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日洛諧
定日洛諧 |
中文名稱;定日洛諧 遺產編號;Ⅲ-87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遺產級別;國家級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申報地區;西藏自治區定日縣 |
定日洛諧,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定日洛諧是一種集歌、舞、樂、彈唱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是藏族群眾遊牧耕田、祭天等生產生活的產物。它起源於西藏地區的民間舞蹈,據稱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廣泛流傳於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境內。「洛諧」藏語意為南部歌曲,「諧」泛指歌舞。定日洛諧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表演風格獨特。定日洛諧歌舞結合,表演時男子彈着扎念琴和三弦琴等樂器演唱,女子手拉手連臂踏歌,頓地為節,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伏。整個表演動作流暢灑脫,旋律優美,曲調渾樸,呈現出鮮明的地域風格。
2008年6月7日,定日洛諧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87。[1]
目錄
歷史淵源
日喀則地區定日縣是「洛諧」的起源地。從歷史上講,定日「洛諧」早在元朝洛定日萬戶府時期就有其表現形式,俗稱「農村圈舞」;從地域上講,這些農村圈舞同拉孜、昂仁民間歌舞有相似之處,因此歷史稱謂上泛稱「堆諧」。在「堆諧」中又分出「強諧」(昂仁)和「洛諧」(定日)。定日「洛諧」在歷史的長河中經群眾和藝人的不斷加工規範,逐步成為當下鄉土氣息濃厚的民族民間舞。
更應該指出的是,在「洛諧」的發展過程中,定日人民在傳統六弦琴基礎上,又自創紅樂器,為「三弦胡」,是用三根較細的鐵絲製成二胡一樣的琴體,用一束馬尾做成號弦拉奏。「洛諧」歌舞中配以琴胡演奏又增強了獨特色彩,再輔以笛子、串鈴、揚琴等,在慢抒情唱腔中更具欣賞性。
定日「洛諧」唱腔獨特,是慢唱腔。舞蹈動作是熱烈的跑步旋轉、騰躍等技巧。形式完善,動作規範,音節鮮明,自成一體。它不但保留了中起步,四、二節奏變化,而且舞姿更加優美嫻熟,動作更臻豐富完善。主要表現為下身膝蓋到腳掌直向落地,頓地為節,步伐穩紮結實,上身呈九十度彎腰低頭,擺動雙臂,雙手更呈現了藏南叫「洛定日」古老的「諧」舞風韻,這是它有別於「堆諧」、「果諧」等「諧」舞的特點。「洛諧」以「腳靴」見長,男性表演時伊拉琴彈琴邊彈邊舞穿插旋轉動作較多,舞者氣質莊重豪放。女性舞蹈時腳步頓地舞比較平穩,伴着腳下連點步跳踏,上身微微起伏,雙手在胸前左右自如甩動,舞姿顯得典雅輕快。
定日「洛諧」是以歌和扎念琴及三弦琴伴奏為主,扎念琴和三弦琴是形成定日「洛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整個歌舞中它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洛諧」歌舞結合,載歌載舞,表演時男子彈唱扎念琴及三弦琴,女子手拉手連臂踏歌,頓地為節,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伏,不乏相互交叉組合,步伐穩紮結實。
音樂特點
從音樂結構看,定日洛諧約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由散板歌曲加快板歌曲組成;二是由慢板歌曲加快板歌曲組成;三是由快板歌曲獨立成曲。其中,第一種類型的洛諧是定日「洛諧」所獨有的。歌舞音樂中出現大段散板的現象在中國民族音樂中可謂罕見。可能與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牧業的環境、高寒的地勢有關。它的散板歌曲和快板歌曲雖然內在上是連貫的、一氣呵成的,但外在上,旋律、節奏、節拍形式等方面,卻又有鮮明的對比,散板部分富於歌唱性、朗誦性,旋律性不規則,節奏不規整,沒有樂器伴奏,沒有舞蹈相隨;快板部分則富於舞蹈性,節奏規整,旋律感人,載歌載舞,有樂器伴奏,情緒歡快熱烈。
在演唱方法上,定日洛諧的演唱聲音直白,更少裝飾,喉音較重,多以真聲演唱。
在演唱方式上,定日洛諧幾乎全是集體齊唱,即使是適於獨唱的散板歌曲,也是用齊唱來表演的。這一現象說明,定日洛諧注重集體性,而不強調個人的獨特性。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定日洛諧繼承了西藏民間歌舞藝術的形態,又深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形成為鄉土氣息濃厚的民族舞蹈,具有藝術及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定日洛諧這一傳統民間舞蹈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面臨傳承乏人的狀況,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歐珠,男,藏族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定日洛諧,申報地區為西藏自治區定日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定日縣文化和旅遊局獲得「定日洛諧」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8月26日,在西藏日喀則第十六屆珠峰文化旅遊節上表演了定日洛諧舞蹈。
2020年12月19日下午,在盧灣區白玉蘭劇場舉辦「來自珠峰的問候——民族團結、和諧發展」定日·盧灣藏漢文化交流演出。
衍生作品
2016年11月6日,定日洛諧廣播體操進校園,弘揚傳統文化。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