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廖仲愷(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籍貫中國廣東省歸善縣鴨仔埗鄉窯前村(今惠州市惠陽區陳江鎮幸福村),出生於美國加州三藩市。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中國政治家、革命家、社會活動家、黃埔軍校第一任黨代表、中國共產黨的摯友、中國國民黨革命元勳、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1]
生平
與何香凝為伉儷革命家
1877年,廖仲愷生於美國加州三藩市旅美華工家庭。1893年,回中國。1897年,與同為左派的何香凝結婚。[2]廖仲愷與何香凝伉儷是偉大的愛國者、民主革命家和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廖仲愷與何香凝伉儷追隨孫中山踏上了創立民國與捍衛共和制的舊民主革命之路;在新民主革命時期,他倆為建立、鞏固首次國共合作和實施三大政策,英勇奮斗,前僕後繼;廖仲愷為國殉職灑下一腔熱血後,何香凝化悲痛為力量,繼承夫志繼續勇猛前進,為抗戰勝利、新中國的成立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傑出貢獻。
隨孫中山亡命日本
1902年,廖仲愷留學日本,先入讀早稻田大學預科,後在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經濟學畢業。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執行部外務科負責人。1911年,辛亥革命後,到廣東任都督總參議。1913年,隨孫中山亡命日本。
1914年,任中華革命黨財政部副部長,[3]之後隨孫中山反對袁世凱,參加護法運動;並在國民黨刊物內發表文章,贊揚十月革命。
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21年,孫中山到廣州任非常大總統,廖為財政部次長。之後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財政部長,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等職。
被暴徒刺殺
1925年8月20日,在設於惠州會館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今越秀南路89號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立有紀念碑),被暴徒刺殺,經調查後相信暗殺是國民黨右派所為,當中胡漢民被認為有重大嫌疑。[4]遺體先是暫厝廣州駟馬崗朱執信墓旁。
1935年,遷葬金陵中山陵側。廖仲愷與妻何香凝墓,現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天堡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