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婺劇,為浙江省的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金華及周邊地區。其名字來源說法存疑,最流行的一種是其得名於金華的古稱婺州。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融合了高腔崑腔亂彈徽調灘簧天津時調等六個不同的聲腔[1] 。代表性劇目有《孫臏與龐涓》、《黃金印》、《三請梨花》、《西施淚》等。著名演員有徐汝英、周越先、鄭蘭香、徐鳳仙等。目前的主要演出團體有浙江婺劇團等。

目錄

命名

婺劇在1950年代開始作為獨立、完整的劇種出現,最早的相關研究也始於此時,即1950年11月蔣風、沈瑞蘭在上海《戲曲報》三卷第六期發表的《婺劇介紹》[2]。但其名稱來源仍然存疑,雖然最流行的說法是其來自於金華的古稱婺州,但當時出現的許多新劇種都是以行政區域劃分來命名的,而最早的職業「婺劇團」是1950年11月19日創立的、由龍遊戲班「周春聚」改編成的 「衢州實驗婺劇團」,此時的龍游隸屬衢州專署而不是金華專署。在此之後才有金華「新新舞台」改編的「金華專區實驗婺劇團」。

此外,在婺劇出現之前,金華和衢州市一帶存在着所謂的「金華戲」,有時候這被部分學者當成婺劇的源頭。但這一說法也不準確,因為當時所謂的「金華戲」指的是今婺劇中的徽戲,其僅為婺劇中並不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浙江婺劇團演員徐汝英曾說,當地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金華戲」之名,也很少有人會把它當作婺劇。

表演特色

婺劇的表演誇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台」。由於過去服裝原無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滾燈、紅拳、飛叉、耍珠等。

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淨)、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淨)、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名演員有江和義、徐東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錫貴、王金龍、葉阿苟、鄭蘭香、葛素雲、吳光煜等。

視頻

婺劇 相關視頻

婺劇《西施淚》選段 掛帥人:陶慧敏
婺劇 蘆林會 片段 (徐汝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