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紹台道暑內狐蛇
《寧紹台道暑內狐蛇》節選於晚清政論家薛福成《庸庵筆記》[1]的下卷。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自幼即受時代影響,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不做詩賦,不習小楷,對八股尤為輕視。先以副貢入曾國藩幕,後隨李鴻章辦外交。歷任浙江寧紹台道、湖南按察使。晚年任出使英、法、比、意四國大臣。又有《庸庵文編》、《海外文編》、《出使日記》、《浙東籌防錄》諸書。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五八、《薛福成年譜》[2]等。
目錄
原文
余將赴寧紹台道任時,即聞寧波有三將軍之說,皆巨蛇也。其在提督署中者,曰大將軍,在道署中者,曰二將軍;在府署中者,曰三將軍。然向不輕出見。及余到署,細察形跡,惟署後有小屋,供財神,其旁塑白須而坐者三人。詢之舊吏,乃雲狐也。署室承塵上,常有聲響,始以為鼠,久而諦之,與鼠稍異。或於板壁及桌椅上作剝啄聲,余厲聲呵之,乃稍止。然既止復響。既而試得一訣,但若無所聞者,置之不理,再響數次,即不復響矣。僕婢有失小物,及頭足微疾者,均往財神祠中燃香燭,亦頗有奇驗。但事稍重大,則不靈。
一日,余方午食,仰指承塵,謂內子曰:「彼已數月不響矣。」盲未已,而聞墮塵之聲若撤豆者,各室中多有微響,旬余乃止。乙酉上元之晨,余起盥沃,忽聞板壁有響甚厲,與平時不同。余大聲斥之,亦不稍止。適接電報,知法將孤拔率五戰艦已入蛟門,來攻鎮海,余乃悟彼來報信也。因曰:「此後如有警信,即能來報。待到事平,當書一匾額送之。」
自是,凡聞室中有厲響者,必接警電。法船既退,余乃撰書一匾,懸之祠中。余久欲察巨蛇蹤跡,而無聽見。惟盛暑之夕,署中人每見一烏蛇,長丈余,橫臥院中乘涼。欲呼眾人往觀,則忽不見,然並無他異,似不足當將軍之目。又聞前任某觀察,有一族侄女在署,一夕忽不見。明日,東城外十餘里之鄉人來報,有一女墮于田中,遣人驗之,乃迎以歸。女云:「三更睡熟後,忽覺御空而行,鼻中微聞有腥風,然並無所見』天將明,乃墜下」雲。
眾意此乃蛇之所為,惟余所聞署中之響,不知其果為狐歟?為蛇歟?余無以考其實矣。
人物故居
無錫薛家花園是薛福成的大型官僚宅第[3],坐落於無錫市中心鬧市區,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清廷特賜「欽使第」一座以褒獎其歷史功績。至今,由光緒皇帝御筆親題的藍底金字「欽使第」一豎匾仍懸掛在薛府將軍門門額之上。
薛家花園是薛福成在出洋之前親自籌劃,親勾草圖,籌足建設經費七萬二千元大洋,由其長子薛翼運(字南溟)具體負責建造,歷時四年(1890-1894)。
薛家花園前四進(門廳、轎廳、正廳、後堂)均為九開間建築。薛家花園前四進的家具陳設、楹聯匾額、雜件器具的擺設均按原樣復原,充分體現了晚清豪門世家的官宦文化,而轉盤樓、後花園、傳經樓、東花園則充分體現了晚清官僚宅第的家居文化。
它填補了我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空白,有着重要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和旅遊價值,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家花園自從2003年元旦向廣大遊客開放以來,先後接納國內外遊客十多萬人,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容基、李瑞環、吳官正、李長春、錢其琛、回良玉、華建敏等先後視察薛家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