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实践五号

 实践五号

来自 中国政府网 的图片

中文名 :实践五号

发射时间 :1999年5月10日

发射地点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实践五号1999年5月10日,实践五号卫星和风云一号C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五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采用公用平台思想设计的小型科学实验卫星[1],该星圆满完成了任务,其中空间单粒子效应及其对策研究取得了成功,为中国航天器的抗辐射加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参数。用该星出色完成的空间流体科学实验,获得了国际微重力学领域的重大成果。

实践五号卫星发射成功后,1999年5月10日至11日进行了在轨测试,5月12日至19日进行了流体科学实验。在这一阶段流体两相流液池连续开机,经过北京站时S波段发射机开机将流体图像和科学数据传回地面,其它有效载荷关机。5月20日以后进入空间环境实验阶段。在这一阶段流体两相流液池关机,5台单粒子研究的仪器和3台空间带电粒子环境探测仪器连续开机,大容量存储器开机,经过北京站时S波段发射机开机将大容量存储器数据传回地面。

“实践五号”首次进行空间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观察到低重力条件下的大量未知现象。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在卫星上实行如此复杂的实验。

目录

简介

实践五号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到8月8日,已经完成其在轨90天的科学试验使命。卫星状态良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在利用其寿命潜力开展平台技术试验。卫星用户为中国科学院,卫星研制通过招标,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实施。实践五号卫星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发的CAST968小卫星平台的推出和应用。这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考虑到现代小卫星[2]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抓准实践五号卫星研制的机会,开展小公用平台技术研究的重要途径。

实践五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采用公平台思想设计的小型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用来进行空间单粒子效应及对策研究、空间流体科学试验、S波段市速数传发射机及大容量因态存储器在轨试验和平台技术试验。

结构特点

实践五号卫星整星构型呈六面体形式,尺寸为1.2m×1.1m×1.04m。为了适应运载限制包络,星体顶部切掉两个棱边。星体底部是对接环,用以实现与运载的对接。星体两侧布放两翼太阳电池阵,收拢状态最大直径1.789m,高度1.04m。卫星与运载是通过包带进行连接,包带直径660mm。

任务

进行空间单粒子测量及其对策研究和空间带电粒子环境与剂量的测量;对航天器S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及大容量固态存储器进行在轨试验;进行流体科学实验。

设备系统

实践五号卫星任务有效载荷包括三部分:空间环境测量有3台设备,分别用于测量空间电子、质子及重粒子和星内外辐射计量;单粒子效应及对策研究试验有5台设备,分别进行单粒子事件检测、单粒子屏蔽效应、单粒子事件翻转、单粒子事件综合效应和单粒子锁定等试验;空间微重力试验为两个液池,分别进行微重力和低重力环境下的流体对流试验。在进行上述试验的同时,兼顾进行新型航天器的技术试验。由于卫星是采用公用平台思想开发的,该任务的完成意味着小卫星公用平台的建立。

实践五号卫星平台由8个分系统组成,分别为结构与机构、热控、姿控、电源、测控、天线、星务管理、总体电路分系统。

卫星在设计上充分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整星由星务分系统的中心计算机进行统一资源管理,在遥控单元、遥测单元及姿控、电源和总体电路分系统中均设有下位机,形成主从式工作方式。

卫星有3种控制模式,第1种是对日定向三轴稳定,以满足流体科学试验10-4g微重力要求;第2种是对日定向自旋稳定模式,以满足流体科学试验第二工况和单粒子试验的要求;第3种是利用冷气、偏置动量轮建立和保持对地定向三轴稳定,进行小卫星公用平台技术试验。

星上电源采用太阳电池阵与CdNi电池组联合供电方案。测控采用S波段体制。热控以被动控制为主,主动为辅的方案。卫星结构除对接环、顶板外,全部采用铝蜂窝、铝蒙皮形式。

中国在“实践五号”(SJ-5)卫星上首次应用并通过考验的星务管理系统,是实现卫星运行管理、自主控制、信息传送以及星地大回路操作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它是由计算机网络来协调、控制星上各种功能部件的相互联系,完成包括信息流、动作流、能量流的动态作业所形成的一种星载柔性服务系统。它具备有如下主要技术创新点:构成整星多级控制;引入内嵌式管理执行单元;星上现场网络技术;构造硬件和软件的封装技术;利用商用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兼容型份包遥测技术;复合型遥控和遥操作实现技术;信息多路径的冗余备份和系统重构技术;测试床技术;分级整体辐射加固技术。星务系统的应用既提高了整星自治能力。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又分散了整星失误风险。从而,提高了整星级可靠性和运行功能的有效性。

公用平台

平台由结构、热控、姿控、电源、测控、星务管理等部分组成。

平台基本结构同实践五号,为一扁正方体:1.1m×1.2m×0.5m。根据轨道及功率要求,太阳电池阵可采用固定或驱动帆板,或部分体装的外部结构。平台顶部安装有效载荷,其尺寸根据有效载荷具体要求确定。由于平台与有效载荷分舱设计,摆脱了有效载荷对平台的束缚,使得平台适应能力更强。

帆板式太阳电池阵发射时可收拢在星体外侧,星体外壁本身也可以作为电池阵一部分,因此平台的电池阵可以是体装式、固定帆板式、单轴或双轴驱动帆板形式。太阳电池阵压紧方式采用专门为适应小帆板研制的压紧带机构。

考虑到变轨等对小卫星星座的适应性,在平台内部装有肼推进系统。对变轨要求大的卫星,在平台底部可增加单独的推进舱,既满足轨道调整能力要求,又对平台结构影响较小。

卫星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整星由星务管理分系统的中心计算机进行统一资源管理,各分系统设置星务管理执行单元,形成主从式工作方式。星务管理执行单元可完成星上任务模块的监测、控制、供电和保护等诸多功能,它与计算机联网,受计算机控制,赋予不同的任务模块,可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可以实现可变结构的测量任务、控制任务、供电任务和保护任务,从而达到智能化的星务管理目的。由于采用计算机技术,整星的遥控指令、遥测路数等均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同时具有数据存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