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電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電報

中文名: 電報

外文名: telegram

發明時間: 1837年

發明者: 塞繆爾·莫爾斯

主要作用: 傳遞文字訊息

分類標準: 譯碼、傳遞速度、信息內容

拼 音: diàn bào

電報是一種最早用電的方式來傳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它是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美國發展起來的。電報信息通過專用的交換線路以電信號的方式發送出去,該信號用編碼代替文字和數字,通常使用的編碼是摩爾斯電碼。隨着電話傳真等的普及應用,電報已很少被人使用了。[1]


通訊方法

在未發明電報以前,長途通訊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驛送、信鴿、信狗、以及烽煙等。驛送是由專門負責的人員,乘坐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將書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個可靠及快速的驛送系統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網,然後配備合適的驛站設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區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鴿通訊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氣、路徑所限。另一類的通訊方法是使用烽煙或擺臂式信號機(Semaphores)、燈號等肉眼可見的訊號,以接力方法來傳訊。這種方法同樣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氣地形影響。在發明電報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會被傳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來看,是難以忍受的緩慢。


發明

歐洲科學家在18世紀逐漸發現電的各種特質。同時開始有人研究使用電來傳遞訊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國人便提出使用靜電來拍發電報。他的設想是使用26條電線分別代表26個英文字母。發電報的一方按文本順序在電線上加以靜電。接收的一方在各電線接上小紙條。當紙條因靜電而升起時,便能把文本謄錄。


同期法國率先使用燈號和旗語的方式在一系列高塔上傳播信息,稱為Optical telegraph,也是電報一詞的英文起源,可以在很短時間內 把信號傳到很遠,但其限制是需要有較多的人手以在地形內見距離外作中繼傳信,又受到天氣影響。


首條真正投入使用營運的電報線路於1839年在英國最先出現。它是大西方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裝設在兩個車站之間作通訊之 用。這條線路長13英里,屬指針式設計,由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及威廉·庫克(William Cooke)發明。兩人並為發 明在1837年取得英國的專利。


在美國,塞繆爾·莫爾斯在接近同一時間同時發明了電報,並在1837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摩爾斯還發展出一套將字母及數字編碼以便拍發的方法,稱為摩爾斯電碼。


演進

初期的電報只能透過使用架在陸地上的電線(Land Line)通訊。最早期的電線屬於單線式,需要透過地面完成迴路,傳送距離有限,更 不能越過海洋。到了1850年,首條海底電纜橫越英吉利海峽,把英國及歐洲大陸連接起來。首條橫越大西洋的電報電纜則在1857年敷設完畢。但由於技術原因,這條越洋電纜只使用了數天便告失靈。首條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要在九年之後,即在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至於橫越太平洋的海底電纜,更要在1902年方才完工。


到了19世紀90年代,各地仍然要經過電線用來傳送電報。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學家在這個時候開始研究以無線電發送電報。1895年,意大利人伽利爾摩·馬可尼首次成功收發無線電電報。4年後,即1899年,他成功進行英國至法國之間的傳送。1902年首次以無線電進行橫越 大西洋的通訊。無線電報的發明使流動通訊變得可能,配備無線電電報機的遠洋船隻,就算在海洋上仍然與陸地保持通訊,更能在需要時發出求救訊號。


1912年,英國客輪泰坦尼克號加拿大紐芬蘭附近海域撞上冰山而沉沒,船難發生時,船上的電報發信員屢屢發出錯誤訊息,致使事發周遭海域上準備援救的客輪誤判船難情況,耽誤了救援時機。


中國大陸電報

中國首條出現電報線路是1871年,由英國、俄國及丹麥敷設,從香港上海至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由於清政府的反對,電纜被禁止在上海登陸。後來丹麥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將線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並在6月3日起開始收發電報。至於首條自主敷設的線路,是由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所建,1877年10月完工,連接台南及高雄。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間架設電報線路,用作軍事通訊。1880年,中俄伊犁交涉,兩國關係緊張,李鴻章再以「用兵之道,神速為貴」為由,得以准奏開辦電報總局,由盛宣懷任總辦。並在1881年12月開通天津至上海的電報服務。李鴻章說:「五年來,我國創設沿江沿海各省電線,總計一萬多里,國家所費無多,巨款來自民間。當時正值法人挑釁,將帥報告軍情,朝廷傳達指示,均相機而動,無絲毫阻礙。中國自古用兵,從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來問答,朝發夕至,相隔萬里好似同居庭院。舉設電報一舉三得,既防止外敵侵略,又加強國防,亦有利於商務。」天津官電局於庚子年一度遭亂全毀。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敷設了福州至台灣的海底電纜,是中國首條海底電纜。1884年,北京電報開始建設,採用「安設雙線,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專遞官信,以一端擇地安置用便商民」,同年8月5日,電報線路開始建設,所有電線杆一律漆成紅色。8月22日,位於北京崇文門外大街西的喜鵲胡同的外城商用電報局開業。同年8月30日,位於崇文門內泡子和以西的呂公堂開局,專門收發官方電報。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9月,江蘇省以官款組織淞崇無線電局,供官商通報。中國第一份商用無線電報由淞崇無線電局發 出。


為了傳達漢字,電報部門準備由4位數字或3位羅馬字構成的代碼,即中文電碼,採用發送前將漢字改寫成電碼發出,收電報後再將電碼改寫成漢字的方法。


香港電報

在19世紀末期,英國人統治香港後,即積極發展電報網絡,成立大東電報局,為香港工商界提供對外聯絡服務。1871年開始,大東電報局便於香港島西部的鋼線灣鋪設電報電纜連接香港與外地。


二戰後,香港經濟高速起飛,電報為香港的工商業發展帶來不少貢獻。在電報最為流行的時期,上至大企業、大銀行,下至一般貿易公司、製衣廠,都擁有最少一台電報發送機。


20世紀80年代,隨着傳真機的普及,電報在香港即逐漸式微。2004年元旦當日,電訊盈科即停止香港境內電報業務。


台灣電報

電報是台灣電信業務之始。清代沈葆楨於1874年視師台灣時提議建水陸報線。丁日昌於1877年架設台南府城至鳳山旗後電報線。1876年於台北成立「電報總局」,1888年設立電報學堂。在日據時期最盛時,台灣有線機電報電路99路,對外無線電報電路16路,海纜6路。後多 被美軍飛機轟炸破壞。設備與機房在民國時期之初由電信局接收。台灣首次啟用英文電傳打字機是1949年8月16日,草山(陽明山)電信 局為處理給蔣中正之大量電報,裝用美式15型電傳打字機。此後電信局管理的五條主要電報電路也改用電傳打字機,並且使用國際通用的「五單位碼」(鮑竇碼,Baudot code)。


使用

概述


電報的發明使得長途通訊的價格大為下降。最早期電報的傳送成本,是依靠目測的擺臂式訊號機系統的30分之1。之後更隨着技術的改良 和用量擴大而大幅下降。到了20世紀初,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負擔用電報作長途通訊。當時負責經營電報通訊的公司,在各地大城市設置電報局。一般人只要到電報局付款,便能拍發電報到遠方的另一個城市,收費是按距離及電報字數計算。當另一端的電報局收到電報以後,會有專人把印好的電報派送到目的地。至於各大企業和政府多數擁有其電報專線。而隨着電報的普及,各地亦出現了使用專門透過電報傳送新聞的機構,即現時的通訊社。當中路透社於1851年在倫敦成立,是最早的通訊社之一。


由於電報的傳送速率十分有限,因此最初只可能用作傳送文字,而且必須要把文字儘量精簡以減少字數。最早的電報用人手拍發,熟練的電報員使用摩斯碼大約能每秒鐘傳送一個字母。後來在20世紀20年代發明的電傳打字機,將拍發電報自動化。電傳打字機之間像電話一樣以撥號接通,之後把訊息以打字的方式傳出,使用與電報一樣的技術傳送。一般人都能使用電傳,傳送的速度得到提高,亦大為減少出錯的機會。在傳真及長途電話普及以前,電傳打字機曾一度遍及各地的辦公室,專門用作長途通訊。


軍事用途


1861至1865年於美國爆發的南北戰爭,為世界上首次使用電報投入軍事用途,交戰雙方除了以摩斯電碼進行部隊間的通訊外,也配合報業將戰地消息傳播出去。


1884年的中法戰爭,法軍侵犯台灣,台灣巡撫兼清軍指揮官劉銘傳也善用了丁日昌時期所建設的電報,向清廷回報了台灣的戰事。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日本方面以電報截聽了李鴻章回傳給北京的電報,得知了清廷賠款求和的情資。


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在台灣建立了電報監聽站,得知了沙俄波羅的海艦隊駛經台灣海峽馳援旅順與對馬島海域的戰區,並使日本一舉順利殲滅沙俄艦隊。


二戰時期,德國人研製了密碼發報機恩尼格瑪密碼機(Enigma),一度使盟軍束手無策,但最後遭到盟軍更先進的密碼機破譯,並在大西洋海戰中殲滅了利用電報通訊指揮的德軍U艇艦隊。


國共內戰時期,國共雙方也重用了電報編碼/解碼人員,但解放軍除利用電報截聽國軍情資外,同時配合敵後滲透人員與民心向背的運作 ,取得優勢;另見電影《聽風者》。


今天的電報

隨着通訊科技的發展,電報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訊方法。自從電話網絡數字化以後,電報通訊變成為數位通訊網絡內其中一種以文字通訊的應用,在傳真機普及後更被傳真所取代。當互聯網及行動通訊日漸廣泛使用以後,電報更進一步被電子郵件及簡訊所取代。一般人已不會使用電報通訊。傳統的電報新聞(即電訊新聞稿)亦已由傳真、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的短訊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別的舊有應用環境下,才會偶然看見使用電傳打字機的電報業務。


香港的電訊盈科已於2004年1月1日宣布終止香港境內外所有電報服務,在同一年,荷蘭的電報服務亦宣告停止,美國最大的電報公司西聯(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終止所有電報服務。2008年5月1日泰國發行4000封紀念電報,以紀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國業務即日起走入歷史。印度國有電信有限公司則於2013年7月14日終止電報業務。


現時,在北美地區,Internation Telegraphy仍然維持電報服務,主要針對一些特別喜慶場合,或用作解決法律爭議之用。而在日本,NTT東日本和NTT西日本仍然為當地民眾提供電報服務,主要用於慶祝新婚、畢業,或喪禮治哀之用,而所傳的電報,會按場合以特製的紙和信封印出。在英國,英國電訊在2003年將電報業務拆成一間小公司Telegram Online。在部分發展中國家,電報仍有在法律以及通訊用途 。


在中國大陸,由於通訊行業的迅速發展,民用電報業務已經鮮有人去辦理。部分省市甚至已經取消民用電報業務。專職的電報投遞員也接近消失。


但因為以密碼的方式轉送簡單的信號需要的資源較少,而一些保密通信上或專業的航空和航海剿動仍然可用上類似的打密碼的傳信,但這些不再構成一種特別的職業。


參見

韻目代日,中國最初的電報紀日方式。


倒金字塔結構,因電報的使用而形成的新聞報道方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