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本紀-《史記》
《孝武本紀》 出自《史記卷十二 · 孝武本紀第十二》,作者司馬遷。該篇是《史記》中12本紀的最後一篇,由於司馬遷與漢武帝是同時代人,所以該篇原名為《今上本紀》。《史記》成書後,司馬遷上呈漢武帝,武帝見《今上本紀》時,「怒而削之」,故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孝武本紀》,已非司馬遷的原著,而是後人抄錄《封禪書》補綴而成。[1]
作品名稱:孝武本紀 | 作品別名:《史記卷十二 · 孝武本紀第十二》 | 作品體裁:紀 |
作品出處:《史記》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 者:司馬遷 |
目錄
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2]
作品原文
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孝景七年,栗太子【栗太子:名榮,景帝長子,生母為栗姬。】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元年:指建元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微得:私下查明。】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後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後常三歲一郊。是時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蹄氏觀。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平原君:即臧兒,武帝外祖母,王太后之母。】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卻老:延緩衰老。】方見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澤侯入以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其游以方遍諸侯。無妻子。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余金錢帛衣食。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十年陳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器。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
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是楚漢時期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佐:輔佐者。】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牢具,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忌泰一壇上,如其方。後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泰一壇旁。
其後,天子苑【天子苑:即上林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
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肅祗【肅祗:恭敬。】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雲。」於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於天地。
於是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天子受之,更以他縣償之。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郡。
其明年,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夜致:在夜裡招來。】王夫人及灶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於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又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居歲余,其方益衰,神不至。乃為帛書以飯牛,詳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殺而視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有識其手書【手書:手跡。】,問之人,果偽書。於是誅文成將軍而隱之。
其後則又作柏梁【柏梁:柏梁台,傳說是用「香柏」所造,高數十丈,在當時未央宮北的桂宮內。】、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鼎湖:宮名。】甚,巫醫無所不致,不愈。游水髮根乃言曰:「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問神君。神君言曰:「天子毋憂病。病少愈,強與我會甘泉。」於是病癒,遂幸甘泉,病良已。大赦天下,置壽宮神君。神君最貴者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非可得見,聞其音,與人言等。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也。居室帷中,時晝言,然常以夜。天子祓,然後入。因巫為主人,關飲食。所欲者言行下。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畫法」。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毋絕殊者,而天子獨喜。其事秘,世莫知也。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毋祀,則禮不答【答:合。】也。」有司與太史公【太史公:指司馬遷之父司馬談。】、祠官寬舒等議:「天地牲角繭栗。今陛下親祀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邈絕:久遠。】,遠矣難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后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欒大。欒大,膠東宮人,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而為膠東王尚方。而樂成侯【樂成侯:丁義,劉邦功臣丁禮曾孫。】姊為康王后,毋子。康王死,他姬子立為王。而康後有淫行,與王不相中,相危以法。康後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天子既誅文成,後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悅。大為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大言曰:「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顧以為臣賤,不信臣。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予方。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馬肝死【食馬肝死:漢時傳言食馬肝可使人致死。】耳。子誠能修其方,我何愛乎!」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令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於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後可致也。」於是上使先驗小方,斗旗,旗自相觸擊。
是時上方憂河決,而黃金不就,乃拜大為五利將軍。居月余,得四金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印。制詔御史:「昔禹疏九江,決四瀆【四瀆:指黃河、長江、淮水和濟水。】。間者河溢皋陸,堤繇不息。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干》稱『蜚龍』,『鴻漸於般』,意庶幾與焉。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為樂通侯。」賜列侯甲第【甲第:甲等府第。】,僮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又以衛長公主【衛長公主:皇后衛子夫所生的長女。】妻之,齎金萬斤,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天子親如五利之第,使者存問所給,連屬於道。自大主【大主:名嫖,竇太后之女,武帝的姑姑。】將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獻遺之。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而佩「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其後治裝行,東入海,求其師雲。大見數月,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禁方:秘方。】,能神仙矣。
。。。。。。。。。。。。
。。。。。。。。。。。。
今天子所興祠,泰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脩封。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赤星:即前文中的「靈星」。】,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凡六祠,皆太祝領之。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祀,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弗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跡為解,無其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終羈縻弗絕,冀遇其真。自此之後,方士言祠神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究觀:仔細觀察。】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里。後有君子,得以覽焉。至若俎豆圭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有司存:在相關官員那裡有具體規定。】焉。
[3]
創作背景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司馬遷認為,從前黃帝以天為法,以地為則,顓頊、帝嚳、堯、舜四位聖明帝王先後相繼,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堯讓位於虞舜,虞舜因覺自己不能勝其任而不悅;這些帝王的美德豐功,萬世流傳。因此作《五帝本紀》第一。[4]
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跡傳說。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相關視頻
老梁:為什麼《史記》是中國歷史書上最獨一無二的?別的沒法比!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 [1],百度,2018-10-21
- ↑ 《史記》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史書?,百度,2018-10-21
- ↑ 孝武本紀 原文及注釋,5000yan,[引用日期 2022-12-09]
- ↑ 霍松林 趙望秦.宋本史記註譯(第十冊).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1:3291,[引用日期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