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是一所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定程序設立的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衛生機構的總稱。這一概念的含義:第一,醫療機構是依法成立的衛生機構。第二,醫療機構是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衛生機構。第三,醫療機構是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衛生機構的總稱[1]。我國的醫療機構是由一系列開展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衛生機構構成的。醫院、衛生院[2]是我國醫療機構的主要形式,此外,還有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共同構成了我國的醫療機構[3]

目錄

機構簡介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建於1957年,原名天津市河東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以研究、治療肝膽疾病為特色,各學科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是南開大學臨床學院、天津醫科大學教學醫院及北方肝膽疾病診療中心和研究基地。衛生部人工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天津市肝膽疾病研究所、天津市再生醫學疾病生物治療研究中心、 天津市 ICU質控中心、天津市呼吸機治療研究中心、天津市營養質控中心等均設在天津第三中心醫院。

1998年9月,天津第三中心醫院率先在全國實行「病人選醫生」,深化了醫院內部用人與分配機制改革,使醫院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良性軌道,達到了患者、職工、社會「三滿意」的效果。 國家領導人曾親臨我院考察改革成果,衛生部已向全國推廣「病人選醫生」的改革經驗。醫院不斷深化內部管理機制改革,堅持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以品牌和文化的理念建設管理醫院,真正實現方便百姓就醫。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現有職工1807名(包括康復助理及合同制員工),編制內職工127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314名,高級146人,中級357人,初級543人;博士10人,碩士6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名,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專家2名,天津市授銜專家2名,國家百千萬人才1名,「131」二層次人才2名,「131」三層次人才4名,博士及碩士生導師18名。教授及副教授50名。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占地2.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病床1080張。醫院設門診部、急診部、住院部。臨床設內科(消化、肝內科、心臟中心、呼吸科、代謝血液科)、外科(肝膽、普外、乳腺、肛腸)、骨科(脊柱、創傷、顯微外科)、胸外科、透析移植中心(血液淨化、腎內、泌尿)、神經科(神經內、神經外科)、婦產科(產科、婦科、計劃生育)、兒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咽喉、中醫針灸科、皮膚科、核醫學科、心理科、營養科、預防保健科及醫學檢驗中心、血液淨化中心、中心手術室、靜脈藥物配置中心、醫學影象中心、消毒供應中心、氣體供應中心等。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肝膽疾病研究為本市醫學重點學科,其臨床診療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肝膽外科是本市手術治療原發性及轉移性肝癌,門靜脈高壓症及膽胰腫瘤的重要基地,運用新型肝切除術式及綜合療法治療肝癌國際先進水平。肝內科治療肝硬化、肝昏迷及肝纖維化居國內領先水平。血液灌流聯合動脈化療栓塞、CT引導下藥物瘤內注射治療難治性肝癌等居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

急症科ICU(重症監護中心)在搶救心、腦、等多臟器功能衰竭、危重症、複合性創傷、臨床營養輔助治療等方面達國內領先水平。國內一流的透析移植中心為市級高新技術基地,腎移植及血液淨化技術應用國內領先。脊柱外科矯形技術、手外科技術、心血管介入技術、腦動脈溶栓、超難度腦幹腫瘤切除、微創治療靜脈曲張、雙聲帶廣基息肉一次切除居市內領先水平。胃腸道腫瘤、晚期癌痛、鼾症、小兒危重症、支氣管哮喘、喉癌、泌尿系統疾病、無痛分娩及腹腔鏡、關節鏡、宮腔鏡等治療技術國內先進水平市內領先。醫院應用高新技術,如細胞移植、分子生物、放射超聲介入、腔鏡技術、激光技術等促進了臨床診治水平的全面提高。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設有萬級淨化實驗室、免疫實驗室、中心實驗室、分子實驗室等,高精尖儀器設備為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注重科技興院,承擔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市自然科學基金、部級青年基金課題。「肝及造血幹細胞的培養、擴增與移植」和「微囊腎上腺、胰島移植研究」被列為國家「863」項目。近年來有80餘項科研成果通過鑑定,獲國家、省市、部級獎56項。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醫德醫風示範醫院」、「全國誠信醫院」、「全國衛生先進集體」、「全國醫院文化先進單位」、「全國職業道德先進集體」。同時還獲得天津市十佳醫院、天津市文明單位標兵、天津市先進黨組織標兵、天津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天津市「八五」、「九五」、「十一五」立功先進集體「抗擊非典先進集體」 等稱號。

中國醫院歷史

我國是最早設置醫院的國家之一。遠在西漢年間,黃河一帶瘟疫流行,漢武帝劉徹就在各地設置醫治場所,配備醫生藥物、免費給百姓治病[4]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似如今的隔離醫院[5]。以上兩則史實,均為《漢書》所載。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陽設「別坊」,供百姓就醫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瘋病人。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設有「患坊」,布及長安洛陽等地,還有悲日院,將理院等機構,收容貧窮的殘疾人和乞丐等。

到了宋明年代,醫院組織漸趨周密,當時,官方辦的醫院叫做「安濟坊」,私人辦的有「養濟院」、「壽安院」,慈善機構辦的「慈幼局」,分門別類招收和診療病人。南宋理宗寶佑年間(公元1253—1258年),有個叫劉震孫的人,在廣東建立過一所「壽安院」,「對辟十室」可容10人,男東女西,界限有別,「診必工,藥必良,烹煎責兩童」。此外,治好了則資助之使歸家,死亡了則予以掩埋[6]

視頻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 相關視頻

新中國70年醫療機構發展史
新中國70年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及居民期望壽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國政府門戶網站,2005-08-01
  2. 衛生院的真實現狀,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樣!,醫脈通,2019-12-04
  3. 醫療機構的名稱有哪些?醫療機構現狀如何?,中研網,2020-02-05
  4. 中國醫院歷史,道客巴巴,2014-03-05
  5.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大洋網,2020-04-27
  6. 鄭洪專欄:壽安醫院, 南都網,201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