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耳蝟
原圖鏈接

大耳蝟[1](學名:Hemiechinus auritus),為蝟科、大耳蝟屬的動物。大耳蝟體型較小,耳大、尖、鈍圓,尾短,耳後至尾基部的體背覆以堅硬的棘刺,棘刺自基部至刺尖依次為暗褐色、白色、暗褐色、白色的節環,少數棘刺全為白色。

大耳蝟晝伏夜出、膽小怕光、多疑孤僻,冬眠,以家族群落為單位棲息和繁殖,雜食性,主要以昆蟲為主,年產1胎,每胎3-6仔,常棲息於農田、莊園、亂石荒漠等處,分布於亞洲非洲等地。

大耳蝟外形似刺蝟,但耳較長,突出於棘刺之外,見於內蒙、新疆等地。南方有中國鮑蝟、小毛蝟和海南新毛蝟,它們都是鼠形而無棘刺的種類,背部被毛、尾細長。

目錄

形態特徵

大耳蝟體長約200mm,耳大,約40-50mm,高出周圍棘刺,耳尖鈍圓。自耳後至尾基部的體背覆以堅硬的棘刺,長達35mm。棘刺為多節環組成,自基部至刺尖依次為暗褐色、白色、暗褐色、白色的節環,少數棘刺全為白色。頭頂棘刺不向左右分披。相互連接。體側及腹部覆以較短軟毛。紋灰白色。頭橙黃色。耳灰黃色。體側灰黃色,腹部灰白色。尾短不及35mm,淺棕褐色。 大耳蝟頭骨眶間區窄,前額V形膨脹;人字脊不向上後方突出,故枕髁和枕大孔從背面可見;基枕骨略呈三角形。

棲息環境

大耳蝟為荒漠、半荒漠地帶刺蝟的典型代表,常棲息於農田、莊園、亂石荒漠等處,主要在菜園、蘆葦、灌叢中活動。

生活習性

大耳蝟晝伏夜出、膽小怕光、多疑孤僻,白天躲藏於窩內,夜間出來活動覓食,在離開洞穴外出覓食的過程中,走出一段路後,總要原路返回,往返多次,確認安全後,才會繼續向前推進,直達目的地,並且每次外出時,總是沿着同一條路線活動。因此,有大耳蝟出沒的通道,總是特別光滑而平整。大耳蝟的視覺和聽覺都較弱,但嗅覺非常靈敏,平時出外覓食以及防敵主要依靠其靈敏的嗅覺。

大耳蝟是以家族群落為單位棲息和繁殖的,一個家族聚居在內部相互連通、有多個不同方向開口的同一洞穴中。隨着家族內個體數量的增加,則洞穴的規模擴大,洞穴加深加長,而且開口增多。這樣的結構,便於其隱匿棲身和四處出洞覓食,以及逃避天敵危害,除非生活環境遭到破壞或天敵危害,否則每個家庭群體終年都固定群居,極少出現分群現象。

大耳蝟有冬眠習性,當氣溫降到0-8℃開始冬眠,冬眠期長達半年,一般自秋季10-11月份開始冬眠,到次年3-4月份出眠。但如果常年溫度適宜,也可以不冬眠。

大耳蝟是雜食性動物,但主要以昆蟲為主,如[[[螻蛄]]、金龜子蟋蟀蝗蟲等。有時也食鼠類、幼鳥、鳥卵、蛙、小蛇、蜥蜴等小動物。另外,也吃一些植物的幼果、幼芽、薯類、花生、玉米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中國、塞浦路斯、埃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亞、蒙古、巴基斯坦、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在中國主要見於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陝西、四川等地。


繁殖方式

大耳蝟4-5月齡時就已經性成熟,可以進行交配繁殖後代。冬眠結束後,即可進入發情期。母刺蝟發情期間表現不安,來回爬動,陰部有分泌物。一般每年早春2-3月份開始交配,妊娠期34-37天,平均35天,6-7月份產仔,年產1胎,每胎3-6仔,最多9仔,少數一年可繁殖2次。幼刺蝟10天左右睜眼,其哺乳期為40-50天,幼仔在出生40天後便開始主動攝食,50-60天便離開母體獨立生活,當年生長4-5個月便成年。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儘管在其分布的邊際數量有所下降(如烏克蘭),但其在分布區內還是很普遍和常見的物種。大耳蝟種群數量發展未知。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