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官商勾結
圖片來自peoplenews

官商勾結,是一個帶有負面性質的名詞,一般是指政府或個別官員徇私瀆職,在制訂或推行政策時,向個別企業集團輸送利益,由於沒有實質金錢交易,因此不能直接等同於貪污,但政府將公權偏幫某些商人或財團,政治制度向利益集團傾斜。利用精英主義心態,企業集團亦可能透過各方式僱用這些官員到該大財團工作。

而正面的官商合作,是指政府施政得到商人或財團的合作,以市場對社會有絕對影響的意識,確立「經濟發展優先」的治理原則,採取積極不干預政策,利用自由市場的力量執行社會創造勞動力等就業、地方產業再分配政策。

澳門

澳門的政治長期被親中商業集團和大家族所把持,首任特首何厚鏵和第二任特首崔世安便是澳門三大家族的領袖,崔世安的兩個親屬崔世昌崔世平都在澳門立法會分別代表專業界別和政府。澳門政府對官員利益輸送的反應之慢也令市民十分不滿,歐文龍案和墓地門事件都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連年對地產商和博彩公司超低價批出土地更是遭人詬病之舉,土地被屯積使澳門房地產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居住市場發展畸形,大量年輕市民均為居所叫苦。

目錄

爭議事例

香港

香港於1997年後,部份人認為中央透過政治輸送經濟換取統治的穩定。例如第一任特首董建華便是商人,數碼港李澤楷無公開招標、Tom.com李嘉誠創業板上市獲多項豁免等事件,使部份市民認定特區政府公然地進行「官商勾結」。[1]1980年代開始,香港的經濟自由度指數經常都是自由放任往往很多外商等人士到港通商,香港自1994年能每年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其中一個原因。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鶴回作出測試,驗證有關問題。他根據2000年的800人選委會名單,找到有128名成員,是上市公司的董事或主要股東,並將這些公司歸類為「有政治背景」的公司,學者將這些「政治公司」在回歸前後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市場與賬面價比率等資料作出分析,發現他們在回歸後,明顯跑贏大市。

2014年《經濟學人》公布的裙帶資本主義指數,香港在2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

參考文獻

  1. 官商勾結?香港市民眼中的政商關係-鄭宏泰‧黃紹倫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4-19.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