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伽
孙伏伽(未知-658年),贝州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人,一说河北邢台清河人士。隋末唐初人物。
孙伏伽出生于隋朝,史书没有记载孙伏伽的生年,隋朝末年孙伏伽以大理寺史补万年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境)法曹。后降唐。唐朝建立后,武德四年(622年)他参加了朝廷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并一举夺魁,他是中国乃至东亚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历任御史、谏议大夫、大理寺卿、陕州刺史等,任主簿时曾谏阻唐太宗打猎,几死,升谏议大夫,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卒。
孙伏伽不仅考试成绩好,也很会做事做人,所以他的官越做越大,最后坐到了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的位置上。孙伏伽留下的故事不多,但有两件事可圈可点,特别值得后人深思。
一是他在唐初以一介微末小吏,敢于向唐高祖李渊直言进谏,并得到赏识,予以提拔,受到重用。
二是他在唐太宗时期,看到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一度沉溺于骑射打猎,又上书谏诤说:“陛下走马射帖, 娱悦近臣, 此乃少年诸王之所务。岂能既为天下,今日犹行之乎? 陛下虽欲自轻,其奈天下社稷何!”
唐太宗当即愉快地接受了劝谏,并霸气地表示:“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瘳乎!”(你能直言指出我的过失,我能立即改正,天下还能有什么问题呢。)
孙伏伽晚年辞官回家,最后寿终正寝,可谓没有辱没史上第一个状元的名头。[1]
目录
生平事迹
- 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官职卑微的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是万年县颇有点要势的官员。
- 公元六一八年,隋朝国戚李渊在晋阳易帜,起兵反隋。不日长安即克,唐政府定都于此。孙伏伽顺应时势,投奔到李渊麾下。
-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反隋,为了汲取隋炀帝拒绝受谏而亡国的教训,李渊下旨,鼓励大小官员上书言事,可以指责君王过错,评议朝政得失。众大臣明白,这是开国皇帝常有的姿态,所以没人愿意当出头鸟。李渊正扬扬自得于一片赞美声中时,突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区区一介县级法曹,居然趁此机会,连上三折,把皇帝近期的失误兜了个底朝天。
孙伏伽在奏折中义正词严地说: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一言一行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怎能不慎重?您起兵晋阳不久,就接受了下属献上的猎鹰、琵琶、良弓等物品,还予以重赏。您有没有想过这就是前朝的弊风,隋炀帝就是因为“恣其心”而亡国毁身的啊!
李渊阅折大愧,赶紧放飞了猎鹰,封存了琵琶、良弓,下诏荡涤前朝弊习,同时表示自己要率先垂范。并赏赐锦帛三百匹。从此,他从一个县级小法曹一跃而成为治书侍御史,职司评议狱案得失,正式迈上了平步青云的仕途。
- 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孙伏伽已是颇受李渊器重的官员了。这年十二月举行的科举考试,任命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贡举,以参加进士的三十人中录取十四人。孙伏伽是第一名,同榜李义琛与李义琐、堂弟李上德,兄弟三人同时登科,轰动一时。隋开进士科时,制度体系并不完备,取中者也不分名次。唐科举制则是经充分准备之后开科取士,体系完备,一直影响到了整个封建年代。因此,孙伏迦成为有史籍记载的第一位状元,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当时,科举制度初创,状元郎不象后世那么荣耀,也不象后世那么受人推重。孙伏伽中状元后,官位并没升迁,仍做他的治书侍御史。
- 在“玄武门之变”中,孙伏伽拥护李世民,鞍前马后奔走效劳。李世民即位后,论功行赏,赐孙伏伽男爵,食邑乐安(今山东广饶)。贞观元年,唐太宗知人善任,将孙伏伽从言官岗位上调回大理寺,升任少卿(大理寺的副长官),发挥其“理狱”专长。知人善任,将孙伏伽从言官岗位上调回大理寺,升任少卿,发挥其“理狱”专长。贞观五年,孙伏伽审理一桩案子有失误,被罢免官职,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他为刑部郎中。任职不久,再度出任大理寺少卿,旋即调任民部侍郎(民部的副长官)。贞观十四年,孙伏伽被提升为大理寺卿(大理寺的长官),数年后出任陕州(州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刺史。永徽五年(公元六五四,李世民的儿子李泊坐天下的第六年),孙伏伽年老辞官,四年后,即显庆三年(公元六五八),孙伏伽于武城家中寿终正寝。
- 谏言信义
武德五年(六二二),刘黑闼在家乡武城一带再举义旗反唐。李建成率军将刘黑闼义军镇压下去。唐朝平定天下后,唐太祖颁布了大赦令。但是不久之后,唐太祖又要处罚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在此危难之际,孙伏迦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进谏说:“王者无戏言。”往昔攻打天下时,应该随机应变,现在四方已定,应该制定法律与天下人共同遵守。“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这样天下百姓才能相信而畏惧啊。“兵食可去,信不可去”。自己做事不讲信义,而要天下的人相信你,怎么可能呢?高祖再次采纳了他的建议,避免了一场灾难。
- 关心百姓
孙伏伽心存百姓,为民请命。当时,军粮赋敛十分繁重,他多次请求减免。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孙伏伽弹劾民部尚书裴矩“苟钓虚名”,而不“救恤百姓”。由此,唐朝征收赋税由以户为单位改为以人口为单位,使贫苦的农民得到实惠。
- 死谏唐太宗打猎
唐太宗在继位之前,南征北战,经常打仗。后来天下太平了,没仗可打,于是就迷上了打猎,几天不打猎心里就痒痒。一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猎,他领著几个侍卫,背弓插箭,带著猎鹰和猎犬,正要出发。这时孙伏伽匆匆赶来,一把拉住马缰说:“陛下打猎,游戏林中,骑马射箭,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是很危险的。一旦有个三长两短,谁来主持政务?劝陛下为了国家百姓,不要贪图一时痛快,任著性子干这种无益的营生。”
正在兴头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又扫兴又尴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他又不想破坏大唐朝虚心纳谏的传统,于是就耐著性子说:“我今日闲著无事,又不贪恋女色,只喜好打猎,想借机会出去走走。再说我打猎都绕著村庄,从不惊扰百姓,另外侍卫也带了十来个,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说完就要登鞍上马,并从随从挥挥手,准备出发。
哪料到,孙伏伽把马缰绳绕在腰间,跪在马前说:“陛下今天出门,就请从老臣身上踏过去,我愿意用死换取皇上对诚实忠告的采纳。”
唐太宗大怒,说:“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诚信勇敢的人,能够以诚言进谏,不好损你颜面;哪知你却不知好歹,目无高低,限制起我的行动来了。我连这点儿事都作不了主,还当什么皇帝?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斩了。”
几个高大强壮的武士立刻闻声而来。把文弱的孙伏伽像抓小鸡一样抓在手里。孙伏伽面无惧色地说:“夏朝的关龙逢因直言进谏而被杀,我情愿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见,也不愿意再待奉你了。”
这时,唐太宗笑了,说:“我不过是试一试你的胆量,你还真是一个诚信有勇的君子,有你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啊!好,那朕今天就不出去了。听说你棋艺很高。朕要和你下一盘,享受一下和高手下棋的快乐。”
中国的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是明人徐应秋《玉芝堂谈荟》[2]、清人徐松《登科记考》[3]等书记载的唐代高祖武德年间的进士科状元,也是现今绝大多数科举、状元类书籍记载为唐代的第一位状元。因为始创科举制度的隋代没有留下状元的资料,故而孙伏伽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科举状元。
颜康成,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附考·进士科》载于科份不详的进士名单中,然山东地方志资料中,颜康成被明确记载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进士科状元,如果地方志资料得到确认,颜康成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唐代状元。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五《选举一》记载:“颜康成:曲阜人,状元,学士。”见《唐前期进士科状元考辨》许友根,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2004年8月。
其实科举制度,并不是唐朝创始,隋文帝为了扩大政权需要干部,于开皇年间(五八一~六○ ○),筹画分科取士,以充实官员队伍,取代魏晋时代的选拔任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刘肃《大唐新语》[4]载,大业二年(六○六)隋炀帝又首创进士科,以“试策取士”,以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吏的做法,在当年帝制时代,可说极有意义,但隋朝还没把这制度推展出来就灭亡了。于是唐朝继承了这制度。
唐朝初时,科举考试科目极为繁杂,分常科、制科二大类,共有九十多科,经常举行的是明经与进士二科,进士科最为难考,诗、赋写作是主要考试方式,亦最能显出应试者的真才实学,故进士科所出人才最多,士子趋之若骛,王保定的《唐摭言》[5]就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之言。
唐朝的科举最大的缺点是与“荐举”相结合,现代的说法就是“关说”,即应试者于考试前需先向权贵“拜谒投刺”行卷,请求推举,主考官就要考虑到荐举者权贵的地位来决定取舍,这公正性就有问题了,像才华出众的白居易也不能免俗“行卷请托”,求取能中进士。
孙伏伽是第一名状元,同科进士十四人,内有李义琛、李义琰及堂弟李上德,兄弟三人同时登科,就不能不怀疑是荐举者的分量了,否则三兄弟一起上榜似乎可能性极小。[6]
历史评价
孙伏伽一生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徵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拜治书侍御史时,自己先从朝中得旨,归家后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来,合家狂喜而孙伏伽若无其事。
他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赏罚之行,无贵贱亲疏,惟义所在。”这句话记载于《新唐书》卷一百三《孙伏伽传》,是孙伏伽在劝告唐太祖执行法律要一视同仁时说的一句话。此话的大意是说:国家进行奖赏和处罚,不分贵贱亲疏,唯一的标准是正义国法。这反映了孙伏伽执法护法的可贵精神。
影片
孙伏伽当面指责唐太宗不孝,李世民却赏他一座园子,始开纳谏之风
孙伏伽直谏唐太宗围猎,却被李世民大加封赏,令长孙无忌深感不解
唐朝前两位皇帝都被他教训过,孙伏伽不愧是我国史上第一位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