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反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條件反射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條件反射理論是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核心內容,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繫。後天形成,有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兩種形式。非條件反射是條件反射形成的基礎。
條件反射在解剖生理學上又稱前饋控制系統。兩樣本來沒有任何聯繫的東西,因為長期一起出現,以後,當其中一樣東西出現的時候,便無可避免地聯想到另外一樣東西。
原來不能引起某一反應的刺激,通過一個學習過程,就是把這個刺激與另一個能引起反應的刺激同時給予,使他們彼此建立起聯繫,從而在條件刺激和條件反應之間建立起的聯繫叫做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分類
根據信號系統的性質來劃分,條件反射又可分為第一信號系統的反射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反射。
兩種信號系統:
第一信號系統——以具體事物為條件刺激建立的條件反射。
第二信號系統——以詞語為條件刺激建立的條件反射。人所特有。
藉助詞語,擺脫了具體刺激物的局限性,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未曾經歷和未認識的事物,形成心理活動的有意性和自覺性。
二者密切聯繫、協同活動。
根據引起條件反射的信號的類型,條件反射又可分為第一信號系統的反射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反射。由各種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嗅覺的、味覺的具體信號引起的,叫做第一信號系統的反射,是人和動物共有的。
非條件反射概念
非條件反射是指人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如腦幹、脊髓)參與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縮手反射、嬰兒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屬於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概念
條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後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過程,在大腦皮層參與下完成的,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是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多次吃過梅子的人,當他看到梅子的時候,也會流口水。這就是他在曾經吃過梅子流口水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是條件反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當年曹操的士兵都沒有吃過梅子,也從沒有人告訴他們梅子是酸的,那將是什麼樣的一種結局。
人類在與大自然鬥爭的過程中,在群體中產生了語言,大腦越來越發達,在大腦皮層形成了語言中樞,於是人類能對抽象的語言文字形成條件反射,這是人類所特有的,屬於第二信號系統的反射,例如望梅止渴。(望梅止渴的典故來自於曹操在沙漠中行軍,因為口渴,稱前面有處梅林,勉勵士兵行軍。這裡的「望」是指在腦海中想象的意思。)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