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足聖水寺摩崖造像

 大足聖水寺摩崖造像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大足聖水寺摩崖造像

位於大足區高升鎮勝光村,

時代為唐

大足聖水寺摩崖造像位於大足區高升鎮勝光村,時代為唐。[1]

目錄

簡介

 距離高升鎮2公里處的勝光村坐落着一處小山丘,名為「聖水岩」。岩上的古寺也因一處石刻造像而出名,這就是著名的聖水寺摩崖造像。

  據《大足縣誌》記載,聖水寺摩崖造像始於唐,宋有增刻,編10號,像100餘身。整個摩崖造像於1984年被發現,並於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近聖水寺,記者立即被位於寺廟右側的第3號龕千手觀音所吸引。整龕約5平米,壁上所刻觀音有150多隻手,其胸飾瓔珞,身着天衣,惟妙惟肖。在觀音的左右側,分別刻有餓鬼、孔雀明王、諸天、侍女、波斯仙、天王、力士、阿修羅等三層像。

  沿着造像往左,可以清晰地看見第5號宋代造像三世佛龕。在這一龕中,三世佛結跏趺坐,三佛左立迦葉,右立阿難。雖然經過了數百年風霜的洗禮,但是造像的精美仍然讓人嘆服。

  「香泉一道落城阿,點點清流靜不波。蛟訝珠聯相密切,魚猜水調出聽多。滴開萍影浮新月,蹴起回文漾碧螺。孺子何知天籟發,臨流亦自唱清歌。」沿着千手觀音造像一路向前,位於聖水寺後斷崖上「滴水清波」四個大字再次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據了解,清乾隆時期,大足知縣李德首創大足八景,即石壇夜月、東郭虹橋、白塔懸岩、滴水清波、南山翠屏、寶頂煙雲、西池嘉蓮、海棠香國。而位於此處的「滴水清波」正是分布在古縣城以外的「八景」之一。

  該處斷崖高約10米,刻於斷崖高處的四個大字由右至左,甚為醒目。落款正是時任大足知縣的李德於乾隆六年(1741年)所題。

  崖下是一處古井,由一處山泉潺潺而入,讓人倍感清爽。

  「李德曾經遊歷於此,看見斷崖上有山泉水常年不斷地滴入下面的古井,泉水清澈見底,聲音清脆,遂即興作詩,『滴水清波』也因此而得名。」高升鎮文化站站長唐成忠說。

  清代著名學者張澍纂修的嘉慶《大足縣誌》也對此有相應記載:縣西三十里,有聖水岩,懸崖飛溜、錯落如珠,下則小池盈盈不涸。銷暑來游,一掬飲之,寒沁心腑,人以方諸孝感泉焉。

  時過境遷,雖然「滴水清波」這一美景沒有了當年的風韻,被掩埋在荒山野嶺之中,然而先賢們遊歷山川的閒情逸緻卻被後人所津津樂道。

參考來源

  1. 大足聖水寺摩崖造像,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