文化研究所、韓國忠清日報社等中韓兩國有關單位,在瀋陽共同舉辦了東北亞舊石器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金牛山遺址做為此次大會的分會場接待了來自韓國、俄羅斯、中國等50餘位學者的現場考察,並參觀了金牛山古人類遺址陳列館的專題陳列。

2001年4月4日 ,《中國文物報》刊發「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結果,金牛山遺址的發掘及金牛山人的發現在舊石器時代考古中名列第四。

2004年,大石橋市金牛山博物館成立。

2012年,《金牛山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金牛山遺址的保護、管理、建設開始步入規範、科學軌道,掀開嶄新一頁。

視頻

大石橋市金牛山博物館 相關視頻

金牛山遺址、牛河梁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大石橋金牛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