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野雞尾
小葉野雞尾(學名: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為鱗始蕨科、烏蕨屬植物,又名:烏蕨,大葉金花草、小葉野雞尾、蜢蚱參、細葉鳳凰尾 小葉野雞尾、小金芯草、解毒藤、金粉藤、仙鶴尾、鳳尾連、孔雀尾,等,是一種民間中草藥。[1]
烏蕨為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省區。
其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的功效。
主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肝炎、濕熱帶下、癰瘡腫毒、疼腮、
口瘡、燙火傷、毒傷、狂犬咬傷、皮膚濕疹、吐血、尿血、便血和外傷出血J。
烏蕨在民間有「萬能解毒藥」之稱,甚至可用以治療胃癌,腸癌、肝炎等。
現代研究表明烏蕨含有黃酮、酚類、揮髮油、甾體和多糖等成分,
其提取物或單體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菌、抗氧化、抗炎、保肝、止血、解毒等作用。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65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密被赤褐色的鑽狀鱗片。
葉近生,葉柄長達25厘米,禾稈色至褐禾杆色,有光澤,直徑2毫米,圓,上面有溝,除基部外,通體光滑;
葉片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不變狹,四回羽狀;
羽片15-20對,互生,密接,下部的相距4-5厘米,有短柄,斜展,卵狀披針形,
長5-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部三回羽狀;
一回小羽片在一回羽狀的頂部下有10-15對,連接,有短柄,近菱形,
長1.5-3厘米,先端鈍,基部不對稱,楔形,上先出,一回羽狀或基部二回羽狀;
二回(或末回)小羽片小,倒披針形,先端截形,有齒牙,基部楔形,
下延,其下部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有一、二條細脈的短而同形的裂片。
葉脈上面不顯,下面明顯,在小裂片上為二又分枝。葉堅草質,干後棕褐色,通體光滑。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全草可入藥。
藥用主治:
僳僳藥:打俄很冷:全草治感冒發熱,肝炎,痢疾,腸炎,毒蛇咬傷,燙火傷等《怒江藥》。
苗藥:多擔,會京初:全草用於白喉,咽喉痛,骨折,刀傷出血,燒燙傷《桂藥編》。
黛答滾,烏蕨,小野雞層:全草治胃癌,腸癌,感冒發燒,咳嗽,扁桃體炎,
腮腺炎,腸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農藥中毒;外治燒燙傷,皮膚濕疹。
瑤藥:針不掘:功用同苗族《桂藥編》。
畲藥:鳳尾蕨,鳳尾草,土黃連,尖奔仔:全草治菌痢,胃腸炎,尿道炎,吐血,便血,尿血《畲醫藥》。
土家藥:閹雞尾(yan ji yi):全草治咳血,尿血,嘔血,擺白《土家藥》。
線雞尾:全草用於肝炎,肺癆,痢疾,吐血,便血,跌打外傷出血,
風熱感冒,扁桃腺炎,腮腺炎,食物中毒等症;外用治燙傷,外傷出血。
其他用途
景觀用途:烏蕨的葉常綠而多回分裂,形似羽扇,
孢子囊群生於裂片頂端如瓶,奇麗可愛。宜植於林緣、牆腳或岩旁,亦可盆栽。
染料用途:
可提取紅色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