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
孫正義(日語 : 孫 正義,韓語 : 손정의,1957年8月11日-),出生於日本,但為韓國裔,軟銀集團的創辦人兼社長,軟銀股份有限公司會長。他在2011年擁有81億美元淨資產,從而名列日本富豪榜第二位。孫正義曾在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泡沫的雅虎估價最高時,超過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zh-hk:比爾·蓋茨成為一天時間世界首富。[1]依靠軟銀數次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控股與投資回報,成為日本首富。[2]
孫正義 | |
---|---|
出生 |
日本佐賀縣鳥栖市 | 1957年8月11日
母校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職業 | 軟銀創始人、會長、社長 |
目錄
生平
為韓裔日本人第三代。其祖父孫鐘慶,由朝鮮半島移居日本九州。其父孫三憲,改用日本姓氏「安本」,定居於日本佐賀縣鳥栖市朝鮮人聚落中,是一位企業家,以釀造私酒致富。其母李玉子,家中生有四名子女,孫正義為次男。孫正義出生時,取名安本正義。因為身為朝鮮後裔,幼年時受到同年紀日本人的歧視。在和日本麥當勞社長藤田田會面過後,孫氏聽取其建議開始學習英語和電腦科學。
16歲時,孫氏移居加利福尼亞州,後來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修經濟,還選讀了一些電腦課程。他被一份雜誌提及的微型晶片吸引着了,19歲的他已認為電腦科技將帶起下一輪的商業革命。
留意到一切和微型晶片有關的東西都大有作為,孫氏決定要每天思考至少一個企業想法。他取得一個翻譯裝置的專利,以一百萬美元賣給夏普,這個專利的應用包括夏普的Wizard系列個人數碼助理。
孫氏將《太空侵略者》這個遊戲引入了大學內。1980年畢業。1981年,孫氏回到日本,創立軟體銀行,發展了有關電腦的媒體及軟件。
1980年代末期,孫氏仍不是日本公民。他的日本妻子隨他姓孫。結婚後,法律承認了她的新姓氏,孫正義隨之而成為日本公民而不用改姓傳統的日本姓氏。1991年,孫正義歸化為日本人。
亞洲首富孫正義最不堪回首的一個投資敗筆,孫正義最失敗的投資案例與兩個華人有關,那就是對杜紀川、孫大衛創辦的金士頓進行的一筆投資。軟銀已因雅虎贏得互聯網投資霸主榮譽,所投項目也大多是互聯網公司。但金士頓的存在卻讓市場困惑,甚至擔憂他們的戰略不清晰。每當軟銀的股價上漲時,這個問題就被提出來,對其互聯網霸主形象形成干擾。
到1999年,在雅虎不斷改變世界的突飛猛進中,孫正義開始更徹底地反思軟銀的發展定位。結論是,買下金士頓是個錯誤的決定。孫正義用15億美元買下金士頓公司80%的股份。苦心經營3年後,這家公司發展更好,利潤更高,但我卻要請杜紀川、孫大衛用4.5億美元把這家公司80%的股份再買回去。 [3]
家族
其本貫為一直孫氏,據孫正義本人描述[4],出自春秋時代的著名兵法家孫武的一族[5]。他的後代移居到朝鮮半島,傳到22世孫鐘慶,從韓國大邱市渡海定居在日本,孫家在日本定居已有三代。他的家族說:「孫氏和韓國固有的孫氏不一樣,我祖籍和漢民族的孫氏屬於同一根源。」[6]
∴ 孫鐘慶 ┃ ┣━━━┳━━━┳━━━┳━━━┳━━━┳━━━┓ ┃ ┃ ┃ ┃ ┃ ┃ ┃ 孫三憲 次子 三子 四子 長女 次女 三女 ┃ ┣━━━┳━━━┳━━━┓ ┃ ┃ ┃ ┃ 孫正明 孫正義 孫正憲 孫泰藏
孫正義千億美元押注美國AI產業:一場可能重塑全球科技版圖的豪賭
搜狐 交流工業館 2024-12-26 18:23
特朗普聲稱:「他(孫正義)這樣做是因為自大選以來他對我們的國家感到非常樂觀。這項歷史性投資是對美國未來的巨大信心,它將有助於確保 AI、新興技術和其他未來產業在美國創造和發展。」
而這一幕與八年前很相似。2016 年 12 月,特朗普首次當選總統後,孫正義也是在他候任總統期間到訪並發表了類似的聲明。特朗普與孫正義在首次會面後宣布,「軟銀在美國投資 500 億美元,旨在創造 5 萬個就業崗位。」
對於此次向美國投資 1,000 億美元,按照孫正義的說法,「隨着特朗普選舉獲勝,我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大大提高。我將不得不加倍下注。」
至於資金來源,報導指出,這筆資金可能來自軟銀控制的多個渠道,包括願景基金、資本項目以及 ARM 等,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筆資金是否全部為新募資,還是會包括一些已經宣布的投資。
據《華爾街日報》分析,這項宣布強調了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承諾的目標,促進美國就業、吸引外國投資,並讓新興科技領域的創新在美國本土開花結果。振興經濟是特朗普競選的核心內容之一,他也曾經表示準備在下個月上任後迅速推進相關議程。
至於八年前孫正義向特朗普承諾的 500 億美元,雖然未公開具體金額和就業數據,按照軟銀方面的說法目標已經達成,願景基金 1,000 億美元中的很大一部分資金投給了美國初創公司。
跌宕起伏的投資歷程,孫正義終靠 AI 翻了身
提起孫正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這位被譽為「亞洲巴菲特」的投資大師在過去數十年間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和大膽的投資策略塑造了一個個商業奇蹟,他不僅在日本國內建立了龐大的商業帝國,更是在全球範圍內通過一系列精準的投資決策改變了多個行業的面貌。
1957 年,孫正義出生於日本佐賀縣鳥栖市。早在青年時期,他就展現出經營才能。1975 年,18 歲的他在美國求學時通過在校園裡販賣從日本引進的一款電子遊戲賺到了 100 萬美元。
1981 年,孫正義在日本創立軟銀,成立之初他還只是在一家公司的角落裡從事 PC 套件軟件的分銷業務,隨着業務領域不斷拓展,他在數年間把軟銀打造成為一家專注於 IT 產業的風險投資企業。1994 年,軟銀上市,孫正義身價超過 10 億美元。
彼時,隨着互聯網技術進入高速發展期,孫正義不斷加大對新興互聯網公司的投資力度,其中最著名的案例當屬對雅虎的投資。1996 年,軟銀分兩次向雅虎投資,最終以總計約 1.02 億美元的資金獲得了該公司大約 35% 的股份,這筆投資最終為軟銀帶來了豐厚回報,甚至讓孫正義身價一度超越比爾·蓋茨做了幾天的世界首富。
此外,他還敏銳地捕捉到了阿里巴巴這一潛力股,2000 年首次投資 2,000 萬美元、2004 年追加投資 6,000 萬美元。隨着阿里巴巴 2014 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軟銀持有的股份價值飆升至超過數百億美元,單筆投資回報率超千倍。
而後,孫正義和軟銀的投資規模愈發闊綽。2017 年,軟銀推出首個願景基金,旨在打造一支能夠引領信息革命下一階段的超級基金,吸引了包括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阿布扎比穆巴達拉投資公司以及蘋果、富士康等國際巨頭的支持。
願景基金募集的資金總額達到 1,000 億美元,並接連投向了包括 Uber、WeWork 等在內的多家企業。然而,由於部分投資項目估值過高且商業模式存在缺陷,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部分被投企業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或維持高增長態勢,願景基金曾遭遇巨額虧損,投資損失一度達 165 億美元。
面對困境,孫正義不得不作出戰略調整:一方面,減少了對新項目的直接投資,轉而更加謹慎地評估潛在機會;另一方面,加大了對已有資產的優化整合力度,尤其是在 AI 領域,他嗅到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2016 年, 軟銀以 320 億美元收購了英國芯片設計公司 ARM,此舉被視為他在 AI 時代布局的關鍵一步。
2023 年,隨着大模型爆發,AI 成為新風口。要說英偉達在這場 AI 盛宴中「吃肉」變成了市值超 3 萬億美元的巨鱷,ARM 哪怕「喝湯」依然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畢竟,基於 ARM 設計開發的芯片成為支撐 AI 生態系統的核心組件之一,廣泛應用於各類智能設備中。
同年,ARM 登陸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首日股價大漲 25%,市值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這不僅為軟銀帶來了可觀的財務收益,也為願景基金創造了虧損三年以來的首次年度盈利。而後不到一年時間,ARM 市值最高一度超過 1,900 億美元。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孫正義和軟銀靠 AI 翻身了。
據不完全統計,軟銀的願景基金共投資了約 470 家公司,資產總額達 1,600 億美元。軟銀近期還投資了 AI 初創公司Perplexity、Glean 和 Poolside。
對於 AI 圈的「當紅明星」OpenAI,軟銀更是加碼下注。今年 10 月,軟銀向 OpenAI 投資 5 億美元,11 月再次向其投資 15 億美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筆交易是在孫正義的推動下完成的,他一直 尋求獲得 OpenAI 更多的股份,以加深軟銀在 AI 領域的布局。」
事實上,孫正義對 AI 的執着業界早已有目共睹。在 2022 年,孫正義就表示將退出軟銀集團的日常經營並將主要精力用來推動 ARM 的業務增長,同時他也表達了對 AI 智能體和機器人的興趣,未來將重點投資 AI 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推動新一輪 AI 技術的發展。
孫正義堅信 AI 將是未來增長的源泉,他試圖重塑軟銀及其旗下的願景基金以確保在 AI 引領的下一個發展階段中發揮關鍵作用。目前 軟銀正積極籌備「數百億美元」的資金,以推進 AI 領域的下一個大動作。
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AI 將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將徹底改變全球經濟格局,誰能在 AI 領域占據先機,誰就能掌控未來。」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2019 年,孫正義以 40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所持有的 4.9% 的英偉達股份(若持有到現在這些股份價值將達 1,500 億美元)。每當提起此事,孫正義都後悔不已。今年 11 月在日本東京舉辦的英偉達 AI 峰會上,黃仁勛直戳痛點地說道「他(孫正義)曾經差點成為英偉達的最大股東」,孫正義一時間無言以對,直接摟着黃仁勛「抱頭痛哭」。
或許是出於對自己此前失策的彌補,孫正義近期決定開發軟銀自有芯片,並把 AI 普及到各個領域。
近日,孫正義宣稱正在專注於利用自家芯片「 打造下一個英偉達」,以期在 AI 市場分一杯羹。按照他的說法,希望利用對一系列創業公司的投資以及軟銀所持有的 90% 的 ARM 股份,成為 AI 芯片領域的有力競爭者,計劃最早在明年夏季開發出原型產品,目標是到 2026 年推出首批可供貨的 AI 芯片。
業界對 AI 的投資熱情絲毫未減
2022 年底,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一炮而紅,讓 AI 從概念層面變得切實可用,短時間就迅速成為一款風靡全球的現象級產品。
如今隨着算法優化、計算能力增強以及數據可用性的提高,AI 模型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擴展,推動了更多應用場景的實現和落地,從醫療保健到金融服務,再到製造業和交通運輸等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採用 AI 解決方案來提升效率和服務質量。
不難發現,美國市值最高的幾家企業均是 AI 相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市值超過 3 萬億美元的 AI「賣鏟人」—— 英偉達,其股價和市值表現已經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數據顯示,自 2022 年底以來,英偉達股價上漲最高達九倍之多,與 AI 的熱度增長相契合;而自今年年初以來,英偉達市值已經增長了兩倍,從 1 萬億美元增長到 2 萬億美元用了 8 個月,從 2 萬億美元增長到 3 萬億美元僅用了 96 天,並且 今年已經兩度問鼎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增速之快讓業界咋舌,而這也直觀反映出 AI 的熱門程度。
或許有人覺得 2024 年以來 AI 的熱度似乎有所消退,但對於投資者們而言,對 AI 領域的投資熱情其實絲毫未減,透過融資數據一目了然。
在美國,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截止到目前融資過億的 52 家 AI 公司的 融資總額達 332 億美元;另據統計數據顯示,第三季度 AI 公司融資總額達 190 億美元,占所有風險投資的 28%。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二馬斯克創立的 AI 初創公司 xAI 宣布完成 60 億美元 C 輪融資,投資方陣容豪華,包括摩根士丹利、貝萊德、光速創投、紅杉資本,以及英偉達、AMD 等在內的近百家投資機構和科技巨頭參與;加上該公司今年 5 月完成的 60 億美元融資,至此 xAI 的總融資額達 120 億美元。根據 CNBC 報道,xAI 的目標估值為 500 億美元,達六個月前估值的兩倍;OpenAI 也在今年 10 月完成了 66 億美元融資,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風險投資交易之一,其估值更是高達 1,570 億美元。
除了上述兩大「明星玩家」,其他包括 Liquid AI、Scale AI、World Labs、Groq、CoreWeave、Glean、Magic、Tenstorrent 等 50 余家美國 AI 初創均完成了上億美元(最高達 11 億美元)的融資。
國內方面,今年以來中國 AI 公司融資總額較去年有所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24 年 12 月 17 日國內 AI 領域累計融資金額達 821.29 億元,已經超越 2023 年全年的 636.76 億元。比如,月之暗面今年 2 月完成 10 億美元的 A+ 輪融資,8 月又完成 3 億美元的 B 輪融資;百川智能 7 月完成 50 億元的 A 輪融資;無問芯穹 9 月完成近 5 億元的 A 輪融資。僅在 12 月,智譜 AI 完成了 30 億元的新一輪融資,面壁智能和階躍星辰也相繼完成新一輪融資……
孫正義加碼投資美國的核心在於市場吸引力
全球 AI 的熱度居高不下,從投融資角度看,受益於股市繁榮,美國 AI 企業獲得了更多的金融支持。包括微軟、谷歌、Meta、亞馬遜、特斯拉等為代表的美國科技巨頭紛紛加大對 AI 的投資力度。
美國成熟的風險投資產業為本土 AI 公司提供了持續不斷的資本支持,推動了這些公司的快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部分 AI 公司的發展資金也來自美國金融市場。
根據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發布的《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報告》,2023 年,美國 AI 行業融資額約 672 億美元,中國 AI 行業融資額約為 78 億美元。
展望未來,據高盛此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 到 2025 年全球 AI 投資將達到約 2,000 億美元,其中美國的 AI 投資可能會占據一半,接近 1,000 億美元。
如前所述,大量資本流入 AI 領域,特別是那些能夠提供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如數據中心)、開發運行AI應用程序的軟件公司以及最終用戶企業,這些都將促進 AI 市場的進一步擴張。
儘管 AI 投資周期的確切時間難以準確預測,但商業調查顯示,其顯著的投資影響可能在 本十年的後半段(即 2025 年之後)開始顯現。信息、科學和技術專業服務領域的大型企業預計將更早地採納 AI 技術,引領這一變革。從長遠來看,如果高盛的預測成為現實(即 AI 能夠完全實現其對經濟增長的潛力),那麼與 AI 相關的投資在美國有可能達到 GDP 的 2.5% 至 4%。這不僅反映了 AI 技術在未來經濟中的重要性,也預示了它將對各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政策層面, 相較於歐盟較為嚴格的法規框架,美國對 AI 的監管採取了相對靈活和鼓勵創新的態度,但同樣重視安全原則。美國政府各部門相繼出台了多項指導文件,包括《算法問責法(草案)》、《人工智能應用的監管指南》以及《國家網絡安全戰略》等,旨在為私營企業與公共部門合作探索 AI 監管規則提供框架,並促進負責任地使用 AI 技術。
除此之外,特朗普作為下任美國總統或將一改拜登政府對 AI 謹小慎微的發展態度,可能會把 AI 產業打造為美國科技業的核心。特朗普還曾多次發言強調要推動美國製造業的復興,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回到本文開頭孫正義對美國 1,000 億美元的投資承諾,似乎與特朗普的政策導向不謀而合。這筆投資將為美國創造 10 萬個就業崗位,對於提振美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軟銀的這一投資決策也是對特朗普政策的有力支持。
軟銀投資美國的背後其實蘊含多方面的考量,而核心在於美國市場的吸引力。儘管面臨着激烈的國際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在科技研發、創新生態以及消費市場規模等方面全球領先,豐富的人才資源、完善的科研基礎設施以及積極的政策導向都為企業的創新與擴張提供了空間。
顯然,孫正義認為美國提供了符合他投資策略的機會。
業內人士指出,「軟銀將資金投向美國顯然是想在這片創新的溫床上進行深度布局,挖掘高增長潛力的項目,為其投資版圖添磚加瓦。尤其是圍繞 AI 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當下,提前鎖定美國市場的優質資源,有助於軟銀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占據優勢。」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面對自身投資項目的跌宕起伏,軟銀希望通過對美國市場的大規模投入優化資產配置、分散風險,以及在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中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中美科技競爭或將加劇
AI 的基礎不外乎算力(硬件)、算法(軟件)和數據(資源),而算力的領先幫助美國在全球 AI 領域獨占鰲頭,畢竟全球 AI 算力芯片主要來自三家美國企業,分別是英偉達、谷歌和 AMD。
對於美國而言,孫正義承諾的 1,000 億美元投資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將直接促進美國本土 AI 產業的增長,包括但不限於 AI 模型、數據中心、芯片製造等眾多領域,加固美國在全球 AI 產業鏈中的領導地位;於中國,軟銀的加碼投資可能會進一步深化和加劇兩國在 AI 領域的競爭。
技術層面,美國更擅長技術原創、硬件開發等,中國側重於應用落地、專利布局等。比如,在 AI 頂級論文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方面,中國都要遠超美國。然而,國內當前 AI 應用中使用的許多底層算法,如 Transformer 架構、卷積神經網絡,以及早期版本的 GPT 模型等均基於源自美國的開源技術發展而來。
在 ChatGPT 爆火之後,國內互聯網科技巨頭紛紛「All in AI」,這種轉變確實能為國內 AI 產業發展注入強大發展活力,但同時也要看到由於轉變較晚國內 AI 企業在原創創新算法上的積累還有所欠缺。
展望未來,全球 AI 市場或將呈現出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競爭態勢,即所謂的「大魚吃小魚」現象。為了在這一趨勢來臨之前確保競爭力,需要建立起堅實的 AI 產業基礎和技術體系,使中國能夠在即將到來的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政策層面,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能 +」行動,科技創新成為 2025 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而發展 AI 又是科技創新的核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業內人士曾指出,「面對飛速發展的 AI 產業,一種策略是優先推動 AI 技術的應用落地,然後根據實踐中暴露出的問題逐步完善相關法規。」很大程度上,如果不讓 AI 技術真正落地,就難以獲得足夠的實踐經驗,進而很難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監管政策。
在考慮降低監管成本時,重點也不應僅僅放在規則的制定上,更重要的是要促進技術的發展,這意味着應該更加關注於推動技術創新,而不是單純依靠嚴格的法規來控制風險,準確的說法是在兩者中尋求一個 平衡點,使得規則制度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同時鼓勵有益的技術進步。
圍繞中美科技競爭還有一點,美國在大力發展本土 AI 產業的同時依然頻頻對中國「使絆子」,試圖限制先進算力發展。這就不得不提到 2022 年拜登簽署的《芯片和科學法案》,其旨在重啟和振興美國本土的半導體產業,計劃將提供數百億美元的資金補貼和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其他各國的芯片產業轉移到美國。
有業內人士指出,「美國為了推動芯片製造業回流本土,藉助立法手段試圖重塑全球供應鏈和製造業格局,通過該法案提供投資補貼,同時限制補貼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藉此打壓中國的尖端製造業。」
而就在本月初,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還公布了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新規則, 將 140 家中國半導體相關公司列入「實體清單」,涵蓋半導體設備工具製造商、半導體晶圓廠和投資公司,還包括對高帶寬內存芯片,以及對 24 種半導體製造設備和 3 種用於開發或生產半導體的軟件工具的新管控。
不可否認,目前中國 AI 產業發展的一個明顯瓶頸是先進芯片製造能力欠缺。如上文所述,很大程度上, 算力芯片的性能制約着中國 AI 產業的發展上限,因此, 克服算力限制、 促進國產化替代是繞不過去的門檻,即使沒有外部壓力,中國也需要且必須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加強芯片等核心技術的研發與生產,唯有此才能支撐 AI 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 ↑ 孫正義:做過一天世界首富的人
- ↑ 孫正義投資阿里獲利2500倍:巴菲特望洋興嘆
- ↑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702013.html
- ↑ 參見日本的雑誌《文藝春秋》1999年11月號記事。
- ↑ 參見《和訊IT消息》2008年08月02日記事。「第二屆APEC工商諮詢理事會亞太中小企業峰會召開,軟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正義透露了自己的家族淵源。他說道:「我在23代之前,我的家族、我的先人也是中國人。所以說我的姓是姓孫,我的姓是一個中國的姓氏,因為我的家族從23代前從中國移到了韓國,然後再遷到了日本。」1957年8月11日,孫正義出生,孫正義的父母在九州經營柏青哥生意,祖父輩從中國福建經韓國移民至日本當礦工,並取日本姓氏安本。
- ↑ 《孫家的遺伝子》孫泰蔵著、角川書店 、2002年、日本、ISBN 4-04-883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