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觀區安慶市轄區,位於安徽省[1]西南部,安慶市市區西部。東沿龍山路、菱湖南路、湖心中路與迎江區毗鄰,南與東至縣隔長江相望,西至皖河農場與懷寧縣接壤,北抵集賢北路與宜秀區相連,總面積204平方千米,總人口27萬人(2013年)。全區轄7個街道、1個鎮、2個鄉:德寬路街道、玉琳路街道、龍山路街道、菱湖街道、集賢路街道、石化路街道、花亭路街道、海口鎮、十里舖鄉、山口鄉。區政府駐十里舖鄉。

主要有石英石、白雲石、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鐵、鋁等礦藏。陸運以安(慶)合(肥)公路為主,水運得長江之便。名勝古蹟有大觀亭(是「宜城八景」之一,大觀區即由此而冠名)、楊氏試館(系熊成基密謀起義會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譙樓、鄧石如碑館、菱湖公園、獅子山公園、革命烈士紀念館、姜高琦墓、嚴鳳英墓、焚煙亭等。

目錄

歷史沿革

因古蹟大觀亭而得名。清時,境地為懷寧縣在城和淥水鄉。民國19年(1930),懷寧縣鄉改區,設區公所。民國20年,改為自衛區,並設保甲制度。在城和淥水鄉分別改為第一區、第二區。民國24年,第一、第二兩區與第三區(山口鄉)合併為第一區,區內設署,下設鄉、鎮、保、甲。至解放前夕,安慶城內共設有4鎮、37保,其中大觀鎮下轄9個保。

1949年4月23日,安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接收國民黨懷寧縣政府下屬的大觀鎮公所,並以大觀鎮的行政區劃為基礎,設立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成立大觀區政府。1952年5月,大觀區改稱城西區。1955年9月,城西區改為西市區。1960年5月22日,西市區改稱大觀區(安慶市人民委員會1960年4月報告備案)。1968年8月28日,成立安慶市西市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27日,撤銷西市區革命委員會,恢復建立西市區人民政府。1980年,西市區復名大觀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觀區常住總人口167860人,其中,德寬路街道16965人,玉琳路街道17642人,龍山路街道25117人,菱湖街道45604人,集賢路街道24071人,高花亭街道28093人,花亭路街道10368人。

2001年5月,大觀區將57個居委會調整為37個社區,7個家委會(即蠟燭山、華亭、大湖、馬山、菱北等5個石化總廠家委會,紡織南村、紡織西村兩個華茂集團家屬會)。 德寬路街道:馬山社區、德寬社區、臘樹園社區、大觀亭北社區、大觀亭南社區、大王廟社區。 玉琳路街道:濱江苑社區、玉虹社區、沿江社區、四眼井社區、太平寺社區、龍門社區。 龍山路街道:龍山社區、北正社區、榮升社區、三祖寺社區、楊家塘社區。 菱湖街道:柏子橋社區、公園社區、菱湖新村社區、湖濱新村社區、戲校南路社區、東二巷社區,紡南家委會、紡西家委會。 集賢路街道:碟子社區、工農社區、南莊社區、旗杆社區、高花社區、免鑼社區。 花亭路街道:花亭北村社區、花亭南村社區、黃土坑社區、湖心社區、燎原社區。 石化路街道:聯盟社區、茅青社區;石化馬山家委會、石化華亭家委會、石化大湖家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大觀區常住總人口275003人,其中,德寬路街道22108人,玉琳路街道22953人,龍山路街道24943人,菱湖街道40292人,集賢路街道32438人,石化路街道24526人,花亭路街道22522人,海口鎮35045人,十里舖鄉23464人,山口鄉7226人,大觀開發區271人,皖河農場19215人。

視頻

大觀區 相關視頻

安徽安慶:清明節,大觀區師生赴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祭掃英烈
【安慶拍賣專場】安慶市大觀區安慶市水上公園路31-33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