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蒜葉枯病

大蒜葉枯病
原圖鏈接

大蒜葉枯病是大蒜上常見的病害之一,各菜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大蒜生長期間降水次數多、雨量大的年份發病重。發病嚴重時常造成病葉枯死、植株早衰、蒜頭減產、蒜苔霉爛,直接影響產量。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蒜葉枯病

葉枯病: 主要為害蒜葉

 
大蒜葉枯病1
原圖鏈接

發病開始: 葉尖或葉的其他部位

嚴重表現: 病葉全部枯死

症狀

大蒜葉枯病主要危害葉片、葉鞘及薹莖等部位,以葉片發病為主。葉片受侵染後,表現出4種發病類型,尖枯型、條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病害發生嚴重時,葉片上病斑可穿過葉節向葉鞘延伸,使葉鞘枯黃。田間潮濕時,病斑表面產生褐色至黑色霉層。尖枯型下部葉片初呈白色圓形斑點,逐漸擴展後,葉尖變成深褐色壞死,兩側隱約有紫褐色斜紋。條斑型主要發生在中下部葉片。葉片染病,產生縱貫全葉的褐色條斑,沿中肋發展或位於葉片一側。條斑型整個生育期可見,為田間主要病斑類型。葉片受害,病斑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色澤較深為深褐色,邊緣淡褐色,兩端有枯黃色壞死線,擴展蔓延後可使葉片枯黃。白色型抽薹期上部葉片出現密集圓形、卵圓形白色小病斑,邊緣明顯。有些白斑後期發育成紫斑。

原因

大蒜葉枯病由真菌子囊菌亞門枯葉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 (Pers.ex Fr.) Rabenk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子囊殼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產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隨氣流和雨滴飛濺進行再侵染。秋播大蒜出苗後,病殘體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滴飛濺傳播,降落在蒜葉上,引起侵染髮病。

病菌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強,但需要較高的濕度。降雨和田間高濕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條件。大蒜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一般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偏施氮肥、蔥蒜類蔬菜混作、植株受傷、植株生長瘦弱和連作的田塊發病重。年度間多霧、多雨的年份發病重。[1]

發病條件

1、土壤與肥料

土壤是該病發生輕重的前提條件。該病以菌絲體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冬天土壤濕度適中,病原菌易成活,次年發病重;土壤過干過濕,均不利於病菌過冬,次年發病輕。土壤肥沃,病殘體多,有機質含量高,病菌易成活;土壤養分低,有機質含量少,不利於發病。氮肥施用過多,葉片生長嫩綠,或鉀肥不足,易發病。

2、寄主植物

該病菌除為害大蒜外,在當地還嚴重為害蔥類,僅次於大蒜,還為害萵苣。

3、溫度

該病多發生在春季,當開春後日平均溫度達12℃時開始發病,18℃時病斑大量出現,發病最適溫度15~25℃,溫度在8℃以下、34℃以上很少發病。

4、大蒜品種

各大蒜品種間抗病性差異較大,多年種植的當地品種發病較重。

5、栽培管理

管理精細的田塊發病輕,使用化學除草的田塊發病也輕;雜草叢生、管理粗放的田塊發病重。路邊田、溝邊田發病重。該病菌系弱寄生菌,如果其他病害發生嚴重,或蟲害發生嚴重,該病發生也重。[2]

防治方法

清潔田園

大蒜收穫後,及時將田間的病葉、病梗等病殘體清除,在翻犁田土之前,用稻草蓋在土面,火燒稻草,燒死病殘體內的病原菌,減少病菌在田間越冬的數量,從而降低病菌侵染的機會。

加強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是防治該病的重要方法。在大蒜下種之前,應將大蒜種皮剝下,並將種皮和莖杆帶出田外,使病菌減少侵染的條件。栽培地塊要高,不積水,分廂栽培,廂寬1.5~2m,廂面呈龜背形,廂溝要直,以利於排水。合理種植密度,成行栽培,有利於通風。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增強通風透光。雨後及時排水。施足底肥,氮、磷、鉀要配合使用,增施鉀肥,施用有機活性肥或海藻肥,提高大蒜的抗病性。

化學防治

田間發現病株後,及時噴藥防治。防治方法:①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噴霧2~3次,其藥後15d的相對防效分別為87.2%、81.6% 、77.1%。但內吸性殺菌劑(如百菌清)的效果要比保護性殺菌劑(如綠乳銅)的效果好。②於大蒜鱗芽花芽分化期和蒜薹伸長期,開始噴灑50%咪鮮胺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50%多菌靈磺酸鹽(溶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對好藥液900 kg/hm2,隔7~10d噴1次,連續防治3~4次,就能確保大蒜順利抽薹和鱗莖正常膨大。[3]


相關視頻

大蒜葉枯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辦法!大蒜葉枯病有沒有特效藥?毛老師為您剖析

大蒜葉枯病如何防治呢?專家支招,來看看大蒜葉枯病防治方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