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官渡區昆明市轄區。位於昆明主城東南、滇池北岸,東經102°41′-103°03′、北緯24°54′-25°13′之間。東鄰宜良縣,南接呈貢區,東北與嵩明縣交界,西南頻臨滇池,西北與盤龍區相接,西與西山區相連。東西寬41.5千米,南北長39千米,總面積552.21平方千米。總人口56萬人(2012年末)。全區轄10個街道:關上街道、太和街道、東站街道、金馬街道、小板橋街道、官渡街道、大板橋街道、矣六街道、六甲街道、阿拉街道。其中,阿拉街道由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區政府駐關上街道關興路320號。

全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由東北向西南成階梯狀傾斜,海拔在1884.5(海埂新廟)~2730米(梁王山的烏納峰)之間,平壩地區海拔普遍為1900~2000米。東北部屬中山地區,面積占總面積的60%;中部屬低山丘陵[1]地區,占總面積的15%,西南部為城市近郊和沿湖平壩地區,約占總面積的25%。滇池流域面積372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67%。滇池湖岸線長17.6千米。

目錄

歷史沿革

官渡區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官渡古稱蝸洞,系滇池東岸突起的一個小丘。4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唐南詔閣羅鳳築拓東城後置東都,便往返於此,取道水路,遂在蝸洞建渡口。宋大理封開國元勛高方泰為岳侯,封地於鄯闡(今昆明),子孫世襲,至高智升時,在蝸洞築城郭,置府第,建法定禪寺。元阿佐梨楊慶創建妙湛寺,普祥撰《創建妙湛寺碑記》云:「……鄉士大夫游賞纜船於渡頭,吟嘯自若,陶陶而忘返,故有停舟之賦,乃古拓東演習高侯之苗裔生世攸之所也。」從此,遂有「官渡」之名稱。

戰國前,「滇在梁州境內」。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因「滇王降漢,置益州郡」,轄二十四縣,漢將軍郭昌築郭昌城,以名命縣名,後改名為「谷昌縣」,今之官渡區當在其範圍之內。東漢因之,仍名谷昌。蜀漢時,縣名仍舊,隸廉降都督統轄之建寧郡。晉永興二年(305),建寧郡改屬寧州。東晉隆安年間設立晉寧郡,谷昌為其所屬。南朝時,宋齊皆襲之。南朝梁元帝時,為爨氏所據。隋初建昆州,不久即廢。唐武德元年(618),廢谷昌,復置昆州,置益寧縣,屬劍南道轄之戎州都督府,今區境屬州治益寧。開元二十六年(738),南詔並五詔為一。永泰元年(765),南詔王閣羅鳳命其長子鳳迦異於昆川(州)置拓東城。城址在今五里多、佴家灣、吳井橋、前衛營一帶,位於今官渡區境,「既而改稱鄯闡府」,屬於六節度之一的拓東節度。

五代至宋大理國仍稱鄯闡府。宋元豐三年(1080),大理國岳侯高氏起兵平定內亂有功,加封德侯,出鎮鄯闡,高氏於蝸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鄯闡府改置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其中官渡縣治在今官渡秀英村。至元十三年(1276)設雲南行中書省,滇池地區置中慶路,改善州為昆明縣(官渡縣併入)。省治、路治昆明。明代,改雲南諸路行中書省為雲南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中慶路為雲南府,縣名因之,為府治。縣境設六衛,即左、右、中、前、後衛及廣南衛。清代,改雲南布政使司為雲南省,設雲南府,昆明縣隸府治。

民國17年(1928)市縣劃界,以城內為市。昆明縣劃分為8個區,其中:一、二、三、四、五及八區之一部分在今區境內。民國24年(1935),昆明縣仍為8區,區下劃為39鄉6鎮。今官渡區地域內有5鎮23鄉。民國29年(1940)昆明縣撤區,設10鄉6鎮,今官渡區域內有5鎮6鄉。解放初期屬昆明縣的一、二、三、四、七區地域。1950年4月6日昆明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武定專署,縣政府駐如安街12號。全縣分為6個區,今官渡區屬縣之一、二、三、四區。區設區公所,鄉鎮襲舊。同年8月30日,昆明縣由武定專署劃歸昆明市領導,縣轄區建制因之。區下設鄉,今區境內有54鄉(「土地改革」時劃為79鄉)。1951年3月,昆明市將9個鄉劃入昆明縣。

1953年7月,撤昆明縣建制,併入昆明市。市府在區境置五、六、七3個區,1956年改稱官渡區(五區)、板橋區(六區)、龍泉區(七區)。1956年10月19日,經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市之第五、第六兩區合併置官渡區建制,治所駐官渡秀英村土主廟內;七區仍為龍泉區,治所先駐波羅村,後遷龍頭街。1958年又將劃入城區的7個鄉分別劃歸官渡區,龍泉區。12月21日,撤龍泉區建制,併入官渡區。1959年2月,區治由官渡鎮遷駐關上。1960年12月,經雲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小哨片區(小哨種畜場屬集體的7個生產大隊)由嵩明縣成建制劃歸官渡區。1962年9月,昆明市國營一農場、二農場、三農場的部分生產大隊劃歸官渡區,分別成立聯盟公社、金馬公社、矣六公社。

1980年1月,撤銷區革委街道革委會,分別建立關上、茨壩、小壩三個街道辦事處;1981年3月,新置牛街庄街道辦事處,均以駐地命名。管理範圍:1、茨壩街道辦事處是龍泉、雙哨、小河三個公社;2、小壩街道辦事處是金馬(大部分)、雙龍公社及聯盟公社的小壩地區;3、關上街道辦事處是福海、前衛、六甲、官渡、矣六、雲溪等公社及金馬公社的一部分;4、牛街庄街道辦事處是阿拉、大板橋、小哨等公社及雲溪、金馬公社各一部分。街道辦事處下設居民委員會共9個。分別管理轄區內的非農業人口居民。1981年前後,各公社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名稱。6月撤銷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區人民政府。1982年金馬公社東華大隊建制撤銷。全區大隊仍為135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區人口436712人。

1984年2月進行機構改革,將15個公社改為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農村)辦事處。前135個大隊部分合併後為122個鄉(小鄉),其中12個彝族[2]鄉。各鄉設鄉人民政府。合併的大隊為:義路併入羊甫,時家灣併入雲溪,織布營併入珥琮,土橋併入星東,麻苴併入普照,白馬、羅豐併入金星,清泉併入雲波,寶豐、谷豐併入寶雲,水箐併入中壩,羅索坡併入北倉,秀英和螺峰合併改名官渡。

視頻

官渡區 相關視頻

美名:昆明市官渡區——滇池古渡口 昆明新門戶
雲南昆明官渡區王官濕地公園一日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