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製讀唐書·哲輔延清問
《奉和御製讀唐書·哲輔延清問》是北宋時期大臣、文學家夏竦的作品之一。
夏竦於慶曆七年(1047年)入朝拜相,旋即改授樞密使,封英國公。次年,復拜同平章事。皇佑元年(1049年),進封鄭國公。皇佑三年(1051年),夏竦病逝,獲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諡號"文莊"。
夏竦知人善任,能任用人才。范仲淹不得志時,夏竦見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在夏竦任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時,保薦范仲淹任副使,使范仲淹與韓琦成為他的左右手[1]。范仲淹給夏竦寫了封《謝夏太尉啟》,啟中說:"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薦。"
“ |
哲輔延清問,元和致治平。 從人成庶務,求瘼濟群氓。 務遠能無怠,求材可倚成。 乃知虞舜德,恭己固難名。 |
” |
— [北宋]夏竦 |
目錄
少年才華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人。世稱夏文莊公、夏英公、夏鄭公。
夏竦從四年時開始讀書,年少時就很有才華,超邁不群,出類拔萃,寫詩作賦,非常敏捷。12歲時,夏竦作《放宮人賦》,援筆立成,而且賦也做得好。夏竦17歲,隨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詩:"渡口人稀黯翠煙,登臨猶喜夕陽天。殘雲右倚維揚(今江蘇揚州)樹,遠水南回建鄴(今江蘇南京)船。山引亂猿啼古寺,電驅甘雨過閒田。季鷹死後無歸客,江上鱸魚不值錢。"北宋王辟之說:以後之題詩沒有超過他的。
修木虹橋
在山東省青州有座萬年橋,原稱南陽橋,俗稱北大橋,是一座有千餘年歷史的古橋,它橫架在流經青州市城區的南陽河上。過去,曾是青州南北二城的唯一通道。此橋歷史之悠久,價值之重要,規模之恢宏,建築技術之高超,在齊魯大地上是有名的。
這就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竦調知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兼安撫使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的青州南陽橋,造就了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2]。為防水患,幾經籌措,壘巨石固河兩岸,用數十根大木相貫,無柱,架為飛橋,由樑柱式木橋改為結構獨特的無柱單拱木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不久,這種造橋技術就被推廣到汾、汴等地。青州虹橋的建築成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政治成就
宋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知鄧州,又徙襄州,遇大飢,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餘萬人;宋仁宗天聖年間知壽州,又徙安州,再知洪州,勒令巫覡(男巫)一千九百餘家還農,毀其淫祠;仁宗景佑年間知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中國最早出現的虹橋。
軍事成就
文學成就
夏竦以文學起家,為文章典雅藻麗,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為國史編修官,後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參與編寫王欽若的千卷本《冊府元龜》。
夏竦好學勤讀,即使在軍政事務繁忙時,也手不釋卷,在就寢時還用手指在身上比劃研究古文奇字。慶曆四年(1044年),夏竦編著了古文字的字彙《古文四聲韻》一書,按韻編排,是當代研究戰國文字的重要參考資料。宋神宗時宰相王珪在《夏文莊公竦神道碑》中寫道:"祥符中,郡國多獻古鼎、鍾、盤、敦之器,而其上多科斗文字",人多不識,"公乃學為古文奇字,至偃臥以指畫侵膚,其勤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