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祥區邵陽市轄區。位於邵陽市區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1°22′26〞-111°35′42〞,北緯27°4′45〞-27°14′46〞。東與邵東縣相連,南、西和邵陽縣接壤,北隔資江與北塔區相望,東北瀕邵水與雙清區友鄰。東西寬21.8千米,南北長18.3千米,總面積214.66平方千米,總人口32.32萬人(2015年)。全區轄9個街道[1]、1個鎮、2個鄉:中心路街道、紅旗路街道、城北路街道、城西街道、翠園街道、百春園街道、城南街道、火車南站街道、學院路街道、羅市鎮、蔡鍔鄉、板橋鄉。區政府駐城南街道白洲社區,距市政府駐地3千米。

地處衡(陽)邵(陽)低山丘陵地帶,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地形分為三大塊:南面低山,平均海拔450米,羅市鎮吊井嶺為境內最高點,海拔504米;中、西部丘陵岡地,海拔300米左右;東部和北部沿邵水、資江一帶為堆積平原,低平寬闊,海拔230 ~250米。最低點為城北路街道南江嘴,海拔226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1℃,年平均降水量1323.0毫米。主要河道有一級河資江,二級河邵水、雨溪2條,三級河檀江、板橋溪、潘家溪3條。礦藏有砂金、鐵錳、無煙煤、大理石、石灰石等。

目錄

歷史沿革

歷史上境內有「打槍坪」,後人嫌其粗俗,以其諧音改為大祥坪,取其大吉大祥之意而得名。春秋屬楚地,秦屬長沙郡。西漢屬昭陵縣,縣治置境內。三國時,初屬蜀,後入吳。吳後主寶鼎元年(266年),置昭陵郡昭陽縣,屬荊州。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避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昭陽縣為邵陽縣。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 ~943年),改邵州為敏州、邵陽縣為敏政縣。後漢復稱邵州邵陽縣。

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升邵州為寶慶府。至1912年,屬湖南寶慶府邵陽縣。1913年,廢寶慶府,設寶慶縣。1928年,復名邵陽縣。1938年,邵陽城區設安和、建治2鎮,今大祥區境域(下面簡稱為「境域」)城區屬建治鎮。1949年10月13日,將安和、建治2鎮設立區級邵陽市,屬邵陽縣。1950年10月19日,以城關鎮及祭旗、佘湖、板鋪、城北、田江渡5鄉為縣級邵陽市,市、縣同城而治(1952年2月26日邵陽縣駐地遷駐塘渡口),境域分屬邵陽市、邵陽縣。

1951年,邵陽市廢除保甲制,劃分為7街,並設立郊區工作委員會,境域分屬邵陽縣、邵陽市一、二、三、四街和郊區工作委員會。1952年3月,境域分屬邵陽市第一、二、三、四街和郊區工作委員會及邵陽、邵東縣。1953年7月,境域城區屬邵陽市第一、二區。1955年7月,第一、二區分別更名為城西區、青龍橋區。1956年5月,撤銷城西區、青龍橋區,以邵水河為界,其西部成立邵陽市西區,境域分屬西區、郊區工作委員會和邵陽、邵東縣;6月,撤銷郊區工作委員會,郊區各鄉由市委農村工作部直管。

1957年8月,撤銷西區,分別成立邵陽市城西、曹婆井辦事處。1958年1月設立郊區辦事處,市委農村工作部所管各鄉劃入郊區辦事處;8月,城西辦事處試辦紅旗公社;9月,從邵東縣劃入板橋、蔣河橋鄉,從邵陽縣劃入檀江、面鋪鄉及廟山鄉(今雨溪鎮)的10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到郊區辦事處;10月,撤銷郊區辦事處,其管轄的公社由復建的市委農村工作部管理。

1960年4月,紅旗公社與曹婆井辦事處合併建立邵陽市紅旗城市公社。1962年8月,撤銷紅旗城市公社,建立紅旗辦事處、曹婆井辦事處(1968年9月更名為紅衛辦事處);11月,將板橋、蔣河橋公社劃入邵東縣,檀江、面鋪公社及原廟山鄉的10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劃入邵陽縣,境域分屬邵陽市和邵陽、邵東縣。

1977年7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檀江、面鋪和雨溪公社劃歸邵陽市;12月,紅旗、紅衛2個辦事處合併設立縣級邵陽市西區,轄紅衛、紅旗、城北、城西、城南、向陽6個街道,區政府駐紅衛街道沙井頭11號。1978年1月,設立近郊、東郊、北郊三區;8月,三區合併為縣級邵陽市郊區,區政府駐城北街道現市政府院內,城南、城西、雨溪、面鋪、檀江公社屬郊區。

1979年10月,撤銷向陽、城南街道。1981年9月,紅旗、城北街道分別更名為紅旗路、城北路街道。1982年,紅衛街道更名為中心路街道,郊區政府遷至今雙清區汽車站街道。1984年6月,公社改鄉,大隊改村;10月,邵東縣蔣河橋、板橋鄉劃入市郊區,境域分屬邵陽市西區和郊區。1987年8月,西區政府搬遷至城西街道西湖路10號。1996年5月,蔣河橋鄉更名為蔡鍔鄉,西區增設百春園、城南街道。

1997年8月29日,國務院批覆(國函[1997]83號):撤銷邵陽市東區、西區、郊區,調整設立邵陽市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大祥區轄原西區的城北路、紅旗路、中心路、城西、城南、百園春6個街道和原郊區的城南、雨溪、面鋪、檀江、蔡鍔、板橋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西湖路。

1997年11月,大祥區正式掛牌成立。1998年4月,城南街道更名為翠園街道。1999年4月,雨溪鄉撤鄉設鎮。至此,大祥區轄6個街道、1個鎮、5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祥區常住總人口277672人,其中,中心路街道17698人,紅旗路街道24452人,城北路街道20253人,城西路街道39320人,翠園街道31841人,百春園街道21216人,雨溪鎮16752人,城南鄉25766人,面鋪鄉19318人,檀江鄉22801人,蔡鍔鄉17685人,板橋鄉2057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大祥區常住總人口340605人,其中,中心路街道24922人,紅旗路街道36244人,城北路街道29644人,城西路街道34707人,翠園街道31894人,百春園街道29382人,雨溪鎮17837人,羅市鎮22411人,城南鄉29942人,檀江鄉25501人,蔡鍔鄉19901人,板橋鄉23373人,城南園藝場3988人,火車南站站前管理區10859人。

2015年11月24日,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15]69號)批覆同意:雨溪鎮、學院路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學院路街道。檀江鄉、城南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城南街道。調整後,全區轄9個街道、1個鎮、2個鄉:中心路街道、紅旗路街道、城北路街道、城西街道、翠園街道、百春園街道、城南街道、火車南站街道、學院路街道、羅市鎮、蔡鍔鄉、板橋鄉。總面積214.66平方千米,總人口32.32萬人。

視頻

大祥區 相關視頻

大祥區:創新創意扮靚老舊小區
大祥區:老舊小區改造 變化實實在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