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
存,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cún,最早見於《說文》小篆。本義是問候;引申為寄託或心中有某種想法;又引申為思念等;「存」與「在」同為「才」聲字,故又通「在」,表示存在、生存。 [1]
存,形聲字。從子,才聲。本義是問候。《說文》:「恤問也。」引申為寄託或心中有某種想法。《隋書·經籍志一》:「初但歌詠而已,後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勸戒。」引申為思念。《詩·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存」與「在」同為「才」聲字,故又通「在」,存在、生存。《公羊傳·隱公三年》:「有天子存。」何休註:「存,在。」引申為保存、保全。《易·乾》:「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孔穎達疏:「既能知此終竟是終盡之時,可與保存其義。」引申為有。《莊子·則陽》:「若存若亡乎?」成玄英疏:「存,有也;亡,無也。」
目錄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存,恤問也。從子才聲。 說文解字注 存,恤問也。 恤、也。收也。《爾雅》曰:在、存也。在、存、省、士、察也。今人於在存字皆不得其本義。 從子、在省。 大徐本作才聲,今小徐本作在聲。依《韻會》所引正,楚金注曰:在亦存也,會意。徂尊切。十三部。 康熙字典 古文:𠩯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徂尊切。音蹲。《爾雅·釋詁》:存,在也,察也。疏: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存卽在也。《易·繫辭》:成性存存。《孟子》:操則存,舍則亡。《禮·祭義》:致愛則存。註:孝子致極愛親之心,則若親之存也。 又《說文》:恤問也。《禮·王制》:八十月告存。《集說》:告猶問也,君每月使人致膳,告問存否也。 又《月令》:養幼少,存諸孤。 又省也。《周禮·天官》:大喪存奠彝。註:欲見其所奠彝朝夕存省之意也。 又葉昨先切,音前。《楚辭·遠遊》:壹氣孔神兮,於中夜存。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 又葉匠鄰切,音秦。《揚雄·解嘲》:得士者富,失士者貧。矯翼厲翮,恣意所存。《說文》:從子才聲。俗作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