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这些话竟被我们误解了上千年
孔子的这些话 |
孔子的这些话竟被我们误解了上千年孔子是极负盛名的思想家,他的很多言论被我们沿用至今。然而时过境迁,千年前“圣人”说过的一些话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后人所曲解。很多人读古文也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皆不对。[1]
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真相:
“小人”指平民百姓,“养”有相处之意。所以全句讲的是相处之道。
对于男性而言,与女子很难处理好关系;对于官员而言,与百姓很难处理好关系。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也有一种解释说“女”通“汝”,指孔子的弟子--子贡,“小人”即下人、仆人。
二、以德报怨
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真相: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说,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般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真相:
孔子整句话的意思是,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人民能掌握好,就让其自由发挥,如果掌握不了,就去教化他们。
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本意。
四、父母在,不远游
现在不少父母依然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殊不知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真相: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而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才是父母牵挂的所在。
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并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五、愚不可及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这个意思。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真相:
这是孔子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
世道清明时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时就装傻,做一个愚者。
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
六、老而不死,是为贼
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
真相:
孔子的意思是年幼时不懂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七、言必信,行必果
多数人将这半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行商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因为这句话还有下半句。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真相:
后半句的意思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言必信,行必果”,“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和孔子真是大相径庭。
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现在,我们一般都将文中“三十而立”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真相:
孔子所说的“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而是人自己,是“立于礼”。
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九、学而优则仕
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
“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
“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
这些理解都不对。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真相:
这句话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我们现在翻译,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理解成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真相:
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所以切不可望文而生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