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孫元衡,字湘南中國清朝官員,安徽桐城人。

目录

生平

孫元衡爲貢生出身,曾任四川省漢州知府。康熙四十四年(1705)[1],遷臺灣府海防同知。次年接替病逝于任內的毛殿颺,擔任改任台灣府台灣縣知縣。會歲旱,令商船悉運米,多者重其賞,否則罰,於是南北客艘雲集,米價頓減,民得免饑乏。嘗攝諸羅縣篆(康熙四十五至四十七年),興修文廟,建義學。署臺灣府符,創置學田,以資貧士,嚴緝捕,以靖地方。秩滿,遷山東東昌府知府。性溫厚,不屈權勢,所至多有善政。縣民建坊立碑,以示垂愛。慈惠愛民,縣民建坊立碑以示愛戴。  

孫元衡在臺所作詩有《赤嵌集[2]四卷,詩三百六十篇,多係吟詠臺灣風物之作。王漁洋曾逐篇讀過,凡遇佳作,輒作簡明中肯之評語。連橫在《臺灣詩乘》云:「〈颶風歌〉、〈海吼行〉、(日入行)諸作,健筆凌空,蜚聲海上,足為臺灣生色。」其詩作對臺灣風俗民情有極深刻的反映,藝術性極高,題材之奇險,在詩史上別具一格,蓋得之於臺灣山海之助。另有《片石園集》,官漢州時所作。

《赤嵌集》版本有(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的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赤嵌集》,1958年;
(二)臺灣中華書局,《臺灣先賢詩集》,1971年;
(三)成文出版社,連雅堂編《臺灣詩薈》,1977年複刊;
(四)大通書局《臺灣文獻史料叢刊》,1984年;
(五)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歷史叢刊》,1984年;
(六)博愛出版社,《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
本書若干詩作收入沈德潛《清詩別裁集》、《重修臺灣府志》、《續修臺灣府志》、《重修鳳山縣志》、《鳳山縣采訪冊》、《澎湖紀略》、《澎湖廳志》所收。其中(二)、(四)、(五)、(六)悉根據臺銀本,茲亦據臺銀本為底本,其餘諸本為校勘參考。[3]

五言律詩

田家
就燠[4]時多稼[5],移民力本儳[6]

田洋[7]惟待澤,稻耗[8]不須芟[9]俗稱平田曰洋。凡新集之民,不治水源,惟待雨澤,不治荒穢[10],聽其自生;然地氣恆暖,時有收穫。

香粒大於豆,蒲囊小作函[11]香米粒大,囊置少許於中邦[12],豔稱方物[13]

餘糧文蕷[14]好俗稱地瓜,朱履荷長鑱[15]臺俗尚奢,有衣羅衣、著朱履而耘田者。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潮濕,土壤肥沃,很多土地適合農業耕種,尤其是良好的稻米生產環境。與大陸沿海相比較,自然條件相對優越許多。自末清初、荷蘭時期以來,便由福建一帶招徠漢人農民加入生產行列。清初時期朝廷「輕徭薄賦」鼓勵開發農業生產,加上仍有許多處女地,臺灣農業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本詩描寫康熙中晚期的臺灣田家,正是以移民為主力,當時雖然水利建設尚且不足,而肥土沃壤、天然暖濕的環境,作物卻自然肥美碩大,凸顯清初臺地農業的特色。農民的收入優渥,衣食富裕,展現出令人稱羨的開墾榮景。

七言律詩

黑水溝有序
(大海洪波,實分順逆;凡適他國,悉循勢以行。惟臺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黑洋,廣百餘里,驚濤鼎沸,勢若連山,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16];雖無可考證,然自來浮去之舟,無一還者,蓋亦有足信焉。)

氣勢不容陳茂罵[17],犇騰難著謝安吟[18]。十洲遍歷橫洋險[19],百谷同歸弱水沉[20]。黔浪隱檣天在臼[21],神光湧櫂日當心[22]。方知渾沌無終極[23],不省人間變古今[24]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此詩是《赤嵌集》中的名作,被歷來臺灣方志或清代臺灣詩選本引用,不論是詩序或詩作,均是臺灣文獻中瞭解黑水溝的重要參考資料。此詩是孫元衡親身經歷橫渡黑水溝的作品,從詩序開始,便援引弱水神話傳說,詩的一開始,便是首聯對仗,並且使用兩個與渡海泛舟相關的典故,而且都是反用典。首聯對仗,可見孫元衡刻意經營此詩。首聯用典,亦可見孫元衡刻意深化黑水溝的意涵,使自己渡黑水溝與歷來渡海之人相提並論。首聯陳茂謝安的典故使用,自然貼切,又能見孫元衡作詩功力,因為這兩個典故都是冷僻的典故。首聯將黑水溝的氣勢以用典的方式呈現,頷聯亦用神話傳說中「十洲」、「弱水」等辭彙,用來暗喻黑水溝神異的特質。腹聯雖然用了比喻,也有修飾的痕跡,但是卻是黑水溝貼切的寫實句子。以「黔浪」指稱潮水如墨,並且用檣桅在水面下使得天空看來如臼,而因為水勢較為低下,所以正午太陽倒影便正中映在水中心,此聯將潮流低寙如溝的樣態如在目前地形容出來。末聯因見黑水溝此等自然奇觀,使得孫元衡更體會到自然渾沌不為微小人類所知的面向。人類古今變化紛紛擾擾,但是自然渾沌的狀態,卻不會因為人類歷史的進展而有絲毫的改變。此詩不論詩序或是詩作本身,向來被歷來重要臺灣方志援引,主要是因為孫元衡來臺時間較早,而詩序亦有史料價值,可以呈現當時士人對黑水溝的看法。此外,詩作亦佳,在典故的使用極為貼切,摹景技巧亦屬上乘,所以王士禎評此詩「妙絕,又妙於典」,的確是定評。

注釋

  1. 編者按: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秩官〉、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職官〉、余文儀《續修臺灣縣志》〈政志〉等皆記康熙四十年任。《重修臺灣府志》〈職官‧列傳〉、《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名宦〉、蔣廷錫《清一統志臺灣府志》〈名宦〉、魯鼎梅《重修臺灣縣志》〈職官‧列傳〉、薛志亮《續修臺灣縣志》〈政志〉、孫爾準《福建通志臺灣府志》〈宦績〉、〈職官〉、蔣師轍《臺灣通志》〈列傳〉等又記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依《四川通志》卷三十七〈王朝職官表〉孫元衡任四川漢州知府任期為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四年(1698~1705),《山東通志》卷五十五〈王朝職官表〉孫元衡任山東東昌知府任期為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1709~1711)。
  2. ,引自台灣歷史年表,18世紀段落。
  3. 許俊雅撰
  4. 就燠:燠,音ㄩ ˋ,熱。接近熱天。
  5. 稼:音ㄐㄧㄚ ˋ,穀物,亦泛指農業生產。
  6. 儳:音ㄔㄢ ˊ,不整齊,也作苟且、不嚴肅。
  7. 田洋:平田。
  8. 稻耗:稻枯不拔除。
  9. 芟:音ㄕㄢ,割草,引申為除去。
  10. 治荒穢:整理荒地雜草。
  11. 函:承物的套子。
  12. 中邦:中國。
  13. 豔稱方物:讚美為地方產物。豔稱,羨慕並讚美。
  14. 蕷:音ㄩ ˋ,薯類,多年生草本植物,開白花或淡黃花,莖細長,卷絡於他物,塊根可吃。
  15. 荷長鑱:荷,音ㄏㄜ ˋ,肩負。鑱,音ㄔㄢ ˊ,犁鐵,即犁頭,與鏵相類而形制不同,銳利厚重,適宜開墾生地。也指裝有彎曲長柄的長鑱,用以掘土。荷長鑱,肩上扛著長犁頭。
  16. 弱水:古代神話傳說中險惡難渡的河海。《海內十洲記‧鳳麟洲》中曾記載:「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因古書有此記載,故孫元衡則以地方傳聞推測古代傳說的真確性。
  17. 氣勢不容陳茂罵:此句典故出於《藝文類聚》卷八〈水部‧海水類〉引謝承《後漢書》:「汝南陳茂,嘗為交阯別駕,刺史周敞,涉海遇風,舡欲覆沒,茂拔劍呵罵水神,風即止息。」意指陳茂雖能仗劍呵斥水神,使風止息,但那畢竟是沿岸海風,若遇黑水溝之風勢勁流,則陳茂呵罵水神之氣勢也全無用處。
  18. 犇騰難著謝安吟:此句典故出於《晉書‧謝安傳》:「(安)嘗與孫綽等汎海,風起浪湧,諸人並懼,安吟嘯自若。」。指謝安泛海遇風浪雖能吟嘯自若,但若是遇黑水溝之奔騰風浪,則無法從容吟嘯,必心生恐懼而變色。犇,同「奔」。奔騰,指水流洶湧。著,音「ㄓㄨㄛˊ」,介詞,乃「被」、「使」、「令」之意。
  19. 十洲遍歷橫洋險:十洲,《海內十洲記》記載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處名山勝境,而此處則以仙人居所指稱人跡罕至的臺灣島。
  20. 百谷同歸弱水沉:百谷,指眾谷之水。此聯的意思乃是,必需經歷橫洋之險方能抵達臺灣,若稍有差池,則隨眾水漂流至弱水不得復還。
  21. 黔浪隱檣天在臼:黔浪,黑浪,指黑水溝潮流顏色墨黑。檣,船桅杆。神光,神異的靈光。
  22. 神光湧櫂日當心:櫂,同棹,船槳。此聯形容渡黑水溝時,黑水溝水潮呈凹陷如臼狀,使得船桅低下似隱,由船身往上看,只能似臼底望天,兩側均似水牆。因此日正當中,日光在黑水溝中的反覆折射如同神異的靈光。
  23. 方知渾沌無終極:方知,乃知。渾沌,形容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此處泛指未知的天地宇宙。終極,窮盡,此意指廣大無邊。
  24. 不省人間變古今:省,知曉。此聯意謂天地無窮無盡,人類未知之處甚多,而天地間亦不會因人間古今變化有所變化。孫元衡用此聯反襯出横渡黑水溝之險乃前人所未知,古人未遇而自己遭遇,而黑水溝乃自亙古以來便存在的自然現象。

參考文獻

官衔
前任:
趙純禧
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上任
繼任:
洪一棟
前任:
毛殿颺
臺灣府諸羅縣知縣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上任
繼任:
李鏞
前任:
王仕俊
臺灣府臺灣縣 (1684年-1887年)
臺灣縣知縣
繼任:
張宏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