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草
奪命草又稱斷腸草,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鹼。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馬錢科鈎吻屬的鈎吻 。鈎吻的根部含鈎吻鹼(葫蔓藤鹼)等,在離開泥土時略帶香味,但多聞會令人產生暈眩感。鈎吻的葉則含鈎吻鹼甲、辰等。當中又以鈎吻鹼子含量最高,而鈎吻鹼寅則毒性最烈。
目錄
奪命草的形態
常綠木質藤本,長3-12米。小枝圓柱形,幼時具縱棱;除苞片邊緣和花梗幼時被毛外,全株均無毛。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側脈每邊5-7條,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葉柄長6-12毫米。花密集,組成頂生和腋生的三歧聚傘花序,每分枝基部有苞片2枚;苞片三角形,長2-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生於花梗的基部和中部;花梗纖細,長3-8毫米;花萼裂片卵狀披針形,長3-4毫米;花冠黃色,漏斗狀,長12-19毫米,內面有淡紅色斑點,花冠管長7-10毫米,花冠裂片卵形,長5-9毫米;雄蕊着生於花冠管中部,花絲細長,長3.5-4毫米,花葯卵狀長圓形,長1.5-2毫米,伸出花冠管喉部之外;子房卵狀長圓形,長2-2.5毫米,花柱長8-12毫米,柱頭上部2裂,裂片頂端再2裂。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10-15毫米,直徑6-10毫米,未開裂時明顯地具有2條縱槽,成熟時通常黑色,干後室間開裂為2個2裂果瓣,基部有宿存的花萼,果皮薄革質,內有種子20-40顆;種子扁壓狀橢圓形或腎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齒裂狀膜質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1]
奪命草的生長環境
毒性原理
毒性主要成分為多種生物鹼(包括鈎吻鹼),包括強烈的神經毒性,服食過量即導致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強烈反應,腸會發黑粘連,中毒症狀包括流涎、噁心、口渴、吞咽困難、發熱、嘔吐、口吐白沫、抽搐、四肢麻木、肌肉無力、肌肉纖維顫動、舌硬、言語不清、共濟失詞、煩躁不安、心律失常等。迷走神經時,可使心跳減慢、加速及失常,出現四肢冰冷、面色蒼白、體溫不開及血壓下降等症狀。中毒晚期可引起痙攣、呼吸肌麻痹、窒息、昏迷及休克,最後甚至可因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至身亡。其毒理主要為抑制延髓的呼吸中樞,當嚴重受抑制時會引發酸中毒,最終可因延髓呼吸中樞及呼吸肌的麻痹而死於呼吸衰竭,同時亦可抑制腦部和脊髓的運動中樞而引起肌肉麻痹。[2]
=化學成分
生物鹼 趙承嘏等首先從國產鈎吻中分離得鈎吻素子、鈎吻素甲、鈎吻素寅、鈎吻素卯、鈎吻素辰、鈎吻素酉、鈎吻素丁和鈎吻素戊等多種生物鹼;其後在廣西鈎吻中提取到去甲氧基鈎吻素乙、阿枯米丁、胡蔓藤甲、胡蔓藤乙、胡蔓藤丙、胡蔓藤丁、鈎吻素己、鈎吻素庚等多種新的氧化吲哚生物鹼。國外鈎吻所含化學成分和國產鈎吻存在差別,除了含有國產鈎吻某些相同的化學成分外,並有一些新的生物鹼。北美所產鈎吻和國產鈎吻成分含量相差很大,其中以鈎吻素甲( Gelsemine )含量最高。
非生物鹼 國內外研究表明,鈎吻提取物中除含有生物鹼外,也含有豐富的非生物喊類成分,主要包括環稀醚萜類、油脂類、酚酸類、三萜類、甾體類、香豆素類、木脂素類、Megastigmane型苷類化合物、黃酮類、果糖及其衍生物類、核苷類等。研究發現鈎吻中的非生物鹼成分也具有抗腫瘤作用和其他藥理活性,其相應的毒性低於生物鹼,但對其藥理活性和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毒的臨床表現及其搶救措施
中毒輕者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噁心嘔吐, 重者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 後者是中毒最常見的死因。對於中毒患者的救治, 輕症者注意以對症治療, 密切觀察為主;重症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呼吸停止者應予呼吸興奮劑、洗胃、人工呼吸等治療措施。民間有以新鮮羊血灌服救治中毒患者的記載和搶救成功的案例。通過動物實驗證實, 羊血、豬血、鴨血解鈎吻毒是客觀存在的, 其中以羊血解毒效果最優, 但其解毒機制還有待完善。
春季旅遊的時節到了,在野外進行旅行、探險等活動時,很多人用大自然眾多的野菜來烹調出美味佳肴。在遇特殊情況時,如糧食補給斷絕,山裡的野菜就成為了主要的應急食物。野菜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多糖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防止感染性疾病與腫瘤;黃酮則能抵制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害;皂甙具有顯著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然而常常有許多有毒的野菜混雜在可食野菜中,給採食者帶來了極大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