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椿芳
姜椿芳先生是我國當代文化界的前輩,他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責任和良知。他歷經磨難而又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學養宏富而又虛懷若谷的治學精神,誨人不倦而又謙謙君子的儒家風範,至今受人敬仰,為人緬懷。姜椿芳曾先後擔任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常委,文化組組長;中共中央馬列著作編譯局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一、二屆理事長;此外長期以來,他還參加了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是中國地名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宋慶齡基金理事;全國術語標準化委員會顧問;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名譽理事;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戲曲學會顧問;中國崑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梅蘭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周信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等等。
姜椿芳 | |
---|---|
出生 |
1912年7月28日 江蘇武進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翻譯家 |
知名於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任總編輯 |
知名作品 |
《列寧在十月》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俄羅斯問題》 |
目錄
生平簡介
姜椿芳(1912-1987),革命文化戰士;我國當代著名翻譯家;新中國文化教育、編輯出版事業、外語教育事業奠基者之一;《中國大百科全書》的首倡者之一和第一任總編輯;華東革命大學附屬上海俄文學校校長(上海外國語大學前身)首任校長。[1]
姜椿芳,別名椒山,筆名有林陵、什之、厚非、江水、叔懋、侯飛筠、蠢仿、綠波、常江、少農、江鷗、賀青等20多個。姜椿芳1912年7月28日出生在江蘇常州武進縣西橫林(今常州市鐘樓區西林),父親姜岳安是個小店員,母親張長生,無業。一家三口憑姜岳安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1928年,姜椿芳的大伯從哈爾濱回到常州,說哈爾濱生計好,姜岳安可以找到工作,姜椿芳也可以在哈爾濱學俄文,然後考入由中蘇共同經營的、待遇優厚的中東鐵路工作。於是,姜家三口北上來到哈爾濱。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哈爾濱市委、滿洲省委宣傳部部長,哈爾濱英吉利亞細亞通訊社俄文翻譯。1936年到上海後,任中共上海局文委文化總支部書記、《時代》周刊主編。1945年任時代出版社社長。
上海解放後,先後任軍管會文管會劇藝室主任,市文化局對外聯絡處處長。根據中共中央華東局指示,創辦上海俄文學校,任校長、黨委書記。曾領導參加《馬恩全集》、《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澤東選集》和中央文件俄文版的翻譯編輯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入獄近七年。1975年出獄。1978年,出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員會副主任、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顧問。倡導編譯《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還被聘為《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總編委會顧問。[2]
姜椿芳曾先後擔任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常委,文化組組長;中共中央馬列著作編譯局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一、二屆理事長;此外長期以來,他還參加了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是中國地名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宋慶齡基金理事;全國術語標準化委員會顧問;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名譽理事;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戲曲學會顧問;中國崑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梅蘭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周信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等等。[3]
主要譯作有:《列寧在十月》、《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俄羅斯問題》、《小市民》、《演員自我修養》等。
1987年因病逝世於北京。1988年1月6日,新華社播發了姜椿芳逝世的消息:"中國大百科全書剛剛屹立在世界百科之林,中國百科事業的奠基人卻與世長辭了。"
姜椿芳無愧是中國大百科全書之父,他被譽為中國的狄德羅,他的這個地位是歷史賦予的。
人物評價
往事略集
刻苦學習俄語 [4]
到達哈爾濱後,姜椿芳的父親並沒有找到工作,而是去了松花江下游富錦縣一家工廠管理倉庫。母親和姜椿芳在哈爾濱道外北大道街一個大雜院內住了下來。姜椿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省第三中學初一六班。為了能在中東鐵路找到一份工作,在課餘時間,母親幫他請了一位白俄僑民格拉祖諾夫教俄語,而這位俄語教師不懂漢語,只能用生硬的英語來解釋俄語。姜椿芳之前在常州的教會小學曾學過一些簡單的英語,靠經常翻看英語辭典,來弄懂這些解釋,以此來學習從未接觸過的俄語,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學俄語一年多,姜椿芳為了減輕父母的生活負擔,幾次去中東鐵路應聘,考了幾次都沒被錄取,最後還是靠一位在中東鐵路工作的常州老鄉,把姜椿芳介紹進了鐵路工務段,他的工作是每天負責抄寫俄文帳單和日常事務記錄,這個工作他幹了僅僅4個月就失業了。
1930年初經幾位朋友介紹,姜椿芳進了"英吉利亞細亞通訊",擔任俄文翻譯和編輯。英吉利亞細亞通訊是專門發送哈爾濱當地新聞的,姜椿芳在通訊社的工作就是每天下午3點一拿到《俄文晚報》立刻瀏覽,找出適合中國讀者的消息,並趕在傍晚七點截稿前,翻譯出新聞稿。然後經過編輯審閱修改、刻蠟版、油印,至晚上九點分別送到各大報館。當時的姜椿芳俄文水平並不高,要在4小時內譯出新聞稿,只能靠翻譯字典,查資料來"硬譯"。為保住這份工作,姜椿芳見縫插針地閱讀俄文報刊、背誦俄文字典、聽俄語廣播,想方設法和蘇僑會話、翻閱資料了解新聞背景……就這樣幹了近兩年時間。高強度的翻譯工作使姜椿芳的俄語水平明顯提高了,為他將來成為翻譯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海灘上的文化戰士
1937年底,姜椿芳為夏衍主編的《譯報》做俄文報紙的翻譯工作。1938年,姜椿芳擔任上海地下黨戲劇支部書記,後又任文化總支部書記,負責文學、戲劇、新文字三個支部,是上海革命文化運動的秘密領導者之一。在這個時期,地下黨組織分配給姜椿芳的工作是搞戲劇運動,他和戲劇界知名人士如梅蘭芳、周信芳等保持着密切的聯繫。他翻譯了蘇聯歌曲《祖國進行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我的藝術生活》、果戈理的《賭棍》、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等等,成為專門的戲劇翻譯家。
1941年在上海淪陷區幾乎所有進步報刊均被封殺,根據黨的指示,29歲的姜椿芳在上海開始創辦時代出版社,先是以蘇聯人的名義創辦中文版《時代》周刊,姜椿芳任主編。《時代》是當時整個淪陷區唯一能夠公開出版的反映我黨觀點的中文刊物,是我黨宣傳工作突破封鎖的一大成就。《時代》周刊出版後不僅使上海人民了解蘇德戰爭的真實情況,而且它對解放區和大後方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增加反法西斯戰爭包括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同時,姜椿芳又集中了數十位從事俄文翻譯的同志,翻譯出版了《蘇聯文藝》月刊、《蘇聯醫學》等刊物。這批翻譯人才雖然人數不多,但譯出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的許多文學作品,以及俄羅斯古典文學、政治、經濟等著作,鍛煉培養了一批年輕的翻譯人才,如戈寶權、陳冰夷、草嬰、包文棣、葉水夫等,這批翻譯力量成為建國後俄羅斯蘇聯文學翻譯界的一支中堅力量。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姜椿芳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根據黨的指示,立即擴大出版範圍,除原有的《時代》、《蘇聯文藝》等刊物外,又創辦了《時代日報》,利用蘇商的特殊身份,公開刊載新華社戰訊、軍事述評等,傳播人民解放軍的勝利消息,聲援國統區內的人民民主運動,迎接新中國的降臨。《時代日報》的宣傳,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嫉恨,1948年6月3日,凇滬警備司令部下令《時代日報》"暫行停刊"。1949年4月18日,國民黨特務機關,陰謀策劃暗殺姜椿芳的行動方案,決議製造一起車禍加害於姜椿芳,我潛伏在敵人內部的地下黨員獲悉這一情報後,迅速將情報送出,黨組織立刻通知姜椿芳馬上離開上海,轉移至香港。姜椿芳和一批轉移到香港的同志,只在香港停留了十幾天,就聽從黨中央指令返回北京。在北京飯店,周恩來接見他們時說:"你們這些老上海,要協助陳毅同志去接管上海"。1949年5月27日姜椿芳同潘漢年、夏衍、許滌新等人隨同接收上海的工作組又回到了上海。
創辦"上外"
新中國誕生伊始,百廢待興,建設任務十分繁重,當時的親密友邦蘇聯決定給我國提供150多個工農業援助項目,並派譴各行各業的專家、員工來華參與建設。國家急需一批俄語人才,以保證中蘇雙方的合作順利進行。1949年11月,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上海市委,在陳毅市長的倡議下,決定在上海創辦一所培養俄語人才的高等學校。多年從事俄語新聞和文學翻譯出版事業、在文化界頗有知名度的時代出版社社長姜椿芳便成了這所學校的不二人選。
不久,市委就正式任命姜椿芳為上海俄文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前身)校長和黨委書記。因為上海剛剛解放,群眾對黨的政策和任務有待進一步的認識,所以1949年11月23日的《解放日報》上以姜椿芳校長的個人名義發布了一則"上海俄文學校"招生廣告,招生名額200名。當時的招生報名處就借在時代出版社,前來報名的學生大大超過招生限額。隨後又借用山海關路育才中學為考場。經過考試,最後錄取了389名學員。
面對一無校舍、二無教師和工作人員、三無教材的環境,姜椿芳是早有思想準備的,但要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做好開學的一切準備工作又談何容易。白手起家、開創事業在姜椿芳的革命生涯中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每一次他都能做到使黨滿意、使人民滿意。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和多年來建立的人脈資源借到了辦學的校舍,儘管學校的教室和學生宿舍都顯得破爛不堪,辦學條件非常簡陋,但姜椿芳深信,一切都會如同他翻譯的《列寧在十月》影片中的對白所預言的那樣: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沒有教師,姜椿芳聘請了當時在上海的具有較高學歷的蘇聯僑民擔任大部分的教學工作,同時又從外地聘請了國內俄語界前輩夏仲毅教授來校擔任俄語教研室主任,負責俄語教學工作。
沒有教材,就採用現成的國民政府中央大學俄文專修科曾使用過的俄語啟蒙教科書、署名為賀青的《俄文讀本》,許多同學就靠這個讀本掌握了俄語基礎,直到後來才知道,教材編著者賀青其實是姜椿芳的筆名。
沒有辦公室,幹部的寢室就是辦公室和會議室;椅子不夠,就坐在窗沿上開會。校園環境差,姜椿芳就領着學生一起動手,平整校園,師生一起揮汗修路。大禮堂里沒有座椅,開大會和聽報告只能席地而坐……
姜椿芳從奉命創辦上海俄文學校,到1950年1月學校迎來第一批學員,僅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創造了他人生中的又一個奇蹟。學校正式掛牌時的全稱是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1950年2月在上海寶山路原暨南大學的禮堂里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當時的人們都已脫了西裝、夾克等"資產階級衣衫",穿上了藍制服,但姜椿芳卻仍然西裝革履,登上台,和藹的面孔上戴着一副白邊眼鏡,既文質彬彬,又氣宇軒昂。38歲的姜校長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他精采的講話。隨後,學校俄語顧問、蘇聯僑民柯索夫斯基發表即興演說,姜校長親自為學生們翻譯。年輕的校長,從容不迫、很好地掌握着節奏,用詞譴句流暢自然,在座的師生員工暗暗驚嘆不已。
2009年12月17日,正值姜椿芳逝世20周年,為了表彰他對上海外國語大學所作出的貢獻,在虹口校區的逸夫會堂外草坪上,姜椿芳的銅像揭幕並落成。
文革遭遇
1968年9月16日,一位為黨、為人民曾經出生入死、隱姓埋名、與狼共舞的中共地下黨員,一位為黨的馬列主義理論宣傳工作做出重大貢獻的老革命、老幹部、老知識分子姜椿芳,被"四人幫"以莫須有的罪名投入了秦城監獄。年過半百的他單囚一室,四壁索然。他"坐看微光入鐵窗",思緒馳騁。他想的不是個人安危,不是家人團聚,他苦苦思索的是,為什麼會產生"文化大革命"?他的最終結論是"愚昧",愚昧是大亂之源,愚昧產生盲目迷信,使民主法制形同虛設。他想起了兩百年前法國哲學家狄德羅開創的百科全書,揭開了歐洲現代文明的序幕,把人類從封建宗教桎梏中解放出來,難道中國就不能以百科全書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來開啟愚昧落後之門嗎?中國需要科學,中國需要啟蒙。從此,他在獄中獨自一人在心中默默地構思着創辦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計劃和方案,決心一旦恢復自由,就為編輯出版大百科全書而獻身。
1975年,在周恩來、鄧小平的關懷下,一大批老幹部被解放,姜椿芳亦釋放出獄。此時,姜椿芳已經63歲,7年的牢獄生活,使他的健康受到嚴重的摧殘,滿身疾病。回家後,編譯局的領導來看望他,姜椿芳沒有說別的,首先向他們講的是在獄中的設想,他說:"編譯局已經譯出了《馬恩全集》、《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是否可以用現有的編譯力量,配備一些有專業知識的編輯,編輯一部大型工具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填補我們國家這個空白。"出獄當天不談獄中被摧殘的精神和身體的治療,只談百科全書,這等胸懷和氣度,體現了他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其時"四人幫"還在台上,姜椿芳雖然出獄了,卻仍受到監督,但是,他出於對國家、對人民無限的愛,冒着再次被捕入獄的危險,到處奔走,為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而鼓與呼。
中國現代百科事業奠基人
1978年,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粉碎了,姜椿芳的信心更足了。他先後拜訪了胡愈之、于光遠、王子野等人,得到學術界、出版界的一致贊同,很多被訪者明確表示自己是中國的"百科全書派"。他找了中央宣傳部,國家出版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人民出版社等單位的領導商談此事,並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於是姜椿芳根據他多年思考探索百科全書的智慧,寫就了一份洋洋近萬字的《關於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建議》。1978年1月和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先後在其內部刊物上發表了這個《建議》,引起了學術界和出版界強烈反響。當時中央有關領導同志看了《建議》之後,立即通知國家出版局,委託姜椿芳起草,由國家出版局、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署名向中央提出《關於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請示報告》。1978年4月2日姜椿芳連夜起草這份報告。5月下旬報告上報中央最高領導層,得到葉劍英、李先念等同志的贊同,特別是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鄧小平不僅同意出書,還批准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來負責此項工作。6月初,姜椿芳接到中央已批准編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通知時,拿着電話筒,激動得熱淚盈眶。1978年年底,姜椿芳被國務院總理任命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
姜椿芳誕辰百年座談會
中國現代百科全書事業奠基人姜椿芳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紀念姜椿芳百年誕辰暨《姜椿芳文集》出版座談會28日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出席。
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中國大百科全書原副總編輯、中華慈善總會原會長閻明復、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向姜椿芳家屬代表贈送《姜椿芳文集》,姜椿芳同志家屬代表向中央編譯局贈送畫作。
為紀念姜椿芳同志誕辰百年,中央編譯局還組織編輯出版了10卷本《姜椿芳文集》,組織策劃了"姜椿芳同志生平事跡展"等系列紀念活動。
人物交往
楊靖宇 [5] 1929年抗日英雄楊靖宇被黨從河南派往中共滿州省委工作。1931年底和1932年初,中共滿州省委從瀋陽遷到哈爾濱,楊靖宇擔任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和東北反日總會會長,就住在姜椿芳家。楊靖宇原名馬尚德,來東北後化名"張貫一",姜家親切稱呼他"老張"。"老張"傍晚回來不是幫姜父擔水,就是幫薑母洗菜做飯、打掃衛生。"老張"還經常與姜椿芳談國際形勢和蘇區情況,使姜椿芳開闊了眼界,學了許多地下工作的方法。
在時任哈爾濱市委書記的楊靖宇指示下,姜椿芳組織一批共青團員和反帝大同盟會員,利用群眾集會的機會,散發大量反日傳單,鼓動民眾抗日救國。 1933年5月,從武裝抗日前線吉林磐石南滿游擊隊回到哈爾濱來的楊靖宇,第二次住進姜家,參加在姜家召開的中共滿州省委擴大會議。此次楊靖宇是以商人身份來的。這一次楊靖宇將軍在姜家住了一個多月,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正是這一個多月的朝夕相處,姜椿芳更加了解了這位忠誠的共產黨人和他不平凡的鬥爭經歷。在他面前,姜椿芳無話不談,理想、眼前的處境、蘇聯的紅色政權……在姜椿芳的眼裡,沒有什麼困難能難倒楊靖宇,和楊靖宇在一起,他變得日益堅強,楊靖宇給他的精神上的滋養真是太大了。楊靖宇就要走了,姜椿芳一家戀戀不捨。兩位老人反覆叮囑"老張"一回到哈爾濱就到家裡來住,當時地下工作經費緊缺,楊靖宇臨走時把他的一件大衫和一條褥子送到當鋪,換些路費。當票托薑母保管,當票一年到期時,姜家按時拿錢將衣服贖回,悉心保存。從1936年姜椿芳離哈赴滬,到1952年這16年中,姜父薑母每年夏天都要晾曬他們保存的長衫和褲子,只等楊靖宇來取。兩位老人哪裡知道,楊靖宇已於1940年壯烈犧牲。1952年,姜家把這兩件楊靖宇的遺物交給了吉林通化的楊靖宇將軍烈士紀念館陳列(現存哈爾濱東北革命烈士紀念館)。 魯迅 1936年8月初,姜椿芳到上海進入專門經營蘇聯電影發行業務的亞洲影片公司,主要工作是翻譯蘇聯影片的說明書、影片中的對白(字幕),因此有更多機會觀看蘇聯、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影片,其視野也隨之擴大到藝術領域,並發起成立中蘇電影工作者協會。
1936年10月16日下午,魯迅帶了全家抱病前往上海大戲院看電影。上海大戲院位於四川北路虬江路口,離魯迅居住的山陰路很近。自從上海大戲院上映蘇聯影片後,魯迅改變了他不常看電影的習慣,對所放映的蘇聯影片每部必看。這天放映的是根據普希金同名小說改編的《杜布洛夫斯基》,中文譯名為《復仇艷遇》。開映前有人把姜椿芳介紹給魯迅,姜椿芳向魯迅介紹了配合電影放映出版的《紀念普希金100周年紀念冊》,是根據魯迅主編的《譯文》月刊中的有關資料整理輯成的,並告訴他這部影片的譯名,國民黨政府電影檢查會一再挑剔改變,魯迅帶着憤慨的口氣說,檢查官就是要把作品題目改得人們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作品。因為影片即將開映,姜椿芳送兩張贈票給魯迅,請他下次再來看電影就分手了。沒想到,10月19日,魯迅便與世長辭了,這部電影竟成為魯迅生前觀看的最後一部電影。
季羨林 [6]
季羨林和姜椿芳相熟是在中國大百科出版社成立之後,並漸漸了解到姜不但為大百科嘔心瀝血,而且對其他文化事業也很關心。 季羨林回憶說:"大百科出版社成立時,我參加了許多與大百科沒有直接關係的學術會議。他每會必到 ,每到必發言,每發言必很長。不管會議的內容如何,他總是講大百科,反覆論證,不厭其詳,苦口婆心,唯恐頑石不點頭。他的眼睛不好,沒法看發言提綱,也根本沒有什麼提綱,講話的內容似乎已經照相製版,刻印在他的腦海中。"
姜椿芳是知識分子,了解知識分子,愛護團結知識分子,關心知識分子的遭遇和心情。他曾多次對季羨林談到在中國出版學術著作困難的情況,以及出書難但買書也不易的情況。他也熱心提倡中國的優秀劇種崑曲,多次給季羨林寄票,讓他去欣賞崑曲演唱會。姜椿芳對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也極感興趣,一切都表明,他是一個有很高文化修養的人。因此,季羨林與他合作編纂大百科全書,一直很愉快。季羨林直覺地感到,他還有不少出版計劃要拉自己共同去實現。季羨林默默地期待着,期待着,但是沒料到,他竟遽爾歸了道山。他真正實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 沈鈞儒 抗日戰爭後,姜椿芳曾接受了一項從未做過的工作:幫助沈鈞儒化裝"潛逃"。池寧曾經在上海劇藝社做過舞台設計和化裝工作,而此時就在姜椿芳領導的時代出版社裡擔任美編。池寧是上海"孤島"時期就入黨的地下黨員,找他來為沈鈞儒化裝是最可靠的人選。姜椿芳找到池寧,並和他一起研究化裝方案。池寧認為,沈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的鬍子,但是剃掉又太可惜。他們商量到最後,覺得讓他化裝為道士,梳起道士頭,即使留着鬍子,也很自然。由於情況有變,沒有用上這一招。最終利用一次機會,讓沈鈞儒搭乘了一艘去港的輪船,工作人員乘夜間將他偷偷送進輪船的底艙,"潛離"了上海。
知道沈鈞儒安然到達香港的消息,姜椿芳感到非常欣慰。沈既不用剃鬍子,也不需要扮道士,就安全離開上海,到香港恢復了民盟的活動。這也是姜椿芳從接到"化裝"任務起就開始期待的結果。 趙朴初 [7] 姜椿芳與趙朴初有着五十餘年的深厚友誼。抗日戰爭初期,從事慈善事業和佛教研究的趙朴初一次到上海難民所開展工作,認識了在上海從事地下黨文化工作的姜椿芳,從此他們成了最親密的朋友和戰友。1937年上海"8·13"抗戰後,趙朴初積極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組織婦女支前,動員和掩護300多名青壯年奔赴前線。當時趙朴初擔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理事、慈聯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常委兼收容股主任,千方百計救濟和安置難民。上海淪陷後,他與中共地下黨合作,冒着生命危險並克服重重困難,把經過培訓的千餘名中青年難民送往皖南新四軍總部,送往蘇南、蘇北參加抗戰。他有句名言:上馬殺敵,下馬念佛!
為了革命需要和安全,他經常幫助中共地下黨在一些寺廟舉行秘密會議。姜椿芳是當時上海地下黨文學、戲劇、新文字三個支部在內的文化總支部書記,後又任黨的文委書記,是上海革命文化運動的秘密領導者之一,參加此類會議自然較多,與趙朴初接觸更多。許多年以後,姜椿芳對家人說:"那時在上海,地下黨經常在趙朴初的幫助下到寺廟開會,所以現在閉上眼都能走到一些寺廟哪個角落。"趙朴初也曾多次對姜椿芳的女婚紀恆俊說:"你岳父在上海,看上去文質彬彬,話不多,但因懂俄文和肚子裡東西多,講世界反法西斯形勢和革命理論數他最好,搞文化工作很在行。"?......
"文革"中,趙朴初被扣上有嚴重問題的帽子在家接受審查,姜椿芳被莫須有的罪名關進北京秦城監獄近七年。1975年4月19日,在周恩來、鄧小平的關懷下,姜椿芳終於出獄,趙朴初趕往姜椿芳家看望,二老潸然淚下,緊緊擁抱……那時的姜椿芳家,在原抄家帶走的許多珍貴字畫中只有一部分被退還,且損壞嚴重,即使這一部分里其中四幅還得被有關部門強行收買,裡面就有趙朴初送給姜椿芳的清代"十八羅漢圖",理由是宣傳迷信,每幅收買價格為二角,並強迫姜椿芳簽字,他拒絕簽字,更沒要那八角== 年表簡編 == 1912到1930 1912年--7月28日出生在江蘇省武進縣西橫林鎮
1919年--父母把他送進了私塾
1921年--春,又轉入一周姓先生執教的私塾,開始讀《孟子))和《幼學瓊林》等書籍。
1924年--入東吳大學附屬第12小學(基督教教會學校,1927年改名愷樂小學)學習
1928年--隨家人遷居哈爾濱,同年哈爾濱各校學生掀起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修築滿蒙五路鬥爭,他被選為三中學生代表。
1930年--1月,經地下黨員劉天任介紹,到英吉利亞細亞通訊當俄文翻譯
1931到1949 1931年--參加革命,加入反帝大同盟,隨後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哈爾濱團市委和滿州團委宣傳部部長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調中共滿洲省委宣傳部工作。在英亞社(蘇聯塔斯社的化名)任俄文翻譯,並經英亞社與共產國際聯繫
1936年--春,與金劍嘯合編《大北畫刊》。在東北遭日方逮捕,後經營救出獄。同年8月,到上海,在亞洲影片公司做蘇聯影片的發行和宣傳工作,並發起成立中蘇電影工作者協會。
1937年--冬,為夏衍主編的《譯報》做俄文報紙的翻譯工作
1938年--任中共上海文化總支書記,擔任上海地下黨戲劇支部書記。團結文化界進步人士和左翼文藝工作者,推動抗日救亡運動
1939年--任江蘇省委文化總支部書記
1945年--任時代出版社社長。利用蘇商的特殊條件,刊載新華社戰訊、軍事述評,傳播解放戰爭勝利的消息,聲援國民黨統治區內民主運動。
1948年--9月,《時代日報》被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勒令停刊,去香港工作。
1949年--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軍管會文管會劇藝室主任,市文化局對外文化聯絡處處長。
1952到1987
1952年--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斯大林著作翻譯室主任。
1953年--任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副局長
1975年--醞釀編輯《中國大百科書》,同年4月19日,姜椿芳出獄。
1982年--由國務院總理頒發聘書,任命他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
1985年--9月10日,鄧小平同志接見以吉布尼(右二)為首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代表時,姜椿芳代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向鄧小平贈送剛出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1~3卷。
1986年--改任大百科全書顧問
1987年--12月17日因胰腺癌逝世於北京。
翻譯事業
1931到1936 1931年--主編《滿洲青年》(後改為《東北青年報》)
1931年--編輯《滿洲紅旗》(後改為《東北人民報》)
1932年--主編反蔣抗日的《青工報》
1936年--參與創辦《大北新報畫刊》
1941到1945 1941年--創辦《時代》中文周刊,任主編
1942年--出版《蘇聯文藝》。以《時代》周刊和《蘇聯文藝》的名義,翻譯出版《列寧書信》、《斯大林論中國革命》、《斯大林衛國戰爭時期言論集》及一批蘇聯文藝作品。
1945年--5月1日,《時代周刊》改為《時代半月刊》出版。日戰爭勝利後,《時代半月刊》停刊,改出《時代日報》,任主編。
1960到1986 1960年--開始領導《毛澤東選集》和中央文獻的外文翻譯工作
1982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II)總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6年--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I、II)總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譯著作品
1939到1945 1939年--人怎樣變成巨人(科普小說)蘇聯伊林著,讀書
1939年--列寧在十月(電影劇本)蘇聯卡普勒著,海燕
1941年--上海-罪惡的都市(特寫)蘇聯韋爾霍格拉斯基著,讀書
1941年--演員自我修養(上冊,創作經驗)蘇聯斯坦尼斯拉夫斯著,劇場藝術
1941年--貴族之家(劇本)劇場藝術
1945年--人民不死(中篇小說)蘇聯葛洛斯曼著,時代
1946到1949 1946年--戰線(劇本)蘇聯柯爾納楚克著,時代
1946年--蘇聯衛國戰爭詩選 蘇聯米哈柯夫等著,與知白等合譯,時代
1946年--小市民(劇本)蘇聯高爾基著,時代
1946年--索莫夫及其他(劇本)蘇聯高爾基著,時代
1946年--俄羅斯人民的英勇史跡(報告文學集)時代
1946年--列寧格勒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吉洪諾夫著,時代
1946年--鮑利斯·戈都諾夫(劇本)俄國普希金著,時代
1947年--俄羅斯問題(劇本)蘇聯西蒙諾夫著,時代
1947年--海濱漁婦(獨幕劇集)蘇聯雅魯納爾等著,海燕
1948年--賭棍(獨幕劇集)俄國果戈里著,海燕
1949年--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劇本)俄國奧斯特羅夫斯基著,時代
1950到1960 1950年--花園(劇本)蘇聯伊里英可夫著,時代
1950年--伊凡·蘇達廖夫的故事(中篇小說)蘇聯阿·托爾斯泰著,時代
1950年--侵略(劇本)蘇聯李翁諾夫著,時代
1958年--為了生命(短篇小說)蘇聯傑米爾昌等著,新文藝
1959年--高爾基劇作集(第2卷)與芳信等合譯,戲劇
1959年--學什麼?怎樣學?姜椿芳、潘梓年合著
1960年--敵人(劇本)蘇聯高爾基著,戲劇
世界語者
姜椿芳(1912-1987)江蘇常州人。筆名林陵、什之、蔡雲、賀青等。1928年在哈爾濱專修俄文,早年曾任共青團哈爾濱市委和滿州團省委宣傳部長,《滿洲青年》主編,《滿洲紅旗》編輯,哈爾濱光華通訊社、英業電訊社(塔斯社的化名)俄文翻譯。1936年到上海,先後在亞洲影藝公司做蘇聯影藝的發行和宣傳工作,創辦中文《時代》周刊,任主編;創辦《時代日報》,任總編輯和時代出版社社長。解放後,歷任上海市軍管會劇藝室主任,上海市文化局對外文化聯絡處處長,創辦上海俄文學校,任校長和黨委書記。1952年調北京,先後任中宣部斯大林著作翻譯室主任、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副局長。1978年主持創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任總編輯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是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常委、文化組組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一、二屆理事會會長、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譯有時事、政治、經濟、詩歌、小說、電影劇本等多種。主要有[俄]普希金的《鮑利斯·戈都諾夫》、果戈里的《賭棍》、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智者干慮必有一失》、[蘇]高爾基的《小市民》、阿·托爾斯泰的《伊凡·蘇達療夫的故事》、西蒙諾夫的《俄羅斯問題》、卡普勒的《列寧在十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第一部)等。還參與審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的大量譯文,參加《毛澤東選集》、劉少奇著《論共產黨員修養》及中央文件等中譯俄的定稿工作。早年學習過世界語,熱心世界語事業,曾加入世界語之友會,支持在社會上宣傳、推廣世界語。
視頻
姜椿芳先生對翻譯事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