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盜龍
發現
2007年,安德魯·法克等人在馬達加斯加北部的一次探險中,約瑟夫·塞蒂奇在安齊拉納納附近發現一種全新的獸腳類動物殘骸。2010年,化石被塞蒂奇和利瓦·拉特西姆巴霍利森兩人徹底挖掘,隨後運往美國,在石溪大學進行準備、修復和掃描。模型鑄造完成後保存在雷蒙特阿爾夫古生物博物館,庫存編號為RAM16010,而原始化石則運回馬達加斯加,並添加到塔那那利佛大學的藏品中。
2013年,模式種孤獨小盜龍(Dahalokely tokana)由法克和塞蒂奇命名、敘述。屬名Dahalokely在馬達加斯加語中意為「小型強盜」,因為其估計長度比已知阿貝力龍類短3.5m。種名tokana在同種語言中則意為「孤獨」,指晚白堊世馬達加斯加次大陸的孤立。
在土侖階,馬達加斯加和印度是同一塊大陸的一部分,但與岡瓦納古陸的其他部分分離。當馬達加斯加與岡瓦納分離但仍與印度相連而形成印度-馬達加斯加島時,該屬是當地已知的唯一恐龍。在ZooBank上,該屬的生命科學標識符為8147803A-D4BE-4BA9-9701-D853E 37DE411,物種的標識符則為AFAE32BB-123A-45D4-B931-4FF2A ABAF41C。[1]
模式標本UA 9855發現於一個被非正式命名為安博拉弗茲組的地層(馬達加斯加北部迭戈盆地的一個土倫階時代沉積層)中,約有9300萬年歷史。它由缺少顱骨的部分骨骼組成,來自一具亞成年個體,保存了脊椎和肋骨,包括第五頸椎、第一、第二、第六、第七、第八、第九背椎、左背肋、兩根右側肋骨的上部、兩根肋骨的下端和一些肋骨碎片。這些骨骼的位置是暫定的,因為它們並非在其相應連接處發現,但被認為來自同一個體,因為它們的發現位置間隔不到一米。
敘述
小盜龍尺寸的最初估計值為3.5 m ,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其外形更像一隻阿貝力龍科。如果它有着西北阿根廷龍科這樣更細長的體形,那麼其長度應該是4.2-5.6m。2016年,其長度估計為3.8m。[2]
敘述作者建立了該屬的一些獨征:頸椎在前關節突、下突和後突之間有一椎板,其邊緣明顯凸出,凸出部分長於椎體,與前突和骺間有明顯缺口。所述第一、二背椎體、所述前關節及突其與椎體之間的椎板垂直排列、所述前突關節面與所述前椎體面位於同一平面內。在第二背椎上,後關節突的關節面,即後關節突具有強烈的凹陷。至少從第六節背椎開始,前關節突下方的窩或凹陷區域被分成兩個較小的凹陷。
參考文獻
- ↑ Farke, A. A.; Sertich, J. J. W. Butler, Richard J, 編. An Abelisauroi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Turonian of Madagascar. PLoS ONE. 2013, 8 (4): e62047. PMC 3630149. PMID 23637961. doi:10.1371/journal.pone.0062047.
- ↑ Grillo, O. N.; Delcourt, R. Allometry and body length of abelisauroid theropods: Pycnonemosaurus nevesi is the new king. Cretaceous Research. 2016, 69: 71–89. doi:10.1016/j.cretres.2016.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