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銅錘
小銅錘 |
中文學名: 小銅錘 |
小銅錘[1],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美形金鈕扣SpilanthescallimorphaA.H.Moore的全草。分布於雲南。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閉經,痛經,胃痛,牙痛,風濕關節痛,腰痛,外傷出血。
目錄
別稱
入藥部位
以全草入藥。
性味
歸經
歸心、肺、胃經。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風濕關節痛,閉經,胃痛,外傷出血。
①《雲南中草藥》:"止痛,活血祛瘀。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閉經,胃寒痛。"
②《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消腫,止血止痛。治外傷出血[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泡酒;或研末。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止痛,活血祛瘀。主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閉經,胃寒痛。」
2、《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濕,散瘀止痛。主治痛經,牙痛,感冒風寒,外傷出血[3]。」
相關配伍
1、治骨折:(小銅錘)9g,泡酒500g。每次服10ml。
2、治胃寒痛:(小銅錘)葉2-3片。研末,開水送服;或嚼服鮮葉。(1-2方出自《雲南中草藥》)
3、治風濕關節痛,腰痛,跌打損傷:小麻藥30-60g,泡酒500g。2-3d後可用,每次服10ml,每日3次。
4、治外傷出血:小麻藥適量。研成粉末,撒患處[4]。(3-4方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附註:本品有小毒,內服量不宜過大,如中毒則出現全身發麻。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疏散草本。莖匍匐或平臥,高20-60厘米,稍帶紫色,有細縱條紋,無毛或近無毛;節間長4-8厘米,有時可達14.5厘米,節上常生次根。葉寬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7厘米,寬(0.8) 1-2.5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常具小尖頭,基部楔形,邊緣有尖鋸齒或常近缺刻,有2或3對細側脈,上面及邊緣被疏短伏毛,下面幾無毛或僅沿脈被疏短毛;葉柄長5-8毫米,被短毛。頭狀花序卵狀圓錐形,長9-11 (14) 毫米,寬6-8毫米,有或無舌狀花;花序梗細長,長(3) 4-14厘米或更長,頂端常被短柔毛;總苞片約8個,2層,幾等長,綠色,卵狀長圓形,長3-3.5毫米,頂端尖或稍鈍,邊緣有緣毛;花托圓柱狀錐形,長4-8毫米,有長圓狀舟形的膜質托片;花黃色;雌花舌狀長約4毫米,舌片短,寬倒卵形,頂端3淺裂;兩性花花冠管狀,長約2毫米,具4-5個短裂片。瘦果長圓形,長1.5-2毫米,褐色,有白色的細邊,兩面常有少數疣點及疏短毛或無毛,邊緣有緣毛或無毛,頂端有2個不等長的細芒,易脫落。花果期5月-12月[5]。
分布區域
分布於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1900m的山谷溪邊、潮濕的溝邊、林緣或路旁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