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氣囊
安全氣囊 |
中文名;安全氣囊 外文名;SupplementalInflatableRestraintSystem 簡稱;SRS 性質;車身被動安全性的輔助配置 作用;減輕乘員的傷害程度 發明國家;美國 發明人;JohnW.Hetrick |
電子安全氣囊(electronic control of safety airbag)安全氣囊系統是一種被動安全性(見汽車安全性能)的保護系統,它與座椅安全帶配合使用,可以為乘員提供有效的防撞保護。在汽車相撞時,汽車安全氣囊可使頭部受傷率減少25%,面部受傷率減少8 0%左右。[1]
目錄
發展史
安全氣囊最早是由赫特里克於1953年8月提出,並獲得了美國「汽車緩衝安全裝置』』專利。隨着各國車輛安全標準的制定,安全氣囊的裝備率越來越高。歐洲及美、日等國家汽車上的安全氣囊的裝備率已達到近1 00%。
組成
主要由安全氣囊傳感器、防撞安全氣囊及電子控制裝置等組成。駕駛員側防撞安全氣囊裝置在方向盤中;乘員側防撞安全氣囊裝置一般裝在儀錶板上。安全氣囊傳感器分別安裝在駕駛室間隔板左、右側及中部;中部的安全氣囊傳感器和安全氣囊系統與電子控制裝置安裝在一起。氣囊組件主要由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和點火器等組成。電子控制裝置如用來進行數據採集與數據處理、診斷安全氣囊的可靠性,保證在達到預設的數值時,及時發出點火信號,而且正時點火,保證驅動氣體發生器有足夠大的驅動電流等。
原理
當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發生碰撞事故時,首先由安全氣囊傳感器接收撞擊信號,只要達到規定的強度,傳感器即產生動作並向電子控制器發出信號。電子控制器接收到信號後,與其原存儲信號進行比較,如果達到氣囊展開條件,則由驅動電路向氣囊組件中的氣體發生器送去起動信號。氣體發生器接到信號後引燃氣體發生劑,產生大量氣體,經過濾並冷卻後進入氣囊,使氣囊在極短的時間內突破襯墊迅速展開,在駕駛員或乘員的前部形成彈性氣墊,並及時泄漏、收縮,吸收衝擊能量,從而有效地保護人體頭部和胸部,使之免於傷害或減輕傷害程度。
現代汽車不僅增加了側面防撞安全氣囊,在安全氣囊的織物材料、點火器、傳感器技術等方面都在不斷地發展進步。
單氣囊、雙氣囊
在國內生產的中低檔轎車中標配的氣囊個數是1-2個,一般都是在車輛的駕駛和副駕駛位置各一個,用來保護前排成員在車輛發生猛烈撞擊時對胸部和腦部的有效保護。
四氣囊
在一些中檔的B級車中,一般都會裝有四個氣囊除了位於駕駛、副駕駛位的兩個,在它的側面車門內也裝有兩個。有效地緩衝了來自前方和側面的強大衝擊力。
多氣囊
在一些高檔車中像以安全性著稱的,瑞典的沃爾沃轎車在它的旗艦車型中全車配備了6個氣囊和18個氣簾,分別位於車內前排正副駕駛位,前後車門兩側各兩個,18個氣簾分布在前後擋風玻璃處,側面視窗處,對來自各個方向的撞擊提供最有效的保護。
氣囊式安全帶
防汽車反彈傷亡的氣囊式安全帶,原名防汽車氣囊反彈傷亡的保險帶,又稱氣囊式安全帶。在車用保險帶肩部及整體,設有標緻形氣囊裝置。該保險帶結合了傳統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的特性,為乘客提供了更高級別的碰撞安全保護。這項技術減少了事故發生時對乘客頭部、頸部和胸部的傷害,採用了氣囊式安全帶,進一步提升了該車型的安全創新設施,同時對於兒童老人是個福音。
這款氣囊式安全帶,當碰到意外情況時,安全帶會瞬間膨脹成氣囊狀,其緩解衝擊力的效果是傳統安全帶的5倍;一是面積大可以有效降低頭部與頸部的晃動,二是氣囊膨脹時具備一定的反作用力,能減少車禍中乘客容易出現的肋骨骨折、內臟器官受損和淤傷等現象,實現避免因氣囊彈傷頸椎的60%以上的傷亡事故。
側氣囊
側氣囊是安裝在座椅外側的,目的是減緩側面撞擊造成的傷害。很多廠家的車型都會標配前排兩個座椅的側氣囊,而裝配後排側氣囊的車型則很少。
膝部氣囊
大多數車型都只配備了主、副駕駛安全氣囊、側氣囊等,其實車輛在真正發生正面碰撞時,下面是更應該受保護的,下面的膝部與中控台的距離最短,是最易造成骨折損傷的部位。
膝部安全氣囊是用來降低乘員在二次碰撞中車內飾對乘員膝部的傷害。膝蓋部分的氣囊位於前排駕駛座椅內,一旦打開能夠有效保護後排乘客的腰下肢體部位,從而也能緩解來自正面碰撞的前衝力。
頭部氣囊
頭部氣囊也叫側氣簾,在碰撞時彈出遮蓋車窗,以達到保護乘客的效果。
頭部氣囊主要針對側撞時乘車人的頭部進行保護。B柱側、窗玻璃,甚至安全帶側面支撐扣都有可能成為車禍中的殺手。那麼頭部氣囊就會把成員和這些東西隔開。
頭部氣囊安裝在車頂弧形鋼粱內,通常貫穿前後,受車身內橫向加速度傳感器控制。當橫向加速度大於正常值,且達到危險值時就會控制起爆。對於側撞、翻車等嚴重事故有着很好的人員保護功能。
按保護對象分
● 前方氣囊:駕駛氣囊(Driver Front Airbag;DA) ,
● 乘客氣囊(Passenger Front Airbag;PA)
● 側邊氣囊:前座側邊氣囊(Front Side Airbag;FSA),
● 后座側邊氣囊(Rear Side Airbag;RSA)
● 側邊氣簾(Side Tubular or Side Curtain Airbag)
● 膝部氣囊(Knee Airbag)
啟動條件
為了保證安全氣囊在適當的時候打開,汽車生產廠家都規定了氣囊的起爆條件,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氣囊才會爆炸。雖然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車內乘員碰得頭破血流,甚至出現生命危險,車輛接近報廢,但是如果達不到安全氣囊爆炸的條件,氣囊還是不會打開。
安全氣囊打開需要合適的速度和碰撞角度。從理論上講,只有車輛的正前方左右大約60°之間位置撞擊在固定的物體上,速度高於30KM/h,這時安全氣囊才可能打開。這裡所說的速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車速,而是在試驗室中車輛相對剛性固定障礙物碰撞的速度,實際碰撞中汽車的速度高於試驗速度氣囊才能打開。
汽車發生碰撞時的主要受力部位是保險槓和車身縱梁,為了緩衝碰撞時的衝擊力,車身前部大都設計有碰撞緩衝區,而且車身的剛度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在一些事故中,例如當轎車與沒有後部防護裝置的卡車發生鑽入性追尾事故,或轎車碰撞護欄後發生翻車事故,或發生車身側面碰撞等,這樣的事故往往沒有車身前部的直接撞擊,主要是車身上部和側面發生碰撞,碰撞車身部位的剛度很小,雖然車艙發生了很大的變形,造成了車內乘員受傷或死亡,但是由於碰撞部位不對,有時候氣囊並不能打開。尤其是在側向碰撞中,如未配置側安全氣囊,主副安全氣囊由於不能達到起爆條件不能引爆,很容易對乘車人員造成致命傷害。
安全氣囊可將撞擊力均勻地分布在頭部和胸部,防止脆弱的乘客肉體與車身產生直接碰撞,大大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安全氣囊對於在遭受正面撞擊時,的確能有效保護乘客,即使未系
上安全帶,防撞安全氣囊仍足以有效減低傷害。據統計,配備安全氣囊的車發生正面碰撞時,可降低乘客受傷的程度高達64%,甚至在其中有80%的乘客未繫上安全帶!至於來自側方及后座的碰撞,則仍有賴於安全帶的功能。此外,氣囊爆發時的音量大約只有130分貝,在人體可忍受的範圍;氣囊中78%的氣體是氮氣,十分安定且不含毒性,對人體無害;爆出時帶出的粉末是維持氣囊在摺疊狀態下不粘在一起的潤滑粉末,對人體亦無害。
缺陷
安全氣囊同樣也有它不安全的一面。據計算,若汽車以60km的時速行駛,突然的撞擊會令車輛在0.2秒之內停下,而氣囊則會以大約300km/h的速度彈出,而由此所產生的撞擊力約有180公斤,這對於頭部、頸部等人體較脆弱的部位就很難承。因此,如果安全氣囊彈出的角度、力度稍有差錯,就有可能釀出一場「悲劇」。
1.氣囊可能在很低的車速時打開。汽車在很低車速行駛而發生碰撞事故時,乘員和駕駛員繫上安全帶即可,完全不需要安全氣囊展開起保護作用。如果這時展開氣囊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甚至還可能因安全氣囊的展開加重碰撞傷害。
2.氣囊的啟動會對乘員造成傷害。安全氣囊系統啟動時將沖開氣囊蓋板,並且在瞬間展開充氣,很可能對乘員造成衝擊;產生的灼熱氣體也會灼傷乘員和駕駛員。
3.當乘客偏離座位或座位上無人或兒童乘坐時,氣囊系統的啟動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保護作用,還可能會對乘員造成一定的傷害。
正確使用
安全氣囊必須與安全帶一起使用 如果不系好安全帶,即使有氣囊,在碰撞時也可能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死亡。
乘車時與氣囊保持合適的距離。
不要在氣囊的前方、上方或近處放置物品 注意不要在氣囊的前方、上方或近處放置物品,因為在緊急時刻這些物品有可能妨礙氣囊充氣或被拋射出去,造成更大的危險。
要保證安全氣囊真正起到安全的作用,駕乘人員一定要養成良好的駕乘習慣,保證胸部與方向盤保持一定距離。
避免高溫 安全氣囊裝置的部件應妥善保管,不要讓它在85度以上的高溫環境下長期放置。
不要擅自改變安全氣囊系統及周邊布置 不能擅自改動系統的線路和組件,不要隨意更改保險杆和車輛前部結構。
安全氣囊為一次性產品 每個氣囊只能使用一次,引爆後須回廠換一個新的氣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