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環江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壯文:Vanzgyangh[1])隸屬於廣西;河池市,地處廣西西北部。環江縣地處桂西北雲貴高原東南麓,東鄰融水、羅城縣,南接河池市宜州區,西隔與南丹縣相望,北與貴州荔波、從江兩縣毗連。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距河池市金城江區18公里,距劉三姐故鄉宜州區67公里,距南寧市281公里,距桂林市311公里,在建的貴南高鐵開通後環江至南寧市僅1小時左右路程,河融高速開通後,環江至桂林市的距離也將大為縮短,交通方便。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成立於1987年,全縣總面積為4572平方公里,轄6鎮6鄉,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毛南族人口為5.9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4.38%,縣內居住着漢、毛南、壯、苗、瑤、仫佬、水、侗等13個民族。擁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江木論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九萬山自然保護區與文雅天坑群。

環江的「下南菜牛」和「五香」(香豬、香牛、香米、香鴨、香菇)等特產名揚區內外,環江是全國菜牛之鄉,同時境內有豐富的煤、鉛鋅等礦產資源。環江是廣西第三林業大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全國綠化模範縣,境內有九萬山久仁和木論喀斯特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廣西第二大的文雅天坑群,是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環江還是「全國蘭花之鄉」。[1]

2020年5月9日,獲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環江大部分地屬桂林郡,西北少部分地屬象郡。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擊並桂林郡和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今環江縣地屬南越國。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在其地設置鬱林、蒼梧、合浦、南海、珠崖、儋耳、交趾、日南、九真等9郡,今環江縣地屬鬱林郡定周縣(今宜山縣)。

三國(220~280年)今環江縣地屬三國吳鬱林郡。西晉(281~316年)今環江縣地屬桂林郡龍剛縣(今宜山縣);東晉(317~420年)屬桂林郡潭中縣(今柳州市)。

南北朝(420~589年)之南朝宋、齊,今環江縣地屬桂林郡龍定縣(今宜山縣)。南朝梁、陳屬龍州(今柳城縣)。

隋朝(589~618年)今環江縣地屬始安郡。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今環江縣地置環州,是今環江縣境內行政區域建置之始。環州治正平縣環洛峒,即今環江渡口西之地廬屯(劉家屯)附近一帶。環州下轄正平、福零、龍源、饒勉、思恩、武石、歌良、蒙都8縣,除歌良在今宜山縣及河池市境外,其餘7縣均在今環江縣境內。即正平縣在今大環江下游以西地區的西南、福龍一帶;福零縣在今水源鄉西南部;龍源縣在今水源鄉中部、西部、北部地域;饒勉縣在今縣西部地區;思恩縣在今大環江中下游及以西地區;武石縣在今縣西部地區;蒙都縣在今大安、長美、大才全境及思恩鎮之人和、清潭、文化一帶。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環州為正平郡(也作整平郡),屬嶺南道邕州都督府,統正平等縣,治所在大環江以西正平縣環洛峒。後析原環州東北部置羈縻撫水州。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環州,仍轄正平等8縣,州治所移至環江洲。

五代十國(907~960年)環州轄思恩、蒙都兩縣(餘6縣俱廢分別人隸)。先屬楚,後屬南漢。

宋代(960~1279年)環州為羈縻州,宋始屬宜州,咸淳元年(1265年)屬慶遠府。宋初分環州西部設鎮寧州。

宋熙寧八年(1075年)廢環州和鎮寧州,環州、鎮寧州及所屬轄縣並人環州原屬縣的思恩縣,治所移至帶溪(今洛陽鎮合作八圩),管轄帶溪、普義、鎮寧三寨。宋元豐六年(1083年)復治環江洲。

宋大觀元年(1107年),將思恩縣帶溪寨升為溪州,治帶溪寨,大觀四年(1110年)廢溪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思恩縣屬慶遠路。元初廢宋羈縻安化州(即唐之撫水州)將所轄區隸屬思恩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今環江縣境設置茆難團長官司、安化長官司,後廢,歸屬思恩縣。

大德元年(1297年)思恩縣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思恩縣屬慶遠府,二年改屬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三年復屬慶遠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析思恩縣西北部地建置荔波縣,隸屬慶遠府,正統十二年(1447年)改屬南丹州,咸化十一年(1475年)復屬慶遠府。正德元年(1506年)思恩縣、荔波縣改屬慶遠府河池州。

清初思恩縣、荔波縣隸屬慶遠府。雍正十年(1732,年)荔波縣改屬貴州行省都勻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析思恩縣北部五十二峒、中州、三里等地另置安化廳,治今環江縣明倫,隸屬慶遠府。中華民國時期,今縣境設置思恩縣和宜北縣。民國元年(1912年)安化廳易為安化縣。思恩、安化兩縣隸屬柳江道。民國2年(1913年)安化縣改名宜北縣。16年思恩縣、宜北縣直隸廣西省政府。19年屬宜山民團區。21年4月兩縣改屬柳州民團區。23年3月兩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25年11月兩縣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29年4月兩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原慶遠行政監督區)。31年3月兩縣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柳江縣)。37年10月兩縣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治宜山縣。

1949年11月20日,宜北縣解放,同月24日,思恩縣解放。兩縣均屬慶遠專區。1951年5月至8月,廣西省政府報請政務院,並經政務院批覆同意思恩、宜北兩縣合併置環江縣,隸屬宜山專區。8月11日,思恩、宜北兩縣合併為環江縣,中共環江縣委員會、環江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治思恩鎮。同年12月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區宜山專區。1956年3月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州宜山地區。同年7月改屬柳州專區。1958年1月25日改屬宜山專區。同年7月改屬柳州專區。1965年5月18日改屬河池專區。1971年改屬河池地區。

1986年6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毛難族"改名為「毛南族」。

1986年11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環江縣,設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以原環江縣的行政區域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1987年11月24日,值環江解放38周年紀念日,成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隸屬河池地區。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52號)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河池地區和縣級河池市,設立地級河池市。隸屬河池市。

1996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面積4572平方千米,人口約32.6萬人。轄6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思恩鎮、水源鎮、洛陽鎮、川山鎮、明倫鎮、上朝鎮、大才鄉、上南鄉、下南鄉、木論鄉、大安鄉、長美鄉、東興鄉、龍巖鄉、馴樂苗族鄉。縣政府駐思恩鎮。

1999年12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東興鄉改為鎮建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桂政函[1999]220號)。調整後,全縣轄7個鎮、8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思恩鎮、水源鎮、洛陽鎮、川山鎮、明倫鎮、東興鎮、上朝鎮、大才鄉、上南鄉、下南鄉、木論鄉、大安鄉、長美鄉、龍巖鄉、馴樂苗族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總人口332067人。其中:思恩鎮42736人,水源鎮32169人,洛陽鎮37857人,川山鎮31770人,明倫鎮31496人,東興鎮19383人,上朝鎮11877人,大才鄉10960人,上南鄉4266人,下南鄉17492人,木論鄉5331人,大安鄉20667人,長美鄉24981人,龍巖鄉19729人,馴樂苗族鄉21353人。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9號)同意調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撤銷上朝鎮,整建制併入馴樂苗族鄉,馴樂苗族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上南鄉,整建制併入水源鎮,水源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木論鄉,整建制併入川山鎮,川山鎮政府駐地不變。

全縣現轄6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思恩鎮水源鎮洛陽鎮川山鎮明倫鎮東興鎮、大才鄉、下南鄉、大安鄉、長美鄉、龍巖鄉、馴樂苗族鄉。縣政府駐思恩鎮。

2000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轄7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

2005年,上朝鎮併入馴樂苗族鄉;上南鄉併入水源鎮;木論鄉併入川山鎮。

2014年,廣西環江喀斯特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2]

行政區劃和交通

行政區劃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轄6個鎮:思恩鎮 水源鎮 洛陽鎮 川山鎮 明倫鎮 東興鎮; 5個鄉:大才鄉 下南鄉 大安鄉 長美鄉 龍巖鄉; 1個民族鄉:馴樂苗族鄉。

2018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轄12個鄉鎮148個村(社區)3083個村民小組。其中,思恩鎮轄14個村(社區)388個村民小組;水源鎮轄13個村(社區)315個村民小組;洛陽鎮轄15個村(社區)286個村民小組;川山鎮轄20個村(社區)408個村民小組;明倫鎮轄16個村(社區)345個村民小組;東興鎮轄11個村(社區)206個村民小組;大才鄉轄7個村(社區)128個村民小組;下南鄉轄11個村(社區)248個村民小組;大安鄉轄7個村(社區)196個村民小組;長美鄉轄6個村(社區)119個村民小組;龍巖鄉轄13個村(社區)215個村民小組;馴樂苗族鄉轄15個村(社區)229個村民小組。全縣共有21個社區、125個建制村,2245個自然屯(居民小區),3083個村民小組。

交通運輸

貴南高鐵貫穿全境。在水源鎮西南村設有站點縣治在縣境南部思恩鎮,離地區行署所在地金城江鎮48公里(公路里程),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34公里(公路里程),經黔桂、湘桂鐵路轉京廣鐵路,距首都北京2497公里。環江縣城與鄰縣縣城公路交通距離:融水縣城187公里、羅城縣城116公里、宜山縣城67公里、河池市48公里、南丹縣城132公里;貴州省荔波縣城122公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交通方便,金紅鐵路接黔桂線由金城江經洛陽鎮至上朝鎮;洛茂鐵路由洛陽鎮接金紅線至貴州省荔波縣茂蘭區境內的紅茂礦務局更班礦。兩條鐵路線貫通縣境南北。縣內各鄉鎮均通達班車。國防公路由河池市經縣內的水源鄉、洛陽鎮,至華山林場東折東興鄉,過融水縣直達桂林。境內腹地洛陽鎮成為全縣交通樞紐。縣城西郊2公里處,有一小型飛機場,用于飛機播種造林,未通航班。

2011投資1014萬元續建完工大安至英豪油路改建工程、馴樂中橋水毀重建項目、那勒中橋危橋加固項目;投資1516萬元開工建設並完工5條37.9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

人口民族

2016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戶籍總戶數11.78萬戶,總人口37.72萬人,其中男性19.99萬人,女性17.73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12.7(女性=100)。常住人口28.0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38萬人,城鎮化率29.86%。全年人口出生率12.70‰,死亡率5.30‰,人口自然增長率7.39‰。1982年與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全縣增加125008人,平均每年增加6944人,增長81.09%,平均每年遞增3.35%,增長速度快於全自治區和全國。1990年與1982年人口普查相比,8年間全縣增加46754人,增長16.74%,平均每年增加5844人,年平均增長1.95%,發展速度仍快於全國和全自治區(全國增長10.80%、年均遞增1.29%;廣西增長15.99%,年均遞增1.87%)。

縣境內聚居有毛南、壯、漢、苗、瑤、水、仫佬族、侗、布依等14個民族,2007年末總人口37.11萬,其中農業人口31.66萬,占全縣總人口的85.31%,少數民族人口34.42萬,占全縣總人口的92.75%。在14個少數民族中,毛南族人口6.0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6.19%。

地理環境

環江東西最大橫距8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0公里。全縣面積4572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1.93%,為廣西第五大縣,森林覆蓋率59.2%,耕地面積24.7千公頃,是廣西農林礦業重點縣之一。

環江位於廣西西北部,雲貴高原東南麓,九萬大山山麓,東經107°51′-108°43′,北緯24°44′-25°33′之間,隸屬河池市。環江東鄰柳州市融水縣、本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南接本市金城江區、宜州區,[4]西隔打狗河與本市南丹縣相望,北與貴州省荔波、從江兩縣毗連,距廣西首府南寧市約331公里,距桂林約340公里,距金城江區約48公里,距宜州區約67公里。

全縣土地面積4552.7km,截止2016年末,全縣耕地面積604.09km,占土地總面積13.27%;園地面積22.24km,占土地總面積0.49%;林地面積2948.62km,占土地總面積64.77%;草地面積682.22km,占土地總面積14.98%;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60.01km,占土地總面積1.32%;交通運輸用地面積41.38km,占土地總面積0.91%;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69.86km,占土地總面積1.53%;其他未利用地面積124.30km,占土地總面積2.73%。

地形地貌

環江縣位於黔中高原南部邊緣的斜坡地帶,總地勢為北高南低,四周山嶺綿延,中部偏南為丘陵,環江縣東興鄉老高山海拔1693米,為河池最高山。縣最低海拔為149米。環江地處桂西北雲貴高原與桂中岩溶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屬高丘石山地區,總的地勢北高南低,四周山嶺綿延,中部偏南為丘陵,略呈盆地;西與西北多為石山;東北多為土山。北與東北部屬侵蝕的中低山地貌,是苗嶺山脈九萬大山的一部分,山體龐大,溝谷縱橫,全縣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此區域;中北部為低山峰叢地貌;中南部為中高丘侵蝕地貌區;西南部為喀斯特地貌區。

氣候

環江處於北回歸線北沿,雲貴高原東南麓,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其中南部邊緣地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中、南部及大、小環江河谷地帶屬中亞熱帶谷地氣候。全縣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冬暖夏涼、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均氣溫南部丘陵一帶19.9℃,北部山區15.7℃。全縣一月平均氣溫10.1℃,七月平均氣溫28℃;歷年最低氣溫-5.2℃,無霜期290天。全年可照時數4422小時,全年太陽輻射量98.8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降雨多集中於4至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歷年最小降雨量922.8毫米,蒸發量1571.1毫米,空氣平均相對濕度79%。[5]

水文

境內主要有大環江、小環江、中洲河和打狗河四條河,均發源於貴州省,從北向南貫穿縣境,匯入龍江。縣境內集雨面積大於10km的河流有130條,其中集雨面積大於40km的有26條,最大的河流有大環江、小環江,兩江在境內長度共241.3km,集雨面積共計3749.5km,枯水基本量 6.67m/秒。

土壤

環江境內自然土壤有紅壤、黃紅壤、黃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五個土壤亞類。成土母岩以砂頁岩、石灰岩為主,砂岩、頁岩次之。其中,黃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黃紅壤分布在海拔500-800米低山;紅壤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或低山中下部;石灰土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區。

礦產資源

環江縣地處南嶺多金屬成礦帶西端,具有比較有利的成礦地質條件,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鉛、鋅、煤等礦產是廣西主產地之一,有優質的鉛鋅礦和無煙煤。截止2015年底,環江縣境內已發現礦種25種,主要有煤、鐵、鉛、鋅、釩、銅、鎳、錫、鎘、鍺、鉈、黃鐵礦、滑石、重晶石、方解石、石灰岩、白雲岩、石英岩、陶土等。現已開發利用煤、鐵、鉛、鋅、黃鐵礦、滑石、重晶石、方解石、石灰岩、白雲岩、石英岩、頁岩、沸石、輝綠岩等14種礦種。

土地資源

民國時期,環江境內思恩、宜北兩縣分治,民國32年(1943年)統計,思恩、宜北兩縣合計耕地面積281147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8月思恩、宜北兩縣合併為環江縣。據1990年詳查統計,全縣國土總面積4572.31平方公里。全縣耕地面積為43379.34公頃,占總面積9.51%;園地面積為644.9公頃,占總面積0.14%;林地面積為224232.68公頃,占總面積49.14%;牧草地面積為93134.82公頃,占總面積20.43%;城鄉工礦用地面積3381.61公頃,占總面積0.74%;水域面積為6406.77公頃,占總面積1.4%;交通用地面積為1343.45公頃,占總面積0.29%;未利用土地為83252.22公頃,占總面積18.26%。1967~1987年統計,21年中造田、造地累計1654.6公頃。

水資源

縣境內水資源擁有量35.96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3.363億立方米,地下水2.603億立方米。根據近期人民生活、工業、農業需用,其需水量為2.359億立方米,其中農業需用水量2.286億立方米,工業及生活用水量共為0.073億立方米,水資源主要來源自環江、中洲河(又名小環江)、打狗河等三河及平安、三才、大才、溫平四溪。已開發利用有引水灌溉、山塘水庫蓄水灌溉、電灌、水輪泵灌溉等,農田用水為2.286億立方米,工業及生活用水為0.013億立方米。全縣總面積4572.31平方公里,而環江及中洲河兩河縣境內流域面積總和為3644.26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80%。

大環江:全長147.2公里,縣境內136.5公里,流域面積285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3020秒立方米(1970年),最小流量3.1秒立方米(1963年),年平均流量為62.43秒立方米。

小環江:全長136.5公里,縣境內長94.1公里,流域面積2328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9.25秒立方米。

中洲河:全長136.5公里,縣境內17.1公里,年平均流時39.45秒立方米。

打狗河:打狗河位於縣境內的西部,並以此與南丹縣分界,長26公里。

動物資源

全縣自然條件較好,野生動物種類亦較多。但由於放火燒山、毀林,破壞了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加上濫捕濫獵,野生動物比以前大大減少。如屬一、二類保護動物的華南虎、熊類,三類保護動物的雲豹,原來在全縣都有分布,自70年代後已經絕跡。據環江縣農業區劃資源調查,1982年3月整理的野生珍貴動物資源調查結果記載和後來的調查發現,被獵獲,看到或調查搜集到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的不完全統計,野生動物有107種,分屬於19個目,45科。其中哺乳綱有6個目,16科,41種;鳥綱有11個目,25個科,59種;爬行綱1個目,3科,6種;兩棲綱1目,1科,2種。這些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保護珍貴動物26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3種,二類保護動物23種。

植物資源

環江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樹區,森林植被豐富,物種繁多,全縣林區有維管束植物915種,喬木樹種有536種。常見喬木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椎木、樟木、香椿、菜豆樹、荷木、水青崗、青崗櫟、栲樹、大葉櫟、楠木、楓香、槭樹。灌木及草本植被常見的有桃金娘、黃荊條、白背桐、鹽扶木、崗松、野茅草、纖毛鴨嘴草、蕨類等。

森林資源

環江縣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森林群落主要以常綠闊葉為主的針、闊葉混交天然次生林最多,其次是部分落葉闊葉與常綠針、闊葉混交天然次生林和石山灌木林。《柳州專區森工企業歷年統計資料匯集》(1963年版)記載,環江縣解放前原有森林面積57.16萬畝,其中天然林51.0萬畝,人工林6.16萬畝,森林覆蓋率8.37%,活立木蓄積量240.62萬立方米,可利用蓄積量36.60萬立方米。1960年第一次林業普查,全縣有林面積171.07萬畝,其中天然林153.85萬畝,人工林17.22萬畝,森林覆蓋率25.05%,活立木蓄積量201.50萬立方米。1973年第二次林業普查,全縣有林面積190.56萬畝,其中天然林143.02萬畝,人工林47.54萬畝,森林覆蓋率27.90%,活立木蓄積量391.41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量369.58萬立方米)。全縣尚有宜林荒山荒地261.17萬畝。

經濟和科教文衛事業

2018年,面對異常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全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自治區「兩個建成」目標、河池市「1234」總體工思路以及本縣「54321」長遠發展思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全年全縣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

'綜合

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37.95萬人,常住人口28.3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92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31.46%。全年人口出生率11.97‰,死亡率5.59‰,人口自然增長率6.38‰。

初步核算,201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5696萬元,(按2015年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2%,比上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0362萬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23911萬元,增長12.6%,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15.4%;第三產業增加值251423萬元,增長8.7%,三次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33.7%、21.9 %、44.4%。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7、2.6、3.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20.7%、32.2%、47.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GDP為20003元,比上年增長7.6%。

全年完成財政收入45116萬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924萬元,比上年增長13.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00019萬元,增長5.6%,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40.8%;公共安全支出增長8.4%;教育支出下降4.0%;科學技術支出下降1.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下降3.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下降1.6%;節能環保支出下降22.7%;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95.6%。人均財政收入1595元,增長11.9%。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8.0%。

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5630萬元,同比增長5.1%。其中,農業產值117044萬元,增長0.9%;林業產值36197萬元,增長15.5%;牧業產值144102萬元,增長6.4%;漁業產值3406萬元,增長0.9%;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4880萬元,增長7.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1745萬元,增長5.1%。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0839公頃,比上年減少182公頃,同比下降0.4%,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1682公頃,減少192公頃,下降0.9%;經濟作物播種面積8061公頃,減少83公頃,下降1.0%;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11096公頃,增加93公頃,增長0.9%。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640公頃,減少19公頃;甘蔗5656公頃,減少75公頃,其中糖蔗5652公頃,減少74公頃;木薯1765公頃,增加11公頃。其他農作物中:蔬菜9089公頃,增加94公頃;食用菌411公頃,減少5公頃;果用瓜35公頃,減少19公頃;飼草648公頃,增加5公頃。全縣年末實有果園面積9130公頃,增加1436公頃;桑園面積12510公頃,增加147公頃。

全年糧食總產量11.9萬噸,下降1.2%;油料產量0.05萬噸,與上年持平;甘蔗產量31.62萬噸,下降4.1%,其中糖蔗31.60萬噸。蔬菜產量14.58萬噸,增長0.6%。水果產量2.68萬噸,增長13.6%。 全年肉類總產量20562噸,比上年增長1.7%,其中豬肉產量13734噸,增長1.9%;牛肉產量1429噸,下降0.6%;羊肉產量340噸,增長1.8%;禽肉產量2585噸,下降0.1%;禽蛋產量524噸,增長1.3%。全年生豬出欄18.46萬頭,增長1.8%;牛出欄1.49萬頭, 增長0.9%;羊出欄2.2萬隻,增長1.8%;年末生豬存欄10.6萬頭,增長1.8%;牛存欄3.2萬頭,下降0.3%;羊存欄2.78萬隻,下降5.7%;;全年蠶繭產量2.58萬噸,增長8.3%。

年末全縣淡水養殖面積638公頃,與上年末持平;全年水產品產量3172噸,增長0.8%(註:以上農業數據為三農普銜接數據)。

全年木材採伐量62.5萬立方米,增長18.0%。油茶籽產量1462噸,下降1.2%;油桐籽產量547噸,下降5%;板栗860噸,下降3.7%;松脂產量420噸,下降3.5%;林地面積298452公頃。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4.0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1%,機耕地面積25398公頃,增長2.2%;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894公頃,下降1.4%;農村用電量7436萬千瓦時,增長1.0%。

工業和建築業

2018全年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226252萬元,同比增長13.3%;實現增加值76735萬元,增長15.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93438萬元,增長14.3%,其中,輕工業產值88287萬元,增長3.1%;重工業產值105150萬元,同比增長2.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個數14個,虧損總額11191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9%。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鉛金屬含量4624噸,同比增長188.6%;鋅金屬含量18723噸,增長23.1%;硫鐵礦石97542噸,同比增長18.6%;原煤159506噸,下降5%;成品糖19066噸,下降38%;人造板100371立方米,增長1.0%;蠶絲1567噸,增長12.8%。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7175萬元,比上年增長14.0%。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64626萬元,增長34.9%;利潤總額1632萬元,增長68.7%;上繳營業稅6125萬元,增長35.7%;上繳增值稅2016萬元,增長22.8%。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6.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60.4%,其中工業投資增長60.4%;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3%。分投資主體看,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增長84.1%;民間投資增長1.4%。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9080萬元,比上年下降13.5%。其中,商品住宅投資4127萬元,下降17.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4403萬元,增長9.7%。 五、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6310萬元,同比增長9.1%,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總額15975萬元,增長3.7%。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148246萬元,增長8.8%;鄉村實現108064.4萬元,增長9.5%。按行業分,批發業商品銷售額55412萬元,增長7.4%;零售業商品銷售額229065萬元,增長6.5%;住宿業營業額2374萬元,下降21.8%;餐飲業營業額26968萬元,增長5.0%。

交通、郵電和旅遊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0201萬元,比上年增長 5.6%.

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187公里(不含屯級公路)。其中國道60公里,省道301公里,縣道143公里,鄉道211公里,村道470公里。按技術等級分,等級公路總里程1098公里,等級外公路89公里。在等級公路中,二級公路102公里,三級公路204公里,四級公路792公里。

年末全縣民用車輛擁有量67622輛,比上年末增加5252輛。其中民用汽車擁有量25884輛,增加3197輛,民用摩托車擁有量40021輛,增加1954輛,拖拉機擁有量1694輛,比上年末增加90輛,掛車擁有量23輛,比上年末增加11輛。在民用汽車保有量中,營運車5609輛,非營運車60319輛。機動車駕駛員83329人。

全年公路客貨運周轉量62178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8.93%。按行業分類,客貨運量494萬噸,增長9.91%,貨運周轉量59598萬噸公里,增長9.64%,客運量273.8萬人,下降4.93%,客運周轉量25805萬人公里,下降5.22%。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99839萬元,增長219.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853萬元,增長22.0%;電信業務總量96987萬元,增長235.8%。

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649戶;移動電話用戶274819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66645戶。

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51.6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7%,其中接待海外遊客0.39萬人次,增長6.66%;實現旅遊消費16.37億元,增長38.73%。

金融、保險業

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23億元,比上年下降0.9%。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99.43億元,比上年末下降3.86%,其中人民幣存款餘額99.43億元,下降3.86%。本外幣住戶存款餘額65.92億元,同比增長11.72%,其中人民幣存款餘額65.92元,同比增長11.72%。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52.7億元,增長13.53%,其中人民幣貸款餘額52.7億元,增長13.53%。境內人民幣貸款52.7億元,同比增長13.53%;其中短期人民幣貸款9.61億元,同比增長20.6%;中長期人民幣貸款42.91億元,同比增長11.57%。

全年全縣保險業保費收入1.23億元。其中人身保險業務保費收入0.71億元,財產保險保費收入0.52億元;全年支付各類保險業務賠款及給付0.35億元,其中人身險業務賠款及給付0.17億元,財產保險賠款及給付0.18億元。

衛生和社會服務

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21個。其中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2個,診所(衛生室、醫務室)39個,村衛生室15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達1100張,其中,縣醫院525張,鄉鎮衛生院492張,婦幼保健院(站)83 張。全縣衛生機構從業人員178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213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298人,職業助理醫師83人,註冊護士544人。

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數72個,與上年減少3個,其中養老服務機構數71個;床位數617張,其中養老床位數617張。不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數114個,比上年增加1個,其中社區服務機構數112個。事業單位社會福利院1個,床位數24張。敬老院11個,床位數232張,收養人數22人。

年末全縣共有525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減少2人;有14316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減少156人;農村五保供養1021人,減少6人。全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67.8萬元,減少59.9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031.1萬元,減少863萬元。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7元,比上年名義(下同)增長10.1%。

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79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工資性收入12085元,增長9.8%;經營淨收入4909元,增長8.7%;財產淨收入2034元,增長17.2%;轉移淨收入7951元,增長2.3%。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7291元,比上年增長6.6%。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07元,比上年名義(下同)增長11.8%。其中,工資性收入3355元,增長11.6%;經營淨收入4406元,增長14.6 %;財產淨收入145元,增長11.5%;轉移淨收入2001元,增長6.4%。

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768元,增長11.8%。

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0.1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0.83%。

年末全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69528人,比上年增加1560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含退休)2900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24710人,比上年增加5070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2073人,增加3136人;參加失業保險8955人,與上年持平;參加工傷保險11306人,增加6人;參加生育保險14157人,增加7人;全年全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支出37420萬元,醫療保險金支出2667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支出69萬元,職工基本醫療支出2598萬元)失業保險金支出262萬元,工傷保險金支出908萬元,生育保險金支出223萬元。

全年全縣累計發放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26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997萬元,五保供養金510萬元。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2018年底全縣土地面積4552.73平方公里,占河池區域總面積的13.6%。耕地面積 60.2千公頃。森林面積為 35.47千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7.86%。年平均氣溫 20.0℃,年平均降雨量 1635.6毫米。

全年全縣總用水量21595萬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18497萬立方米;工業用水404萬立方米;生活用水1473萬立方米。全縣人均綜合用水量765立方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379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54立方米。

全縣建成區面積8.5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15.39%,縣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56平方米;城市供水總量386萬立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達 99.0 %。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費總量13.51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6.5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0.2592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1.5198%。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比上年增長2.75%。

全縣地表水達標率100%。城市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標率95.1 %。

2018年度,全縣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4起,死亡11人,受傷11人。其中,非煤礦山事故1起,死亡1人,受傷1人。高鐵建築施工事故1起,死亡1人。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12起,死亡9人,受傷10人。全縣沒有發生較大及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全年發生森林火警火災3起(未造成人員傷亡)。

注釋

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最終數據以《二〇一八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國民經濟統計資料》為準。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的原因,存在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地區生產總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計算。

常住人口是指在本縣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常住戶口在本縣、外出本縣不滿半年的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口。總人口指本縣全部戶籍人口,不包括未落實常住戶口。

民族特色文化和地區風景名勝

生產

毛南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各種副業。毛南族飼養的菜牛遠銷上海、香港等地,頗有聲譽;他們編織的竹器,工藝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緻美觀而又實用,既是毛南族的手工藝品,又是姑娘們珍愛的裝飾品。

建築

毛南族人的居室為干欄式樣,干欄內外山牆全是以木、石為構架,結實穩當。干欄一般為兩層,上面住人,下面圈畜,門外有曬台,採光適宜而又可以防潮,這是中國南方民族民居的傑作。干欄的樓柱是石柱,樓內的台階是石條,房基和山牆也大部分是由石塊製成,連門檻、曬台、牛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壘砌或雕鑿的,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鳥魚蟲更是美不勝收。

石刻

毛南族石墓上的雕刻遠近聞名,如今存留在鳳凰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歷來重視精雕細刻的毛南族石匠,在冰冷的石頭上把花鳥魚蟲、人物、用具都賦予了生命。毛南族石匠的創作既不描線也不起稿,全憑手中的刀鑿根據腦中的構思在石上即興雕刻,創作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

農耕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巒疊嶂,耕地不足,他們在石山岩縫中把每一寸土地都開發出來,壘石保土,可以說惜土如金。毛南族人的耕作極其精細,水田往往要一遍又一遍地翻耕,把田中的全部土疙瘩搗碎再栽秧,精細耕作,所以他們的田地糧食產量都很高。不僅如此,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在山地的種植中採用密植、套種、間種等方法,為嶺南西部的農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飲食

毛南族人的主食為大米、玉米,蔬菜有豌豆、白菜、南瓜、豆角、蘿蔔等。在節日的宴席上,豆腐是重要的副食品。毛南族人民十分好客,客人到家都待為上賓,他們熱情地把家裡醃好的酸肉、酸螺絲、酸菜都端出來款待客人,而且還要請客人品嘗最有民族風味的「毛南飯」。

服飾

毛南族男女都喜歡穿藍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對襟衫,婦女穿十分漂亮的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並滾着花邊,婦女們還喜歡把頭髮盤成髮髻,喜歡佩帶首飾,胸前有銀、玉等裝飾品,尤其喜歡戴花竹做的帽子。

語言

毛南族有本族的語言,但沒有本族的文字,他們歷來學習和使用漢語。毛南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在語音、語調、語序以及基本詞彙方面與同一語族的壯語、侗語、仫佬語和水語有許多共同點和相似之處,尤其與水語更為接近。由於毛南人民長期與壯、漢族人民密切交往,所以許多人都能操壯語和漢語(柳州官語),毛南族還借用漢字的音義記錄毛南語,創成「土俗字」,用來記錄本民族的民歌和祭祀用語。

毛南族是個信奉多神的民族,他們所信仰的原始教名目很多,其中主要是動植物崇拜。

環江縣有毛南語、壯語、漢語、苗語、瑤語、仫佬語等種語言。壯語使用人口最多,約占全縣人口70.4%。其次是毛南語,使用人口約占全縣人口的16.8%,主要分布在上南、下南兩個鄉。漢語使用人口約占全縣人口的9%,主要分布在思恩、川山、東興、龍巖、洛陽、馴樂等鄉鎮。苗語、瑤語、仫佬語3種語言使用人口約占全縣人口的2%,主要分別分布在馴樂、東興、長美3個鄉。在這裡只介紹實行區域自治的主體民族毛南族語言。毛南族自稱為ma:u4ma:n6,主要居住在上南、下南、洛陽、川山、水源、木論、思恩等鄉鎮,共有5.48萬人,其中上、下南的毛南族人口最多。毛南族聚居區內,特別是在中、下南一帶,毛南語是毛南族人民之間的主要交際工具。長期以來,毛南族人民與毗鄰的漢族、壯族人民有密切的交往,大部分人都能聽懂或能講漢語和壯語,尤其在上南鄉,大部分青少年都用壯語進行交流。

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它同該語系其他語言有很多共同特點。例如在語音方面,每個音節都由一定的聲母、韻母結合而成,每個音節都有聲調,它的8個調類分平、上、去、入(各分陰陽),分別為第1調、第2調、第3調、第4調、第5調、第6調、第7調(分長、短),第8調(分長、短),這點與漢語很相似,其他如元音分長短,都有i、u、m、n、T、P、t、k八個韻尾,也是毛南語和該語族其他語言及現代漢語粵方言的共同特徵。在詞彙方面,有很多同源詞。語法方面,同該語族諸語言一樣,它的基本語序也是:主語+謂語+賓語;以名詞為中心的修飾詞組,除數詞和量詞外,其他修飾成分一般都放在中心詞之後;有一定數量的虛詞,虛詞的使用和語序一樣,在語法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有相當多的量詞,量詞有表示數量和區分事物類別的功用。

毛南戲

毛南族戲曲劇種。它是在毛南族「條套」(即「還願」)歌舞基礎上吸收借鑑其他戲曲藝術表現手法演變而成。毛南戲為廣西獨有的一個劇種,起於18世紀,流行於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一帶。毛南戲的內容多源於一些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由於毛南族無文字,劇目存留賴戲人口傳,戲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及愛情的悲歡離合,主要劇目有《莫一大王》《魯班仙》等。毛南戲的行當較簡單,主要角色有范王、老旦、小生、大醜、小丑,表演時大都載歌載舞,民族風味和地方特色很濃。其戲的音樂,因未有用工尺譜或簡譜記載過,僅憑世襲口碑。毛南族的口頭文學,除雙聲部的山歌外,還有文場和武場,但樂器只限於打擊樂和簡單的管弦樂。毛南戲的曲調常用的有13個,以唱腔為最豐富,最常用的有路腔、比腔、歡腔等。曲調多是由上下旬組成。歌詞有七言、五言(腰腳韻),也有散文體,曲調與語言緊密結合,音律大都落「6」線上,曲調雖短,但簡明、樸實,有些唱腔還可以按不同的人物、不同思想感情而變化,富有感染力,能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但由於曲調平鋪直敘,變化不大,曲子又多音收腔,故對興奮,激昂的情緒不能充分表達,同時由於都是一氣到底,中間少有過門,對傷感的氣氛也難以表現。

毛南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是打擊樂,一般以長鼓(蜂鼓)為主,小鼓為指揮,其它有大鼓、小鼓、鐃、鈸等緊跟。長鼓是「得得咚咚咚x得咚咚得咚咚x得咚得咚得得咚xx得得得」。通過長鼓與小鼓緊密合作,其它配合伴奏,節奏鮮明,活潑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在清代、民國時期,毛南戲受到封建制度的摧殘和思想的侵蝕,藝術的發展受到重大阻礙。解放後,毛南戲獲得了新生,1959年春,縣文化部門組織了工作組,深入毛南族地區,協助成立業餘文工團,與毛南族藝人發掘、整理毛南戲劇目及其表演藝術,並根據毛南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三娘與土地》,創編了一部7場大型劇本。1964年編寫《喜迎春》獨幕劇。1965編寫《心紅菜牛肥》,1970年編寫《窯堂火紅》、1987年編寫《酒葫蘆》等現代劇。重排練毛南族木面舞,音樂、器樂作了一定的調整補充,多次到外地演出。

木偶劇

解放前,思恩縣川山鄉白丹村有業餘木偶劇團,當地群眾稱「耍勒漏」(壯語),也叫楊柳戲,1957年,曾到廣西省禮堂表演過一次。白丹木偶劇團一般逢年過節期間表演。沒有完整的劇目,多數是表演滑稽場面給觀眾取樂,如表演木偶兩邊的敵對武打,藝人用簡單的擊樂(鑼鼓)、吹木葉等顯示劇中人的喜、怒、哀、樂。唱腔部分用壯語山歌對答,二胡伴奏,對自用壯語或柳州話。每年演出結束,在村頭擺設祭台,燒香祀神,祭罷將木偶焚毀,以示拒邪消災,老少康寧,五穀豐登。

彩調

彩調,邑人又稱「彩茶」、「那荷咳」。民國14年(1925年),思恩街道成立第一個彩調班,受其影響,水源、溫平、含香、大才、長美、洛陽、由動、大幹、吉祥、明倫、東興、北山、福壽等地的圩鎮和大的村落,相繼自發組織業餘彩調班,每逢春節演出,有的班從農曆正月初一演到正月十五。有錢人家舉行婚禮時,請彩調班演出助興。50年代初,環江縣文化館具體幫助城管、水源、川山、長美、明倫等圩鎮成立業餘彩調團。在沿用彩調傳統劇目的同時,為配合土改,新編了《翻身報仇》《血海深仇》《螞蝗記》等彩調劇目。爾後,各個彩調團,根據黨的政治運動和中心工作,靈活編演。「文化大革命」時期視彩調劇為「封資修黑貨」而禁演。1978年,水源、溫平、北山、長美、大才、明倫、下南、川山、城關等圩鎮組織了業餘彩調團。1985年,水源鄉文化站韋偉自籌資金500元,購置道具服裝50餘件。自製一批道具和服裝,並擔任編導,成立振興劇團。自編自演彩調劇《妯娌店》《菜地風波》《各走各的路》《兩小口算帳》。1987年前先後到全縣各大圩鎮和貴州省的佳榮、昆地、茂蘭等地售票演出。到1987年,老藝人相繼謝世,農村青年對彩調乏興,彩調團的經費籌集困難。社會上其它娛樂活動增多,縣內各地少有彩調演唱。

桂劇

民國15年(1926年),柳州人陳志坤、韋應祿2位師傅到思恩縣城傳授桂戲。縣城街道盤珠等人跟班學戲,同年成立思恩街道業餘桂劇班,於西圩街三界公爺廟建室內戲台,後改稱戲院,叫三界廟戲院。民國33~34年,日軍侵入,道具被擄光,戲院被炸毀,演員各自逃命而停演。抗日勝利後又正常活動,演出桂劇傳統劇目《梨花斬子》《柴紹招親》《三氣周瑜》《三娘教子》《四郎探母》《鬧嚴府》《三請諸葛亮》《打漁殺家》等40多個劇目。1950~1956年,思恩街道成立桂劇團,曾參加縣農村業餘文藝會演。1958~1979年,停止活動。1980年思恩街道桂劇團重新成立。演出劇目有《取長沙》《奪取洛陽》《司馬洗宮》《羅成降唐》《草橋劫、《黃鶴樓》《上壽打枝》《白蛇傳》等節目。1984年後。因老藝人健在不多,終止演出。

環江風景名勝有氣勢磅礴的龍潭瀑布;有建築精美的毛南族古墓群;有粗獷豪放的毛南木面舞;有歡樂輕快的苗族姐妹舞。主要旅遊景點有下廟旅遊度假山莊、大才神龍宮、下蘭姻緣洞、川山瑞良旅遊區、長美崖刻、明倫北宋牌坊和下南古墓群。

風景名勝

木論喀斯特森林保護區位於環江西北部木論、川山鄉境內,因最早發現於木論鄉境內而得名,距環江縣城72公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川山鎮木論村有一片莽莽蒼蒼的珍奇美麗的「喀斯特」原始森林,1998年8月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喀斯特原始森林保


護區,它與相鄰的貴州省茂蘭國家級喀斯特原始森林保護區連片,成為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連片的、保存最完好與最古老的石灰岩地帶常綠與落葉混交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全球代表性與典型性。自然保護區內原始森林林區植被生態景觀、山體自然景觀,以及黎明關抗日戰場遺址、紅七軍貴州荔波縣板寨會師紀念館等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價值非常豐厚,難於估量,人們稱她是:自然界的無價遺產,中國的寶貴財富,廣西的驕傲,環江的奉獻。

東興楊梅坳避暑旅遊風景區

楊梅坳景區位於東興鎮九萬大山久仁林場內,距縣城120公里,與融水縣交界。那裡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天然林保存完好、生態環境良好。

楊梅坳景區位於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興鎮平安村楊梅坳,距縣城80多公里,環江——融水公路穿腹而過。楊梅坳因盛產楊梅而得名,因此你會望「名」生津。這裡山高林密,水多洞奇,風光旖旎,民風古樸,是旅遊、觀光、避暑的理想勝地。景區屬山嶽型自然風景旅遊區,地處廣西北部連綿不斷的九萬大山腹地,平均海拔有1200~1400米,山峰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地勢北高南低,北部主峰無名峰,海拔1689米,為全縣最高峰。

牛角寨瀑布景區

環江牛角寨瀑布景區,又名鳳凰山瀑布景區,牛角寨瀑布景區成功創建「國家3A景區」和「廣西生態旅遊示範區」,是2009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最新發現的原生態旅遊觀光瀑布群,

景區位於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明倫鎮八面村牛角屯,平均海拔700米—900米,山地相對高度較大,氣候溫暖宜人。牛角屯瀑布景區位於環江縣境東部,距縣城36公里,有思恩至明倫英豪公路通過(三級油路在建)。

黔桂古道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內部深藏着一條古代商道——黔桂古道。黔桂古道也稱「環江漢代古道」,古道東起環江縣川山鎮社村舊屯,西至黔桂兩省交界處的黎明關,關北是貴州省荔波縣的洞塘鄉板寨屯,全長50里,古道呈南北走向,路面皆以石塊鋪砌,平均寬度1.2米,最寬處也不過1.5米,全部用青石板鋪砌而成,是歷代通聯桂、黔、川、滇的「官道」。

北宋牌坊

位於明倫鎮北宋村,是北宋村人盧式慎為紀念其家族九人在一次抵禦流寇的戰鬥中殉難所建。此牌坊為石牌坊三連門兩座,第一座牌坊橫額上寫:「一門貞烈」,第二座牌坊橫額寫:「一門九烈」,整座牌坊全用大青石雕刻而成,氣勢非凡,技藝精湛。1994年7月8日,1994桂政發(63號)文定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美崖刻

在下紡屯附近小環江左岸的巨崖石壁上,有着「山高水長」四個大字,字體剛勁有力,氣勢雄偉,小環江發沿岸峰巒樹木蔥蘢,翠竹倒映,形影相連,由於植被保護良好,江水清澈碧透,沁人心脾。山峰間被江水沖積出的小平原上綠草如茵,田園成片,農舍錯落。乘船觀江景,遠近山光水色交替入目。

名優特產

環江得天獨厚的自然重要條件孕育着許多珍貴的農副土特產品,有馳名中外的土特產品:川山涼蓆、毛南族花竹帽、下南菜牛、醇香濃馥的毛南紅窖酒、被譽為「五香」食品的香豬、香鴨、香牛、香粳、香菇,著名地方產品有川山涼蓆、明倫香粳、龍巖香菌和茶油、下南菜牛、宜北香豬等。

環江香鴨

產於環江縣境內東北部三個鄉鎮,其個體小,體重1.2~1.5公斤,土法土養,肉質別有風味,是本地特有品種。

環江香牛

環江香牛也叫「下南菜牛」。是毛南族群眾用傳統的方法對本地黃牛進行育肥而成的。菜牛是毛南山鄉的特產,也是毛南族農戶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不少村民靠養菜牛致了富,過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幸福生活。環江香牛產於環江縣內國家級喀斯特地貌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該牛一生以傳統的欄圈養為主,不勞役,專門採食野生莎樹葉和青麻葉等野生保健植物,其肉與常規牛肉不同,素有「三隔肉相間」之稱。

環江宜北香豬

環江臘香豬是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歷史悠久的名貴特產--環江香豬為原料(每頭重7公斤左右),採用民間臘制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精製而成。環江香豬原稱「宜北香豬」,始自明朝。

環江香豬屬中國珍稀豬種,2003年10月27日通過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誌註冊論證。產於桂西北部九萬大山區域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的明倫、東興、龍巖等鄉鎮高寒山區,無其它豬種雜人,農寨自然放養,該豬主食山藤野菜,薯雜豆類,從而保持正宗香豬的原汁原味。環江香豬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20種之多,含量均比普通豬多兩位以上。

環江香粳

環江香糯(粳)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五香物產之一,產於該縣中部、東部、北部的大安、洛陽、長美、馴樂、明倫、東興、龍巖等鄉鎮,因稻穗豐盈碩大,香味特異而聞名,素有「一田種糯遍垌香,一家煮飯全村香」的讚譽。環江糯(粳)分有紅、白兩種,顆粒細長,紅粳脫殼後,米粒呈粉紅色,白粳脫殼後呈雪白色。

獲得榮譽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

相關視頻

2017年環江縣慶夜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