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
从政历程
宋教仁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尔后为华兴会与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他是孙中山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是国民党的组建人之一。
1888年(清代光绪十四年),6岁的宋教仁进入私塾读书,1899年,升入桃源漳江书院,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宋教仁,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路。
1903年8月,宋教仁结识黄兴,成为挚友。同年11月4日,他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筹创华兴会。
1904年2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政治纲领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11月,宋教仁抵达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书籍,先后翻译了《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俄国制度要览》《澳地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等,对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权组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比较,形成了系统的宪政理念。[1]
1905年6月,宋教仁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入读日本法政大学;同年8月,他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1911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
1913年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魁身分组阁之际,3月20日,被袁世凯所雇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子弹从后背射入体内,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疼痛难忍,他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吾痛甚,殆将不起,……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当时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将宋教仁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手术后,情况没有好转,大小便中出血严重,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死。年仅32岁。身故后,宋教仁之墓安在上海市的闸北公园。[2]
但是这个悬案在历史上另有一说。宋教仁之亲密革命伙伴,亦为当时宋教仁被刺时之秘书北一辉,在其所著的“支那革命密史”一书中却指出,杀害宋教仁之幕后主谋应为孙中山。理由在于彼此的政治见解差异过大,。
从北一辉所著之“支那革命密史”与宋教仁留下的手稿发现,宋教仁与孙中山在同盟会时期即早有路线之争。孙中山力主在中国边境省份,连络会党等举事,而宋教仁则力主在长江中下游连络新军展开革命。孙中山在广东策画之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光复会系统之章炳麟,又因质疑孙中山贪渎同盟会会款,而在南洋散发“孙文罪状”一文,并愤而带顉光复会系统之旧成员退出同盟会,同盟会已名存实亡,华兴会系统之领导者宋教仁亦对孙中山感到失望,而与黄兴转而在长江中下游组织革命,与长期主张在边境进行革命之孙中山渐行渐远。宋教仁的日记里描述,孙文不但待人接物的胸襟狭窄,缺乏诚意。而且专制跋扈,令人难以忍受、认同[3]。
革命成功后,由华兴会系统所组成的武汉临时军政府,遭到孙中山回国后于上海组成之中华国民临时政府排挤,双方龊语不断。但是素有人望之宋教仁却在新成立之国民党内却夺实质权力之代理理事长,而孙中山虽为理事长,却无实权。宋教仁力主与袁世凯合作,在一九一三年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名为理事长的孙中山却失去党内支持,党内共推宋教仁组阁。
悬案 暗杀者是谁
宋教仁是谁杀的?至今为止也是一个谜团。那么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谁最有可能杀宋教仁,作为当时的一个公众人物,而且身边肯定有很多的保镖,想要刺杀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时我们也知道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组建内阁制,可以说因为二次革命的事件,导致当时中国革命的情形必须要解决南北的事件,对南北问题至今不能解决,而宋教仁,此次就是去为了解决问题,而且在当时也有顺应民意的道理,而最有可能刺杀他的就是当时的独裁主义袁世凯,这也是后世人大多认为刺杀他的就是袁世凯,它是暗杀宋教仁的幕后主使。
因为我们都知道宋教仁在当时是非常不喜欢袁世凯,而且因为组建内阁制也会极大地削弱了大总统的权力,所以引来袁世凯的极大不满,这的确是刺杀他的动机,不过后来也有不一样的说法,因为我们都知道,宋教仁跟孙中山和黄兴在后来的南北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政见上的不合也可能是导致暗杀行动的缘由。[4]
袁世凯有著不杀宋教仁的理由: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集团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央权力,孙中山、黄兴公开承诺推举袁氏做十年的大总统,冀望由他来维护社会安稳与国家发展。宋教仁也一直明确主张总统要选袁世凯。因此袁世凯是现时最大的政治利益既得者。而刺杀了宋教仁,却并不能够解决他在政治上的对立面问题,国民党内还有孙中山、黄兴这样威望更高的领袖,国民党又在国会占有多数,因此政治风险很大。所以,这个时候刺宋并不符合袁世凯的根本利益。
袁世凯办事一向周密,如果要杀宋教仁,怎么会同意去找一个几个月前才被收买的同盟会员?应夔丞青帮大佬,当时有两个头衔,一是中华民国共进会会长,一是江苏驻沪巡查长,做事情到底还是流氓草莽,很快露出马脚,三天就落网。
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时在上海,劝父亲通电自辩,袁世凯回答说:“我代人受过的事情多了,从不自辩。我虽然没杀宋,宋还是因我而被杀,我还自辩什么呢……我如果要杀宋,不必在召他前来之际﹔或者等他来了,陷以罪名亦可。如果要杀宋,那么反对党如孙文、黄兴、陈其美辈皆可杀,为什么非要选一个帮助我组阁、并且声明组阁不用党人的宋教仁呢?……只是我必杀应夔丞,为宋教仁报仇。 ”[1]
宋教仁被刺时之秘书北一辉,在其所著的“支那革命密史”一书中却指出,杀害宋教仁之幕后主谋应为孙中山。北一辉认为孙中山杀害宋教仁的动机有三:一、孙、宋二人过往有嫌隙。二、二人政治理念不同。三、宋教仁架空了你的权力。[5]
评价
宋教仁被称作中国的“宪政之父”,是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为民主革命贡献了很多力量,是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对他的评价历来都是褒贬不一。[4]
参考文献
- 《宋教仁传》吴相湘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 《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迟云飞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