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学甲慈济宫

学甲慈济宫
图片来自学甲区公所

学甲慈济宫,位于台湾台南市学甲区学甲市区中心内,为台湾民间信仰庙宇,为台南市市定古迹。 奉祀保生大帝为主神,区域性的信仰圈又称“学甲十三庄”。也是台南市安南区“十六寮”保生大帝联庄祭祀组织中多数庙宇的祖庙。

目录

主祀

建于西元1661年,奉祀的主神保生大帝(大道公吴真人)神像,乃八百年前宋代之开基古祖神像。 来到学甲市场旁边会看见壮观的慈济宫牌楼,闻名全台的上白礁祭典就是来自于此,庙内主神像是当年郑成功部将陈一桂渡海时由漳州白礁村携来,传说这尊携来的保生大帝神像,[1] 是漳州白礁慈济宫建于北宋时就雕刻的三尊神像之一,弥足珍贵。

沿革

于乾隆8年(公元1743年)献地建庙;根据《台南州祠庙名鉴》记载,慈济宫于乾隆9年(公元1744年)动工,乾隆11年(公元1746年)竣工。

嘉庆11年(公元1806年)由谢金玉(生卒年不详)等3人提议修缮。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庙貌又呈老旧,丹青剥落,乃在乡绅竭力募捐之下,大兴土木,并礼聘交趾陶匠师叶麟趾(叶王,1826-1887)作壁堵、屋顶装饰,创作数百件,为镇殿之宝。工程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竣工,当时邻近各地诸多士宦乡绅题名献匾并书楹联共襄盛举。

日治时期分别在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及大正12年(公元1923年)有过修缮,至昭和4年(公元1929年)再次重修时,庙方聘请当时负盛名的汕头剪黏匠师何金龙(1878-1945)师兄弟主持壁堵装饰,改以立体剪黏代替部份交趾陶雕塑,故慈济宫的立体装饰部分同时有近代匠艺两位大师之作品。

据传于清同治年间,最早的开基二大帝神像散失不见,原因过程诸多传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由学甲信徒从嘉义北社尾迎请回慈济宫,北社尾一方认为慈济宫强抢,直至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双方立和平协议,并立石碑“开基二大帝复归慈济宫协议文勒石”为记。[2]

民国48年(公元1959)庙宇再次重修,增设前后殿神龛并修复缺损的交趾陶与剪黏。民国66年(公元1977年),“上白礁”庆典因为遥祭福建的祖先,其饮水思源的内涵被媒体报导,政府大为重视鼓励,信众来庙参拜日多,庙方遂于同年增建钟鼓楼、金炉及保生宾馆。民国67年(公元1978年),原台南县政府立“郑王军民登陆暨上白礁谒祖纪念碑”于郑军登陆地头前寮。民国70年(公元1981年)因应“上白礁”祭典盛大举办,在舀水祭仪举行的该地建成“白礁亭”。翌年(公元1982年)于庙埕东侧兴建慈济文化大楼。

民国69年(公元1980年)庙壁上的叶王交趾陶作品被窃贼趁夜偷走56件,流落黑市难以找寻。至民国92年(公元2003年)由震旦文教基金会于海外购得其中36件,并于次年(公元2004年)捐赠给慈济宫,庙方建立叶王交趾陶文物馆收藏,目前庙内藏有叶王作品共百馀件,为了保全文物,大多已由庙体建筑中取下,收藏于文物馆中。另请嘉义林洸沂(1951-)按庙方提供的相片或实物,重新仿制,安放在原叶王交趾陶的位置。

民国91年(公元2002年)庙庭前建立起宏伟的牌楼;民国94年(公元2005年)进行庙中彩绘部分的修复;民国99年(公元2010年)因高雄甲仙地震导致厢房横梁龟裂及拜亭虎边墙面受损而进行修复。

特色

慈济宫的殿前筑造拜亭,正殿前为单开间宽的拜殿形式,并以过水廊与三川殿连接,其后殿是后来增建的。

正殿,仅用三开间的形式,但因其腹地较为长,另增建的后殿使得整体庙宇建筑极为深长。

以保存交趾陶名匠叶麟趾(叶王)作品而闻名,目前原件收藏于“叶王交趾陶文物馆”,另请嘉义林洸沂匠师重新仿制,安放在原叶王交趾陶的位置。

祭祀活动

农历3月15日保生大帝圣诞

演戏办仙、祝嘏大典

农历3月11日上白礁:“上白礁”主要是三个祭典仪式,另一部份是绕境,祭典是对神的节目,绕境则系对人的活动; 它的流程是:宫内祭典→绕境→白醮亭祭典→返庙

农历3月11日-13日学甲大刈香:四年一次的刈香

资讯

每年农历3月11日是学甲最重要的上白礁谒祖祭典,会在将军溪畔的白礁亭举行遥祭祖庙白礁慈济宫的仪式,是台南重要的文化资产。

叶王交趾陶文化馆,台湾著名交趾陶艺师叶王曾在西元1860~1862年间修建慈济宫,也因此得以典藏200多件的叶王交趾陶作品,是值得一看的珍贵资产。[3]

地址

台南市学甲区慈生里济生路170号

电话

06-7836110

影片

发现新台湾 台南学甲慈济宫
 
台湾神奇-第二集 【医灵真人】 学甲慈济宫-保生大帝"请开启HD"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