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區
宜州區,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中部偏北,東及東北部與柳城縣、柳江縣、羅城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縣毗鄰,西與金城江區接壤,北與環江縣交界,總面積3896平方千米。
宜州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誕生地,2015年3月,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宜州「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2019年,宜州區下轄9個鎮、7個鄉。2018年,宜州區常住人口58.7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8.667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763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853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5.0499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2.3%、20.8%和46.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667元。
目錄
歷史沿革
秦時(前221—前206年),屬桂林郡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定周縣。
三國時期,屬吳國,置定周縣,後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
西晉,置龍剛縣,隸屬桂林郡。東晉,沿置龍剛縣。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置龍水縣,先後屬粵州、龍水郡、宜州,為州治。天寶年間(742—753年)在今市境內及毗鄰地區先後設置羈縻溫泉州(下轄2縣)、羈縻蕃州(下轄3縣)、羈縻述昆州(下轄5縣)、羈縻琳州(下轄4縣)。光華三年(900年)析縣地置崖山、東璽2縣。
五代十國,龍水縣初屬楚,後屬南漢,隸屬宜州,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龍水縣,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縣來隸龍水縣。宣和元年(1119年),龍水縣更名為宜山縣,先後隸宜州、慶遠府,為州治、府治,並為慶遠軍節度使駐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縣為慶遠軍民安撫司,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慶遠路總管府,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次年屬慶遠府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再年屬慶遠,為府治。洪武至永樂年間(1368—1424年)先後設置大曹、懷遠、德勝、東江4巡檢司及龍門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縣地置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及永順副長官司。
清朝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廢大曹、懷遠、東江3巡檢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縣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鄉2里置理苗分縣。同年將龍門土舍改置龍門巡檢司(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廢置)。道光五年(1825年)廢永定副長官司,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德勝巡檢司,宣統二年(1910年)廢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山縣,置慶遠府,直屬廣西省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慶遠府,改置宜山縣,屬柳江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柳江道,宜山縣直屬廣西省府。民國十九年(1930年),廣西劃為12個民團區,宜山縣屬宜山民團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廣西12個民團區合併為6個民團區,宜山縣屬柳州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廣西8個民團區改為8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柳州監督區,為行政監督區署所在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廣西增設玉林、慶遠兩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慶遠區,為區署所在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廣西各行政監督區改為行政督察區,宜山屬第七區,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廣西行政督察區第四、第七兩區合併為第二區,宜山縣屬第二區(即柳州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西再次劃分為12個專區,宜山縣屬第十專區,為專區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縣人民政府,縣屬慶遠區,為慶遠區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慶遠專員公署更名為宜山專員公署,縣屬宜山專區,為專區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專區併入柳州專區。
1965年7月,成立河池專區,宜山屬河池專區。
1971年,廣西各專區更名為地區,宜山縣屬河池地區。
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將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福龍鄉劃歸宜山縣。
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縣級市),屬河池地區,所轄各鄉鎮不變。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覆原河池地區的宜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由河池市代管。
2016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縣級宜州市,設立河池市宜州區;同意河池市政府駐地遷至宜州區。
2017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4年7月6日,流河鄉更名為劉三姐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調整宜州市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三合鄉,整建制併入劉三姐鄉,劉三姐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拉利鄉,整建制併入北牙瑤族鄉,北牙瑤族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拉浪鄉,整建制併入龍頭鄉,龍頭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太平鄉,原太平鄉太平社區和思欖、山灣、三興、下維、圍村5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原太平鄉拉並村劃歸石別鎮管轄,原太平鄉建安村劃歸北山鎮管轄;撤銷矮山鄉,原矮山鄉矮山社區和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洛岩、嶺坪、城障8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原矮山鄉六橋村劃歸同德鄉管轄;將劉三姐鄉馬安村和懷遠鎮葉茂、龍村2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
2014年5月,宜州區撤銷洛東鄉、劉三姐鄉,設立洛東鎮、劉三姐鎮。
宜州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北,隸屬於河池市。全區現轄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劉三姐鎮、洛東鎮9鎮,祥貝鄉、屏南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同德鄉、安馬鄉、龍頭鄉7鄉(其中2個瑤族鄉);下設180個村民委員會,30社區居委會,2459個自然屯。
慶遠鎮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矮山、太平12個社區;山灣、思欖、圍村、三興、下維、畔塘、城障、洛岩、嶺坪、蘇村、六坡、宜畔、東屏、葉茂、龍村、馬安村16個村。
懷遠鎮轄:懷遠社區;懷遠、愣達、甘村、譚村、李家寨、羅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個村。
德勝鎮轄:德勝社區;欖樹、加隆、立新、地羅、賽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倉、加保、乾合、都圍、弄相、圍道、大邦18個村。
洛西鎮轄:洛西社區;妙調、六寨、楓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個村。
三岔鎮轄:三岔社區;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紅社、良因、古卜8個村。
石別鎮轄:石別社區;板圍、清潭、拉弄、土橋、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並10個村。
北山鎮轄:北山社區;懷道、梅洞、雙塘、波串、板敢、塘利、龍安、建安8個村。
劉三姐鎮轄:流河、三合社區;洛漏、小龍、冬田、龍降、天橋、壩頭、良村、岩田、谷洞、飛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長、龍潭、龍元16個村。
洛東鎮轄:洛東社區;大曹、尋田、王格、坡欖、板樂5個村。
祥貝鄉轄:祥貝社區;古龍、古文、白偉、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長洞、車頭、中朝14個村。
屏南鄉轄:屏南社區;肯山、板納、新興、果立、合寨、北角6個村。
同德鄉轄:同德社區;眾聯、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橋7個村
安馬鄉轄:安馬社區;木寨、白屯、小隘、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壩、拉炭、古直11個村。
龍頭鄉轄:龍頭、拉浪社區;龍德、龍田、龍盤、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壽、加豐、董里、蝦洞12個村。
北牙瑤族鄉轄:北牙、保民社區;空山岩、橋鄧、龍頭、豆竹、二墳、白龍、紅山、沙浪、平里、黃龍、洞口、拿網、保康、保良、保安、保衛、潘洞17個村。
福龍瑤族鄉轄:福龍社區;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鳳朝、高山、龍侯、弄丁、弄桑、龍拱、定滿14個村。
區劃現狀
截至2019年,宜州區下轄9個鎮、7個鄉。宜州區人民政府駐慶遠鎮。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總戶數20.44萬戶,戶籍總人口66.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9萬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4.63萬人,女性人口32.28萬人。年末常住人口58.7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3.08萬人。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9.29%,比上年末提高0.99個百分點。年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21.38%,比上年末提高0.06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4.69‰。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公路管養里程1509.2千米。按技術等級分,等級公路總里程1500.1千米,等外公路9.1千米。在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95.2千米,一級公路51.0千米,二級公路151.4千米,三級公路121.1千米,四級公路1081.5千米。按行政等級分,國道244.6千米,省道156.4千米,縣道300.5千米,鄉道174.7千米,專用道632.9千米。通公路的村180個,其中通四級以上道路的村180個,通水泥(瀝青)路面的村180個。公共交通運營車100輛。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42318萬元,比上年增長4.8%。
宜州區境國道323線、黔桂鐵路貫穿東西部。境內國道、省道、市道、鄉道及專用公路35條,共679.42千米,有火車站11個。
運輸
2018年,宜州區公路水路客貨運周轉量90798萬噸千米,比上年增長9.1%。按行業分類,公路客貨運周轉量90764萬噸千米,增長9.1%;公路客運周轉量36082萬人千米,下降5.3%;貨物周轉量87156萬噸千米,增長9.7%。水路客貨運輸周轉量33萬噸千米,增長5.8%;水路客運周轉量67萬人千米,增長5.8%。年末民用機動車保有量159881輛,其中營運車30812輛,非營運車120833輛。汽車擁有量57377輛,其中營運汽車3889輛,非營運汽車53488輛,個人汽車擁有量55506輛。機動車駕駛員159316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宜州區位於廣西中部偏北,東及東北部與柳城縣、柳江縣、羅城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縣毗鄰,西與金城江區接壤,北與環江縣交界。介於東經108°4′11″—109°2′44″,北緯24°0′10″—245′25″之間,東西寬101.5千米,南北長95.64千米,總面積3896平方千米。區政府駐地沿鐵路南至廣西首府南寧市344千米(公路266千米)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區72千米(公路76千米),東至柳州市89千米(公路125千米)。
地形地貌
宜州區地形特點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東傾斜,屬半山半丘陵地區。中山、低山面積占27.47%,丘陵面積占58.80%,台地面積占3.53%,平原面積占10.20%。總面積占自治區總面積1.63%,占河池市總面積11.7%。
氣候特徵
宜州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時數1696.9小時,年平均氣溫在19.6一20.2℃之間,極端最高溫39.8℃,最低氣溫-2.2℃。
水系水文
宜州區境內大小河溪295條,主要有龍江及其支流臨江河、中洲河、洛壽河、五拱河及習江支流都良河等11條。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宜州區理論蘊藏量28.48萬千瓦,已開發利用9.6萬千瓦,共建成大小水電站80處,其中裝機容量較大的有拉浪電站5.1萬千瓦,洛東電站4.5萬千瓦,葉茂電站3.75萬千瓦。
土地資源=
宜州區土地總面積519.89萬畝,其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萬畝,丘陵305.45萬畝,山地143.13萬畝。土地利用現狀中,耕地面積68.54萬畝,宜糧荒地19萬畝,有林面積124萬畝,宜林荒地66萬畝,應封山育林地15萬畝,草場119萬畝,養魚水面積2.7萬畝。
礦產資源
宜州區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錳、石灰石、褐鐵,汞、磷、硫鐵礦、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層藏量約4678萬噸,錳礦藏量約1640萬噸,品位一般在28—40度之間。石灰石質量上乘。
生物資源
經濟
綜述=
2018年,宜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8.6672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3%(按2015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7638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28.8535億元,增長14.1%,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22.0%;第三產業增加值65.0499億元,增長11.3%。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2.3%、20.8%和46.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5%、33.8%和53.7%,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2、3.1、5.0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667元,增長8.7%。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宜州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2.6%。其中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增長56.8%,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下項目投資下降11.2%,房地產投資下降10.0%。其中工業投資增長32.0%,工業技改投資增長58.8%。分經濟類型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7%,非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
財稅收支
2018年,宜州區財政收入77558萬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3611萬元,增長9.2%。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5.59%,人均財政收入1324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37226萬元,增長8.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8723萬元,下降1.0%;公共安全支出15187萬元,增長8.1%;教育支出70439萬元,增長6.3%;科學技術支出1283萬元,增長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0670萬元,增長96.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55624萬元,增長5.2%;節能環保支出5918萬元,下降54.8%;城鄉社區支出26711萬元,增長27.7%;農林水支出50902萬元,下降2.3%;住房保障支出7972萬元,下降9.6%。
人民生活
2018年,宜州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4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8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23元,增長6.6%。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2602元,比上年增長8.4%;經營淨收入6451元,增長13.8%;財產淨收入500元,增長10.4%;轉移淨收入2255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493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食品煙酒支出3140元,增長6.4%;衣着支出391元,增長13.0%;居住支出2394元,增長8.9%;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523元,增長9.4%;交通通信支出904元,增長10.2%;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149元,增長13.9%;醫療保健支出880元,增長12.5%;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112元,增長10.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15820元,增長5.7%;經營淨收入9273元,增長6.2%;財產淨收入2479元,增長8.1%;轉移淨收入6751元,增長8.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105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食品煙酒支出7010元,增長6.0%;衣着支出993元,增長2.8%;居住支出4752元,增長6.5%;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205元,增長4.7%;交通通信支出2410元,增長6.5%;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476元,增長4.8%;醫療保健支出1863元,增長14.9%;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396元,增長1.5%。
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類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3.2%,比去年下降0.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3.1%,下降0.9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8年,宜州區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788799萬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343171萬元,增長2.7%;林業產值44630萬元,增長9.8%;牧業產值356347萬元,增長3.9%;漁業產值20431萬元,增長5.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4220萬元,增長10.1%。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58789萬元,增長3.7%。其中農業增加值255182萬元,增長2.7%;林業增加值28911萬元,增長9.7%;牧業增加值150343萬元,增長3.8%;漁業增長5.4%,增加值13202萬元,增長5.4%;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1151萬元,增長10.0%。
種植業
2018年,宜州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612公頃,減少611公頃;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275公頃,增加343公頃;甘蔗種植面積21006公頃,增加157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5085公頃,減少71公頃。年末果園面積6560公頃,增加1211公頃;桑園面積24130公頃,增加1016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8.94萬噸,比上年下降1.3%;油料產量2138噸,增長2.9%;甘蔗產量126.26萬噸,增長5.5%;蔬菜產量48.57萬噸,下降0.4%;食用菌產量1.72萬噸,增長1.0%。水果產量8.33萬噸,增長1.5%。
林業
全年造林面積440公頃,其中用材林62公頃,經濟林378公頃。更新造林634公頃。全年木材採伐量42.56萬立方米,松脂產量10827噸。全區森林面積246520公頃,森林覆蓋率63.86%。
畜牧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生豬存欄12.81萬頭,與上年持平;生豬出欄22.83萬頭,增長1.9%。全年畜禽肉類總產量25807噸,增長1.6%,其中豬肉產量17042噸,增長2.2%;牛肉產量2966噸,增長2.4%;羊肉產量622噸,下降4.7%;禽肉產量4708噸,下降0.7%。禽蛋產量951噸,增長2.1%。蠶繭產量6.63萬噸,增長4.3%。
漁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淡水養殖面積1707公頃,比上年增長36.0%;全年水產品產量11149噸,增長5.7%。
生產條件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農業機械總動力49.7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7%;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7.07千公頃,增長0.02%;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5.58萬噸,增長0.6%;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09噸,增長1.6%;農藥使用量777噸,增長2.0%;農用柴油使用量4696噸,增長0.7%;農村用電量7188萬千瓦時,增長2.1%。
工業
2018年,宜州區全部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2.4%,工業增加值增長21.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9.6%,其中輕工業產值增長17.0%;重工業產值增長50.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5.6%。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68.5%;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63.9%;紡織業增加值增長4.2%;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增加值增長5.4%;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增加值增長39.3%;造紙和紙製品業增加值增長11.3%;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加值增長43.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加值增長17.0%;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加值下降1.2%;通用設備製造業增加值下降22.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26.1%;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3.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17.7%,利稅總額增長10.8%,利潤總額下降15.2%。從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看,成品糖14.75萬噸,比上年增長52.8%;發酵酒精(折96度,商品量)1.40萬千升,上年為零;飲料酒2223千升,增長16.6%;蠶絲4710噸,下降1.7%;蠶絲及交織機織物(含蠶絲≥50%)382萬米,增長29.3%;人造板116.33萬立方米,增長49.8%;合成氨(無水氨)4.58萬噸,增長17.9%;農用氮、磷、鉀化學肥料(折純)3.77萬噸,增長17.9%;合成粘合劑(VAE)8.08萬噸,增長5.9%;合成纖維聚合物(PVA)2.41萬噸;57.4%;松香9145噸,增長27.0%;松節油1192噸,增長38.1%;水泥64.44萬噸,下降0.6%;商品混凝土36.76萬立方米,增長41.7%;鐵合金3.64萬噸,下降0.4%;電解錳2042噸,下降4.9%;發動機16.62萬千瓦,下降25.7%;自來水生產量1726萬立方米,增長2.0%。
建築業
2018年,宜州區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11105萬元,比上年增長0.5%。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75417萬元,增長5.7%。
國內貿易
2018年,宜州區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0448萬元,比上年增長9.5%。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86175萬元,增長9.3%,其中城區消費品零售額387037萬元,增長4.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4273萬元,增長10.4%。
對外經濟
2018年,宜州區按人民幣計算,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4663萬元,比上年增長467.5%。其中,貨物出口24612萬元,增長466.3%;進口51萬元,淨增51萬元。按美元計算,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76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80.6%。其中,貨物出口3760萬美元,增長479.4%;進口8萬美元,淨增8萬美元。
招商引資
2018年,宜州區內資到位資金30.86億元,外資到位資金3065萬美元。
房地產業
2018年,宜州區商品房銷售面積408656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1.4%。商品房平均售價每平方米5300元,增長41.9%。房地產銷售額216572萬元,增長72.2%。
郵電通信
2018年,宜州區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0210萬元,比上年增長199.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6689萬元,增長25.3%;電信業務總量193521萬元,增長214.6%。年末固定電話(含公用電話)用戶1.5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8.06萬戶,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59.55萬戶。電話普及率101.6部/百人。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4.38萬戶。
旅遊業
2018年,宜州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39.7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9.6%,其中接待海外遊客1.4萬人次,增長7.7%;實現旅遊消費80.77億元,增長30.3%。
金融業
2018年,宜州區金融業增加值61166萬元,比上年增長7.7%。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78.7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9%,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41.69億元,增長13.0%。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15.15億元,增長16.3%。
保險業
2018年,宜州區保險業累計實現保費收入31048萬元,其中人身保險保費收入19302萬元,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1745萬元。支付各類賠款7696萬元,其中人身保險賠款3078萬元,財產保險賠款4618萬元。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541人,其中國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6198人。年末有縣級科研所2個,在崗職工7人。全年完成發明專利申請量37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57件;獲專利授權13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6件。擁有發明專利42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教職員工743人,專任教師589人,當年招生4431人,在校學生13568人,當年畢業2936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教職員工111人,專任教師93人,當年招生1743人,在校學生4076人,當年畢業950人。普通中學(含初、高中)29所,教職員工2224人,其中專任教師2008人,當年招生12263人,在校生33981人,當年畢業9700人。普通小學141所,教職員工2491人,其中專任教師2463人,當年招生8240人,在校生50603人,當年畢業7575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職員工19人,其中專任教師18人,當年招生13人,在校生73人,當年畢業8人。幼兒園122所,教職員工1384人,其中專任教師791人,當年入園幼兒8184人,在園幼兒19260人,當年畢業6060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共有影劇院2個,體育場館2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群眾文化館1個,基層文化站16個。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7.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7.6%。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共有衛生機構337個,其中:醫院6個,鄉鎮衛生院2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個,診所(衛生室、醫務室)95個,村衛生室21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檢查機構1個,婦幼保健院1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455床,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673人,其中醫師、助理醫師1479人,註冊護士2142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勞動就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城鎮登記失業率1.76%,比上年降低0.78個百分點。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292人,減少137人。年末非私人城鎮單位從業人員28005人,增長5.9%。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27581人,增長5.4%,其中在崗職工年平均人數26990人,增長5.2%。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7806元,比上年增加866元,增長1.3%。其中:企業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5142元,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80427元,機關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83651元,民間非盈利組織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9271元。
社會保障
2018年,宜州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3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4.4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3.8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7.2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2.2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2.19萬人,參加生育保險2.14萬人。
社會福利
2018年,宜州區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57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145人。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83個,其中養老服務機構82個;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床位1096張,其中養老服務機構床位1096張。不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120個,其中社區服務機構118個。
環境保護
2018年,宜州區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69.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9%。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0.5223噸標準煤,下降6.7%。全社會用電量79319萬千瓦時,增長0.1%;萬元地區生產總值電耗595.98千瓦時,下降8.4%。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當量值)26.27萬噸標準煤,增長16.9%;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1.7622噸標準煤,下降6.9%。
安全生產
2018年,宜州區安全生產事故32起,死亡33人。其中:工礦安全生產事故1起,死亡3人;道路交通安全生產事故29起,死亡30人;鐵路安全生產事故2起。道路交通事故77起,死亡55人,受傷87人,直接財產損失14.97萬元。道路交通每萬車死亡人數3.44人,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0.24人。
歷史文化
彩調劇
宜州區是彩調之鄉,20世紀50年代宜州的彩調《劉三姐》和《龍女與漢鵬》曾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得到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的讚揚。1999年廣西首屆彩調藝術節、2003年廣西彩調藝術大賽均在宜州舉辦。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山歌唱到:「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
宜州漁鼓
宜州漁鼓在宜州民間普遍流傳,傳統唱腔輕快活躍。演唱者左手抱漁鼓,並持簡板按節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過門旋律拍擊鼓面。傳統唱腔是單一樂段,反覆演唱。解放後,文藝團體利用傳統唱腔,配上新內容演唱。解放前漁鼓由民間藝人沿街賣唱。1992宜山個體勞動者協會以宜州漁鼓《李貴涼粉》(韋善光作詞,廖壽德音樂設計,胡雪琴導演,劉煥姣等演唱)參加中國個體文藝會演獲三等獎。
著名人物
劉三姐,又稱「劉三妹」,為中國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關於其身世,不同地區流傳着不同版本,而最廣泛流傳的當屬流傳在廣西宜州一帶的傳說。
馮京,宜州城西龍江北岸的馮村,生於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參加州試,中解元,次年,馮京參加會試,中會元,接着,他參加殿試,中狀元,連中三元,人們稱他為馮三元。中國歷史上能連中三元的只有13名,馮京是其中之一。
黃鶯,原名黃廓,生於1912年,宜州區龍頭鄉九磨村人。1988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黃鶯為抗日烈士。
謝騤,原名謝家騤,宜山縣(今宜州區)慶遠鎮管家巷人,1939年11月,謝騤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在率部與日軍的激戰中殉國。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生於1045年6月12日。
地方特產
宜州土特產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蠶繭、紅蘭酒、檳榔芋、紅瓜子、扁柑、甜楊桃、黑豆、黃豆、乳鴿、油魚、船丁魚、龍江芝麻劍魚、黃蜂魚、明燈寨煙葉、魏村馬蹄,蘇村蓮藕、古龍梨、文昌碎鹹菜等。
宜州特色小吃:宜州牛肉條、三姐香粽、宜州紅蘭酒、豆腐瑤、瑤寨五香熏魚、桑杆榆黃蘑等。
風景名勝
綜述
宜州區有4A景區3家,3A級景區5家,4星級飯店1家,3星級飯店4家;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1家,廣西四星級鄉村旅遊區4家,廣西生態旅遊示範區1家,廣西特色旅遊名村1家,廣西特色文化名村1家,農家樂30多家。旅行社8家,旅遊車船企業3家。新增旅遊集散中心1個,遊客諮詢服務中心5個,新增停車場3個,新增星級汽車營地1個,A級標準建設旅遊廁所7座。 主要風景名勝有下梘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含古龍漂、珍珠洞、民族村、劉三姐書院等),有白龍洞遊覽區、宋代鐵城、宋黃庭堅逝世處遺蹟、宋楊文廣戰事遺壘、明千戶所古城、明惠帝雲遊宜山遺蹟、太平天國王府故址、仙女岩、九龍巖、三門岩、多靈山、鎮遠峰等。
流河寨景區
流河寨―壯族歌仙劉三姐故居,為廣西風景名勝區下梘河東岸,位於市城東北郊8千米處的劉三姐鎮馬安村,占地十餘畝。寨中保留有劉三姐、阿牛哥、錦妹當年居住過的房屋,有壯寨門、壯族圖騰、農家勞作工具和茶樓等仿古建築。[1]
四牌樓
四牌樓,位於宜州區一中東側,建於乾隆二十五年,時稱「會魁樓」,又稱「四牌樓」。此樓位於十字路口,形成東西南北四個門洞,內外相通。四牌樓樓高三層,一樓全用大型細鑿條石砌成,呈四方形,工藝精巧。邊長11.5米,四面拱門各高3.9米,寬3.5米。二三樓為木質結構的重檐樓閣,紅漆圓柱,飛彩流丹,古樸莊重。「文革」中二三樓被拆毀,只存有一樓拱洞石門,樓上建築及額匾碑刻已不復存在。
會仙山景區
會仙山亦稱北山,位於宜州區城北1千米的白龍公園內,為宜州八景之首,稱「會仙遠眺」。山頂有鳥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狀,明刻「騎雲」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齊雲閣」,峭壁上刻有「極高明」三大字,為郡人明代參將李霽所題。有清雍正年間慶遠知府徐嘉賓的述職碑。山頂建有電視差轉台。還有天池、甘泉等。景區內有白龍洞、百子岩、雪花洞、百丈深井岩、煉丹岩、白雲庵、翼王點將台、翼王點將台、山谷祠等景點。 [2]
臨江河
臨江河風景區北起樣貝鄉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與龍江河交匯,河道全長37千米,含下梘、古龍、祥貝三個河段。沿河群山疊翠,古洞羅列。該景區於1988年10月與白龍洞同時列為廣西風景名勝旅遊區。
九龍山
九龍山,位於宜州城區南3千米,因有九峰相連蜿蜒若龍,而得名。在九龍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岩,岩口高20米,寬6米,有後洞和頂洞可出,明代慶遠知府岳和聲題刻「丹霞遺蛻」四字於岩側壁間,舊稱「丹霞夕照」。
古城峒
古城峒位於宜州市城北郊3千米的木棉村後,1255年建造,號「鐵城」,後稱古城峒。古城峒分內城和外城,內城牆東西兩端對峙的兩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
古龍河景區
古龍河景區位於江河中段,北起祥貝鄉古龍圩,南至下梘龍洲島,古稱思吾溪,全程10千米。
壯古佬壯古佬風景區位於宜州市北部劉三姐鄉的馬山塘屯,至市區水陸距離12千米,陸路5千米,景區占地16公頃,原生態環境保護良好,自然古樸。壯古佬景區現已建有景區碼頭,對歌台、壯古佬寨門、厚蘭橋、會景亭、表演場、觀景長廊、歌王樓等別具風格的民族傳統建築。黃聖依與蘇有朋主演的電影《尋找劉三姐》在此取景拍攝。
水上石林
水上石林地質公園位於宜州龍江及其支流的臨江流域,占地面積約114.7平方千米,海拔160米左右,屬大型規模地質公園,由祥貝園區、下梘河園區、龍江園區、石別園區組成,約有60處地質遺蹟點。
德勝風景區
德勝風景區位於城區47千米的德勝鎮境內,景稱「玉笏鳴琴」,又名白雲山,明代刻有「獨尊峰」三字,主要景點有鳴琴山、大風光山、德勝古城等。
城市榮譽
宜州市先後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名城、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明星城市和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稱號。
2009年,宜州區被評為「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稱號。
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2013年,宜州區獲「廣西園林城市」、「廣西優秀旅遊城市」「、廣西文明城市」、「廣西衛生城市」、「廣西南珠杯優秀城市」等稱號。
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友好城市
2002年宜州成為東莞市石龍鎮友好城市。
2005年宜州與江西修水縣締結為友好城市。
2007年宜州與江蘇海安縣締結為友好城市。
視頻
廣西河池宜州市宣傳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