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
嬰幼兒( infant ),是嬰兒和幼兒的統稱,一般是指0-6歲的幼小兒童。嬰兒與幼兒之間有莫大的聯繫,因此在許多的兒童論著、醫學論著、兒童早期教育等會將它們並起來說,以示方便理解。雖然它們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但如果從孩子發展層面來說還是有兩個方面區別,一為嬰兒(出生到36個月的兒童)和幼兒(3~6、7歲的兒童)。嬰幼兒是一個受護群體,在保育和教育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嬰兒以母乳為主食(4-6個月後逐漸添加輔食),1歲後以成人食物為主食。[1]
目錄
簡介
嬰兒和幼兒的統稱,一般是指0-7歲的小齡孩子。嬰兒與幼兒之間有莫大的聯繫,因此在許多的兒童論著、醫學論著、兒童早期教育等會將它們並起來說,以示方便理解。
雖然它們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但如果從孩子發展層面來說還是有兩個方面區別,一為嬰兒(0-3歲)和幼兒(1-3歲)。 [2]
身體信息
①體重
可以達到出生時的3倍,約為9000~10000克。
②身長
在出生時約為50厘米,一般每月增長3~3.5厘米,到4個月時增長10~12厘米,1歲時可達出生時的1.5倍左右。
③頭圍
在出生時約為34厘米,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後半年增加2~4厘米,1歲時平均為46厘米。以後增長速度減緩,到成年人時約為56~58厘米。
④胸圍
在出生時比頭圍要小1~2厘米,到嬰兒4個月末時,胸圍與頭圍基本相同。
⑤大腦
嬰兒出生後一段時間內仍處於大腦的迅速發育期,腦神經細胞數目還在繼續增加,需要充足均衡合理的營養素(特別是優質蛋白)的支持,所以對熱量、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的需求特別旺盛。
⑥語言
發育12個月的孩子不但會說爸爸、媽媽、奶奶、娃娃等,還會使用一些單音節動詞如拿、給、掉、打、抱等。發音還不太準確,常常說一些讓人莫名其妙的語言,或用一些手勢和姿態來表示。
⑦睡眠
睡眠每天需14~15個小時,白天1~2次。
幼兒的身長和體重與1歲以內嬰兒相比增長速度有所減慢。生後第一年身長共增長25厘米左右,1歲後身長增長速度逐漸減慢,1~2歲內全年身長增長約10厘米;2歲以後更慢,平均每年增長5厘米左右。1歲以後直到學齡期,小兒體重每年平均增加2公斤左右。通常3歲以前的小兒體重增長較多,3~7歲身高的增加較體重為快。1~3歲小兒的體型仍為軀幹部較長,下肢相對短。由於活動量增加,從外表看,不象嬰兒期那麼胖,這是正常現象。
幼兒頭顱的發育與其它部位相比,處於領先地位。1~3歲內頭圍全年增長2厘米;以後直到15歲,僅增4~5厘米,達到成人的頭圍。出生時新生兒的胸圍比頭圍小1~2厘米;1歲左右小兒的胸圍趕上頭圍;1歲後只12歲胸圍超過頭圍。牙齒的發育可以反映骨骼的發育情況。1歲時嬰兒應出6~8顆乳牙;2歲半時20顆乳牙應全部出齊。顱囟的變化反映了顱骨發育情況。一般1歲半的幼兒顱囟都應閉合。
體格生長速度減慢仍穩定增長:體重穩定在每年增長2kg左右,身高穩定在每年5~7cm左右。比嬰兒時期旺盛的食慾相對略為下降。從會走、會跳、會跑開始,接觸外界環境相對增多。神經心裡發展迅速:語言、記憶及思維想象力、精細運動等發展增快,對外界環境產生好奇心,好模仿,趨向智能發展過渡。隨着年齡的增長與周圍交往增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與情感多樣化,易產生同情感、榮譽感、信任感,正確引導下,可逐步區別好與壞,喜歡與不喜歡。語言能力與表達能力呈飛躍發展,2歲開始,可以說多詞句的語言。
成長規律
育兒俗語
「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是最經典的育兒俗語。意思是嬰兒三個月時會翻身;六個月會坐;七個月會來回滾;八個月會爬;一歲會走。這句話與現代醫學理論基本是一致的,能有效地幫媽媽們解決育兒中發現的問題。
育兒俗語意義
從生理角度看:
1.3月齡前寶寶的枕部與背部呈直線,不宜用枕頭,否則可能影響寶寶呼氣不通暢,而使腦部供氧受到影響。
2.6月齡前,儘量不要讓寶寶長時間坐在嬰兒車里。寶寶會因力量不足而使上身彎曲,會造成呼吸不通暢,使腦部供氧受到影響。
3.會爬之後,媽媽要高度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任何容易誤食嗆傷的小東西都要遠離寶寶。茶巾、桌布等就不要鋪了,因為寶寶一揪,上面的物品恐怕就要砸到寶寶了。還要小心提防電插座。
4.腰椎在1歲左右才能夠逐漸發育成熟,爬、走路、跌倒、再站起,是一個運動發育過程,寶寶正是在這種自主運動中學會掌握平衡、增強條件反射、學會思考。而坐在學步車裡的孩子可毫不費力地滑行,缺乏真正的自主鍛煉。嚴重時還會使寶寶的脊柱發育發生畸形,所以不建議使用學步車。
5.嬰兒記憶力發育
2個月的小嬰兒有運動記憶和姿勢記憶,如橫抱小嬰兒就要找奶吃,雙腿一提就知道換尿布,停止了哭聲,他是不是也知道換好尿布有奶吃呢?這些姿勢與吃奶所建立的聯繫已形成條件反射。
3個月的小嬰兒就能在許多人中區別出他的母親,他注視母親的臉時間比對別的人要長,他已經能記隹這個帶給他溫情和歡樂的面孔了。如果不當心給小嬰兒吃的奶燙了些,他就會一再躲避奶頭。如果一次洗澡水太熱或者肥皂水滲進眼睛,下次再下水就會哭。
5個月的小嬰兒到了陌生環境就東張西望,家裡買了一件新東西他會久視不移。這些都說明嬰兒已經有了記憶。
注意事項
在一定範圍內由於受遺傳、性別、環境、教養等因素影響而存在着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比如寶寶的獨立行走時間從10月齡到16月齡內均為正常。
護理保健
嬰兒護理
1、寶寶喝奶
各月齡孩子的生長狀況與喝奶量
0~2個月
孩子在出生後2個月內,喝奶都比較專心,因為睡眠時間比較長,喝飽之後就會入睡。2個月後,孩子的食量開始減少,至4個月時,會出現生理性的厭奶期,孩子會自動調整喝奶量,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只要孩子體重增長沒什麼異常,家長就不必太擔心。
兒童保健手冊內附有生長體重曲線表,只要孩子的體重百分比不低於正常數值的兩格,就屬於正常範圍。媽媽定期體檢就可得知孩子的身高體重。若按體重來計算孩子喝奶的基本需求量的話,理想的喝奶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150毫升奶比較好。
例如:體重6公斤的孩子,每天的喝奶量就是150×6=900毫升,即孩子每天的喝奶需求量。只要每次喝奶量保持在100毫升~150毫升之間,仍屬正常數值。
3~4個月
如果孩子在三四個月後,每次喝奶量低於100毫升,體重沒有增加,且為期已超過1個月時間的話,就不能視為單純的生理性厭奶了。此時,要觀察孩子有否出現不正常的現象,例如:體重不再增加或增長緩慢、生長發育速度遲緩、生長曲線慢慢往下掉等情況出現時,都要懷疑是否由於營養不均衡而影響了孩子智能的發展、免疫功能的完善等。
6~7個月
此階段的孩子,開始食用副食品。有些孩子會不太喜歡喝配方奶粉,家長還得想辦法讓孩子喝,因為其他任何牛奶代用品的熱量和營養的完整性都不如牛奶。1歲以內的孩子,基本上還須以配方奶粉為主食,不喝奶的孩子,往往在身高等方面不能發育得很好。 在輔食方面可以選擇如國產米粉與進口米粉的差別就是各自添加的微量營養素稍有差別,總體上還是大同小異。不管是國產的嬰兒米粉,還是進口的米粉,只要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已經達到科學配方水平的,並且是已經通過國家檢測標準的合格產品,都可以放心給寶寶選用,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寶寶的口味。
8~9個月
此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開始用湯勺餵孩子吃飯了。中國人習慣由家長親自喂,而國外研究表明,不妨讓孩子自己吃,即使吃得滿頭滿臉、到處都是也無所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並且還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勇於、樂於嘗試新生事物。
1歲以後
1歲以後的孩子,可以喝乳製品來補充營養,但2歲內的孩子,牛奶的分量仍必須占到食物總攝入量的30%以上,且至少要保證早晚兩餐的奶量較為充足。2歲以下的孩子不宜喝低脂鮮奶,據國外研究報告指出,太早給孩子喝低脂奶粉,對孩子的身高發育有不良影響,所以,兩歲以前的孩子,還是喝全脂牛奶比較合適。
2、寶寶喝水
寶寶所需要的水分約100~150cc/kg/天,但是牛奶中有七分之六是水分,而且新生兒的活動力不強,水分消耗少,可以不喝水。但是,寶寶長到2~3個月以後,活動力、新陳代謝都增加,開始要喝水;而且若是夏天,容易流汗流失水分,應該補充水分。通常是寶寶喝完奶後,在兩餐中間喝水,如果是針對已經長牙的孩子,也可以在喝水時清除口腔中奶渣。陳昭惠醫師則表示,完全喝母乳的寶寶在前六個月並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即使非常炎熱的天氣,只要寶寶需要了就餵母乳,也不需要喝水。
3、寶寶熟睡時可不可以餵奶
通常不鼓勵在寶寶熟睡時餵奶,因為這樣不僅會有吸收不佳的情形產生,也會造成寶寶清醒時肚子不餓不想喝奶的情形;此外,熟睡時口中含奶水,奶嘴容易頂到牙齦部分,都容易造成奶瓶性齲齒。
4、如何知道寶寶餓了
當寶寶的嘴唇、舌頭做出吸吮的動作;或是嘴巴碰到東西,如衣服、毛毯等,頭就轉向過去,而且嘴巴還會張大,甚至碰到自己的手就會吸吮手指時就是寶寶肚子餓了,稱為「吸吮反射」,即表示母親可以餵寶寶喝奶了;至於小寶寶哭鬧,則表示已經是非常餓了。另外可以將手放在小寶寶的嘴邊,若會一直吸也表示寶寶肚子餓了。
5、寶寶常常吐奶或溢奶
寶寶喝完奶後,將從嘴角流出少量奶水,稱為「溢奶」;若奶量很多甚至是噴射狀,稱為「吐奶」;兩者有時不易區別。
以下的方法可以減少吐奶或溢奶的發生:餵奶餵到一半就拍背幫寶寶排氣;少量多餐,一次不要餵得太多,以免腹脹;寶寶睡覺時可以采右側睡或趴睡;此外,挑選一個合適的奶嘴也是減少吐奶的重要關鍵。
嚴重的胃食道逆流會有許多併發症,例如寶寶吐奶或溢奶時如果嗆到自己,有可能引發吸入肺炎,胃酸逆流造成食道發炎出血,甚至貧血;喝下去的奶都被吐掉,造成生長遲緩;喝完奶後容易哭鬧不安。嗆奶嚴重時可能導致嬰兒呼吸衰竭甚至窒息,嗆奶嚴重時應將嬰兒面朝下置俯臥位,略向下成一定角度更好,拍擊後背,助其迅速吐出。嚴重的胃食道逆流,除了上述的情形需要給予藥物治療外,必要時進行皺褶手術plication。
有一個和胃食道逆流要區別的病是「幽門肥厚性狹窄」,若寶寶很想吃奶,一喝奶便呈噴射狀嘔吐,體重沒有增加,可能是罹患「幽門肥厚性狹窄」。幽門在胃到十二指腸的交界處,若幽門肥厚狹窄會造成奶水無法順利流過,好發於寶寶出生後2~5星期,需要手術治療。
6、如何幫寶寶拍氣
幫小寶寶餵奶時可以暫停以方便排氣,正確的拍氣方法是手掌拱起,力量適中不要太輕,以免無法拍出氣體;拍背位置在下背部,即是胃的正後方。寶寶最好采坐姿,直坐在大人的膝上,不要趴着;拍氣約5~10分鐘即可,若仍有氣體未排出,無須再繼續。
餵奶後,也可將寶寶抱直靠在胸前,不須拍背,約3~4分鐘之後,氣體會自然排出;若是沒有打嗝,可將寶寶平躺在床上數分鐘後,重複上述動作即可。
7、寶寶不喝奶、厭奶,怎麼辦
寶寶不肯喝奶可分為剛出生的寶寶不肯喝奶或是開始進入厭奶期;呂適存醫師表示,有些新生兒從嬰兒房或育嬰中心剛回家後不肯喝奶,原因多半是新手父母缺少哺餵的經驗。
若餵奶方式不正確,會使寶寶喝不到奶,而導致不想喝奶。常見的是將奶瓶直放、塞進小寶寶的嘴裡,因為奶瓶的角度不當,壓到舌頭,使小寶寶喝不到奶。所以最好將奶瓶以45度角輕放到寶寶的嘴裡,讓奶嘴上端頂到寶寶嘴巴的上顎軟骨,寶寶自然就可以產生反射作用吸奶。若是喝母奶的小寶寶,則要注意寶寶吸乳方式是否正確,寶寶是否含住整個乳頭及乳暈。
有時小寶寶喝奶時睡着,可能是穿得太多導致想睡覺影響食慾,此時可以讓小寶寶少穿一點衣服、露出手腳,或按摩小寶寶的背部、腳掌,讓小寶寶保持清醒。若一直不肯喝奶或喝不完,就必須少量多餐,並且觀察小寶寶是否吃得足夠;可由寶寶的小便次數觀察,若一天小便5~6次,顏色淺黃色不濃稠即可;穿着紙尿褲的寶寶不易判斷是否尿濕,可由尿褲是否變重得知。
另一種寶寶不喝奶的原因是4~6個月的寶寶開始厭奶,會出現不肯喝奶,或喝了就吐、喝奶量降低。厭奶的主要原因是寶寶長大需要吃其他東西,寶寶的體內乳糖酵素開始減少,舌頭的味覺也開始產生變化,胃口開始改變,所以要吃一些更有營養的食物。陳志成醫師建議,厭奶期是添加副食品的好機會,通常添加副食品後,厭奶的情形就會改善。呂適存醫師建議副食品的添加原則是儘量簡單、清潔,經常變換口味。
8、寶寶可以喝羊奶嗎
母親可以餵小寶寶喝羊奶嗎?醫學界持反對的意見,因為羊奶中缺少葉酸,可能會造成葉酸貧血症,而且羊奶礦物質含量過多,容易造成腎臟負擔過重,所以不適合小寶寶直接飲用。但嬰兒配方羊奶粉,其作用和一般牛奶製成的配方奶粉一樣,可以食用。
9、紅疹
新生兒剛出生幾天,皮膚會出現紅疹,或是鼻子上有小白點,此為正常現象,會自然消退。
10、新生兒黃疸
正常的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多在小寶寶出生2~3天後開始出現,皮膚有發黃的現象,一般4~5天皮膚變得最黃,約7~10天之後會自然消退;若黃疸現象持續14天仍未消退,最好進行抽血檢查,注意是否是直接的膽紅素過高,因有可能是肝膽性的疾病,如"病理性黃疸"。
喝母乳的寶寶有時會出現"母乳性黃疸",黃疸會消退得比較慢,約兩三個月後才消退,並無大礙,除非膽紅指數15~17毫克/毫升,須換血時,才停餵母乳。陳志成醫師表示,寶寶有"母乳性黃疸",不會造成核黃疸,暫停母乳2天,可使黃疸快速下降,不要因此中斷停餵母乳或儘早恢復以免造成寶寶奶頭混淆,降低喝母乳的意願。
11、汗疹
出生後1~2星期小寶寶最容易發出汗疹,也稱「粟粒疹」,好發部位在兩頰、額頭、腋下、頸部、胸前或皮膚皺褶處等,原因是寶寶的汗腺不發達,衣服又包得密不通風,導致出現紅色突出小疹。
汗疹有時會有消退後又出現的情形,家長不用擔心,只要注意清潔,維持通風,不要幫小寶寶穿太多的衣服;若小寶寶的身體常常流汗潮濕,可多洗一次澡。
12、脂溢性皮膚炎
脂溢性皮膚炎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新生兒出生1~4個月後會在兩頰、頭皮、耳朵後側、眉毛出現黃色油性的結痂——稱為「奶垢」或「油垢」,嚴重時,兩頰皮膚也會幹濕、身體也會有結痂。
若頭皮有「奶垢」,母親幫寶寶洗澡前先用清水沾濕洗淨(不要使用肥皂),或用嬰兒油塗抹在「奶垢」處,輕輕剝落即可,此時頭髮通常會跟着脫落;約出生4~5個月前會完全脫落。耳後也會有「油垢」,剝落後底部通常會濕濕的,而且會再結痂,約出生後8個月會消退。 若皮膚紅腫、結痂情形嚴重、兩頰乾濕,可到小兒科門診,請醫師開列處方,通常是類固醇藥膏。脂漏性皮膚炎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前兆,要特別注意。
13、玫瑰疹、麻疹、德國麻疹
玫瑰疹常見於寶寶出生後3~6個月,症狀是最初幾天會發燒、出疹子,雖然發燒但是活動力仍然旺盛,等到燒退了,疹子就出來了,一兩天後疹子就消退了。至於麻疹或是德國麻疹,因全面接種疫苗,所以已經較少發生。
14、尿布疹
寶寶有尿布疹的情形,通常是接觸潮濕尿布太久或是排泄物中的有毒物質,如阿莫尼亞刺激寶寶的屁股而引起。陳志成醫師建議,寶寶排便後最好用清水清洗乾淨,不要只用濕紙巾擦拭,因為刺激物質仍留在皮膚上。萬一發現尿布疹,可以使用醫師開的藥或是準備氧化鋅軟膏在洗完小屁股之後塗擦。若考量尿布的成本,可選擇兩種尿布,在寶寶發生尿布疹時用較好的尿布,平時則用一般的尿布。陳昭惠醫師則表示尿布的差異性不大,最好的方法是勤換尿布。
15、小便異常
寶寶剛出生到滿月前,因為還沒有適應外界環境,飲食也不規律,再加上腸子裡面仍然有在媽媽體內時積蓄的物質,所以小便容易異常。常見的情況有:
小便啤酒色或尿色發紅,甚至會有血尿,這多半是由於寶寶體內的鹽結晶把尿布染紅的,不算病態。爸爸媽媽不必驚慌,也不用做什麼特殊護理,一般3天左右寶寶就會自動痊癒。如果寶寶持續血尿超過3天以上,最好及時帶寶寶就醫。
冬季護理
1、冬天到了,不能因為天氣寒冷就不帶寶寶到戶外運動,相反,在天氣好的情況下更應該責增加到戶外的頻率,曬一曬太陽,一是能促進鈣的吸收,而是能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
2、要經常開窗換氣,保證室內的空氣質量,睡覺時一定要脫去外套,穿透氣性好的內衣以及棉被。
3、室內溫度控制在25度左右為最好,家中可自備一個溫度計,根據穩定的變化,可及時調整空調的溫度和風力。並且每天做到每三個小時開窗通風,並且由於開空調後室內溫度比較乾燥,所以常備一個裝滿水的臉盆放在室內,並且每天更換一水。
4、洗澡前,先打開暖氣,溫度升高後再給寶寶洗澡,水溫不宜過高,40度左右即可,冬天洗澡的頻率不宜過高,一般為3天一次最為適宜。
5、冬季溫度低,戶外活動相應的減少了,寶寶容易缺維生素D,所以要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也可適當吃一些魚肝油。
6、根據寶寶手的冷暖程度來適當地添加衣物,冬季空氣乾燥寶寶幼嫩的皮膚很容易凍傷,所有每天早晚要塗一些兒童專用的潤膚霜,切勿使用一些成人的護膚品。
7、要常備一條乾淨的干毛巾在寶寶生病,出汗後要及時擦去,避免受涼感冒。
8、要多飲水,一天大概1000毫升水左右,大概四杯的量,水溫為溫水最好。這樣有助於補水和排毒。
9、清晨鼓勵寶寶用冷水洗臉,增強寶寶呼吸道的耐寒能力。
10、晨起後喝一小杯淡鹽水,以清理口腔頜腸胃。
日常護理
1、一歲後也要餵奶粉
為了給孩子提供充分的營養,很多媽媽會給一歲以上的嬰兒繼續餵奶粉,其實一歲後,孩子應該喝鮮牛奶。這時只靠奶粉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需要同時餵嬰兒食品。
2、學會走路前需要步行器
以前認為,嬰兒學會走路前使用步行器可以促進身體發育。但是使用步行器可以讓嬰兒僅靠移動腳就能去想去的地方,這反而會延遲孩子的發育。而且如果媽媽因為做家務活沒有注意孩子,到處亂走的孩子可能會發生意外事故,所以如果一定要使用步行器,最好每天限制在一定時間內。
3、長痱子抹痱子粉
孩子身上長痱子時,媽媽會給孩子抹痱子粉,這反而會惡化症狀。痱子是因為身體出過多的汗,堵塞汗腺引起的。如果長痱子時抹痱子粉,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比較爽快,但是過一會兒痱子粉會聚成一團,堵塞汗腺,加劇症狀。所以不建議使用痱子粉。
大部分媽媽都是第一次養孩子,所以經常會找有經驗的人請教。但是有經驗的媽媽也會有錯誤的觀念。
早期教育
手錶效應
有一天,如果你有一隻手錶,那麼你可以很輕易的知道是幾點了。但是如果你當時擁有兩隻手錶,而且兩隻手錶上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那麼,他往往不知道是幾點,因為他不知道那隻手錶更加準確! 啟示:孩子學習應該有個標準,那麼對於孩子的教育者,老師和家長來說,他們對於孩子之前的教育準則和要求應該是一致的,特別是對於行為、道德、價值觀等方面,父母和家長更是應該一致,否則可能會造成孩子的雙重人格。因此,學校和家庭教育同步對於嬰幼兒早期教育十分重要!
泡菜效應
如果有一天你想做泡菜,你將同樣的蔬菜泡在不同的水裡,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的味道也是不一樣的。 啟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都是不同的,由於長期的生活在一種環境中,所以他的性格、氣質、思想等方面都會有明顯的不同。和古語說的一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應說明了人是在環境之下形成的,人在嬰幼兒時期不可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所以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
態度效應
外國著名的心理學和動物學家做個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找來兩隻性格迥然不同的猩猩。一隻性格溫順,另一隻則脾氣暴躁。專家將他們分別放到兩間牆面都裝滿鏡子的房間裡,溫順的猩猩面對許多「同伴」很開心,很快和這個「群體」打成一片,生活的也很和睦,當三天之後從房間帶出來的時候依舊戀戀不捨。另一隻脾氣暴躁的猩猩,進入這樣的房間之後就開始和那群「同伴」爭鬥起來,三天之後,這隻猩猩心力交瘁而死。 啟示:當教師和家長們面對正在成長的孩子的時候,最好是每時每刻對於他們都以友愛、可愛可親的態度,因為孩子會在你們的鏡子裡看到那種態度,你如何做,也會激發孩子這樣做的態度來回應你。時間長了,也會對於孩子的性格塑造有很大一部分影響的!
服中藥
煎藥量
因嬰幼兒體質弱,胃容量小,加以餵藥較困難,因而煎藥要少而精濃。如3歲以下可煎至40毫升,分4次服下;3-7歲幼兒可煎至七毫升,分三次服下;7-12歲兒童可煎60毫升,分3次服下;12歲以上兒童可煎至90毫升,分3次服。
煎藥方法
發散藥類,如花、葉類煎藥時間要短,而補益藥類,仁、梗、殼類煎藥時間要長些,均以文火慢火為宜。煮沸後發散藥可煎5-10分鐘,補益藥可煎20分鐘。
餵藥時間
應在兩餐或兩次餵奶之間服藥,這樣才能使藥物充分吸收和發揮作用,飯前服藥容易刺激胃粘膜,飯後服藥容易造成嘔吐。
服藥方法
藥的溫度要適中,過熱容易燙傷嬰幼兒咽喉,食道,胃粘膜等;過涼不但會造成胃不適,腸道紊亂,還會影響藥效。不要捏着嬰幼兒鼻灌藥,免得藥液嗆入氣管。用小勺將藥液順嘴邊慢慢餵進。服藥後儘量休息一段時間,以利藥物吸收,以免因活動量大引發嘔吐,藥中不要加糖,以免影響療效。 以上是給嬰幼兒煎服中藥時的幾個基本方法,具體到某一方或某一種藥物,則需在醫師的指導下煎餵。
教具特點
嬰幼兒教具產品具有以下特點:
1、 採用五彩繽紛的色調製造。因為嬰幼兒對於鮮艷的產品具有更強的好奇心,嬰幼兒教具產品通常會採用多彩的色調製成,以吸引嬰幼兒的注意。
2、 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由於教具的最重要目標,是為了符合兒童的內在需要,所以在大小、尺寸上,以兒童的能力為設計重點。
3、 每項教具都有能夠吸引小孩子的因素,例如重量、顏色;或者聲音。
4、 教具的設計,以供給一個人操作為主要考慮目標。
5、 教具的單獨和聯合使用,都有其步驟和順序才能完成。而且不管在設計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簡單到複雜,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了解步驟、重視秩序,並間接的培養其。內在紀律。
6、 每樣教具都具有直接與間接的教育目的。
7、 在設計上,具有控制錯誤的特性,可以使小朋友自行發現錯誤,而能自己改正。既有助於孩子自己了解問題、解決問題。亦能培養。知過能改。或獨立、負責的品德,並有助於創造性思考和打開智慧竅門等多種作用。
8、 由步驟、秩序中培養孩子的邏輯習性和推理能力。
寶寶不愛吃飯
1. 不要過分擔心孩子不吃東西只要他身體健康沒有生病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孩子餓了自然會吃,胃口不可能每頓都一樣因此不要強求一定要吃多少。
2. 除考慮營養以外孩子的食物還要注意色香味俱全,另外給孩子的菜應切得細一些米飯不要煮得太干。
3. 飯前半小時不易給孩子吃東西即使是一塊糖一塊餅乾也不能吃,以免抑制了正餐食慾。
4. 不要藉助冷飲或巧克力等引誘孩子吃飯否則這樣只會使情況更糟糕。
5. 吃飯前應將孩子的玩具全部收起來,不能讓孩子邊吃邊玩或者邊吃邊看電視。
6. 讓孩子來幫助準備飯菜帶着孩子一起買菜讓他挑選喜歡吃的食物,如果可能甚至可以讓孩子幫忙做菜,這樣參與會讓孩子對食物產生興趣。
7. 吃飯時父母千萬不要採取哀求恐嚇或是哄騙的方式逼孩子吃,這樣只會使孩子更加執拗,您可以用既堅決又和藹的語氣告訴孩子這些就是今天要吃的食物,你自己選擇不愛吃就沒有了。
8. 不要議論孩子的飯量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更不要許下吃一口飯講一個故事這類的願望。
9. 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進食環境因為情緒會影響消化功能,一邊吃飯一邊教訓孩子或在飯桌上發生爭吵都會影響孩子的胃口和食慾。
10.不要讓孩子以為只要他肯吃父母就高興,這會對孩子產生壓力易導致偏食或過胖。
參考文獻
- ↑ 嬰幼兒是指多大的孩子親親寶貝網
- ↑ 嬰幼兒概念及發展特點美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