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说神髓

内容简介

《小说神髓》写于一八八五年,是坪内逍遥的文艺评论,更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明治以后,日本文坛流行两股风气,一是继承了江户幽默传统的戏剧文学,二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目的的政治小说。而《小说神髓》主张,文学应当排除道德和功利主义,立足客观描写。坪内逍遥提出的“写实主义”对近代日本文学的诞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卷主张小说最重要的是应该描写人情,并进一步阐释应描写当世的面貌和风俗,下卷则论述了具体的写作方法。

作者简介

作者坪内逍遥(1859~1935),日本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系,倾心于英国文学, 一八八三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曾任东京专门学校(即后来的早稻田大学)讲师。他主张小说应描写人情世态,以写人情为主,着重心理观察,持客观态度。 他为实践自己的主张而创作长篇小说《当世书生气质》,用写实主义手法写当代学生生活,成为明治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坪内后来陆续发表小说和翻译英国文学作品,并致力于文学评论工作。他曾就理想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问题与森鸥外展开辩论,成为明治文坛最初的一场大论争。

译者刘振瀛,辽宁沈阳人。九三学社成员。194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大学日本国文系。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日本文学系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及日语教研室主任。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日本文学论集》、《日语中谓语的附加成分与汉译》、《简明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学作品选》,主编《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译著《哥儿》、《小说神髓》、《我是猫》、《世阿弥》、《我的大学》等。

原文摘录

它是虚假的故事与以讹传讹的事迹相互混淆在一起,装点成实有其事,并以正史的体彩出现的。其性质半属正史,半似小说。 将构思放在荒唐无稽的事物上,以奇想成篇,根本不顾是否与一般社会事理相矛盾。

书评

一、文学理论的书

上卷——原理篇

小说总论(小说是美术,文学是艺术)

小说的变迁(从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小说)

小说的重点(日语里叫主眼,在于描写人情,人有108种感情,中国人来讲就是喜怒哀乐,世态风俗次之)

小说的种类(写实小说与劝善惩恶小说)小说的裨益(小说的作用)

下卷——技术篇

小说的文体论,角色设定的法则,主人公的设定法、叙事法等。

二、体现的文学思想

1.文学的自律论(文学是艺术,应有独特的价值,不应从属于政治与道德。明确批判了江户时代马琴通俗小说的“劝善惩恶”,同时否定了日本政治小说的功利主义。)

2.近代文学最重要的种类是小说(在儒教汉文学风靡一时的明治早年的日本社会,这一主张是“先见之明”。)

3.主张心理的写实主义(通过表面现象,写到最深的骨子里面。规定写实对象、方法,作家应像心理学者那样去观察、论述现实。)

三、创作缘起

作者熟悉江户通俗小说

在大学修读英国文学,受到各种滋润影响

对西方美学启蒙书比较了解

作者作为日本人,对日本的古典——本居宣长的《源氏物语玉之小梳》(像中国的文心雕龙那样的文艺书)非常精通

四、实践的小说

作者在写完理论著作后写了一本小说《当今书生气质》(最初题名《游学八少年》),写了八个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八位学生里面主要写了两位。

一位是小町田粲尔,他在运动会回去路上碰到了一个艺伎,叫做田次,跟她玩的很好,然后就放弃了学业,天天因为她很美貌,也很温柔,所以一直跟她去玩,这样受到了无期停学的处分,所谓的无期停学就相当于延毕。后来粲儿也奋发起来,明治社会对学习抓得很紧,隔了一年毕业,跟女朋友的关系也维持下去。

另外一位是他的好朋友,守山友芳。他也遇到了一个艺伎叫儿鸟,他的目的非常清楚,因为他小时候有个妹妹。父母死掉了以后,他带着一个妹妹颠沛流离的时候,有一次妹妹就走失了。后来找了很长时间,始终没找到。他一直惦记着这个妹妹。时间长了以后,他判断这个儿鸟可能就是他的妹妹。他是出于这个目的跟她交往。他没有耽误学业,他成绩很好,按时毕业了。后来,那个田次是他走失的妹妹。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进步之处:第一,他抓住了明治社会的原动力,对大学生的培养,对将社会将来的发展一定是能够起到作用的。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去关注学生。关注艺伎的人很多。这点可以看出作者进步的地方。第二,他一改通俗文学里面的道德的说教。它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个人的行为好还是不好,他这样做对还是不对。第三,体现了明治时代的文明批评观。小说的缺点:第一,文体内容没有摆脱江户通俗小说的羁绊,就像我们过去八股文里的那种格式。第二,它的情节还是艺伎加书生,才子与佳人,没有跳出通俗小说的这一块。第三,故事叙述中太多的偶然,读的没劲。但是总体的评价,在日本近代文学草创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整理自网易公开课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近代文学家名著导读的第二课写实主义。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