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正旦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黑色褶子而得名。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正旦
- 俗 稱:青衣角色
- 性別:女性角色
- 角色性格:端莊、嚴肅、正派
簡介
以及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安壽保賣身》中的李氏、《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正旦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典型的正旦戲例如《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還有孫尚香聽說劉備的死訊,到江邊去哭祭的《祭江》,《孟姜女哭長城》的孟姜女,《雪梅教子》中的秦雪梅,《春秋配》的姜秋蓮,《賀後罵殿》的賀後等都是正旦扮演的。
這些戲基本上都是坐着唱,沒有什麼繁重的表演,是比較典型的、標準的青衣戲。當然有些正旦戲也是唱、念、做並重的,比如像《宇宙鋒》里的趙艷容,《三擊掌》里的王寶釧,《汾河灣》里的柳迎春,《寶蓮燈》里的王桂英等。[1]
正旦戲
這些雖然也是正旦戲,但是卻要求唱、念、做並重。從服裝上看,正旦穿青褶子為多,所以正旦也稱青衣或青衫。有的正旦,雖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宮衣,不管穿什麼,除了蟒和宮衣是固定的式樣花色以外,一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較素雅。比如《商林升天》中的秦雪梅,《陳世美不認前妻》的秦香蓮,《汾河灣》的柳迎春,《蘆林會》中的龐氏,《小姑賢》的梁氏,《清風亭》中的周桂英,《別宮·祭江》的孫尚香,《春秋配》的姜秋蓮,《罵殿》的賀後,《法門寺》的宋巧姣,《浣紗記》的浣紗女等,都是屬於正旦範疇的角色。在以前,婦女都比較有道德、知廉恥,穩重安詳,所以在舞台上表演婦女一般的正常姿態,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都要求保持穩重的姿態。另外由於正旦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屬於命運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遺棄,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裝也非常樸素,所以另外還有一個名稱叫作苦條子旦角,這跟前面說的苦條子老生是一個意思。青衣還有一個名詞叫正旦。這跟前邊說的正生,及後邊的正淨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說在一個行當里,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
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舊社會的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2]
唱工
戲曲名稱--正旦
青衣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典型的青衣戲例如《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還有孫尚香聽說劉備的死訊,到江邊去哭祭的《祭江》,《二進宮》的李艷妃,《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蓮,《賀後罵殿》的賀後等都是青衣扮演的。
從服裝上看,青衣穿青褶子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個名稱也叫青衫,簡稱衫子。在京戲裡,像《紅鬃烈馬》的王寶釧,《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汾河灣》的柳迎春,《六月雪》的竇娥,《五龍詐》(即《井台會》)的李三娘,《二進宮》和《大保國》的李艷妃,《鍘美案》的秦香蓮,《宇宙鋒》的趙艷容等,都是屬於青衣範疇的角色。在舊社會,婦女的行動很不自由,封建禮法要求婦女目不斜視,笑不露齒,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要穩重安詳,所以過去在舞台上表演婦女一般的正常姿態,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都要求一隻手橫着,捂着胸口和肚子中間的一塊,一隻手耷拉在身子旁邊,而且永遠要慢條斯理的,或坐,或走,經常要保持這樣一種姿態。所以觀眾給青衣起了個俗名叫抱肚子旦、這個諢名還是很形象的。[3]
視頻
參考文獻
- ↑ 淺談中國戲曲行當中的生行與旦行中國期刊網
- ↑ 戲曲中青衣是什麼故宮歷史網
- ↑ 我對京劇青衣的一些認識知網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