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芽
小麥芽一年生草本,經過秋、冬、夏的三個季節。高30一120厘米。葉鞘無毛;葉舌膜質,短小。全世界廣泛栽培。我國北方各地均栽培產量極多。秋季採收果穗,晾曬,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取成熟果實(小麥)、未成熟果實(浮小麥),曬乾。其藥味甘,性涼。小麥:養心安神,除煩。浮小麥:益氣,除熱,小麥芽止汗。 蒙藥味甘,性涼、重、膩。滋補,接骨,鎮「赫依協日」病。
目錄
小麥芽介紹
葉片平展,條狀披針形,長10一20厘米,寬5一10毫米。穗狀花序圓柱形,直立,長5一10厘米,寬約1厘米,穗軸每節着生1枚小穗;小穗長約l0毫米,含3—5小芝,兩側鹺扁,側面向穗軸,無柄;穎卵形,近革質,中部具脊,頂端延伸成短尖頭或芒;外稃扁圓形,頂端無芒或具芒;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脊。穎果卵圓形或矩圓形,頂端具短毛,腹具縱溝,易與稃片分離。花果期7—9月[中藥名小麥芽《神農本草經集注》。
藥材鑑別
性狀
穎果長圓形,兩端略尖,長至6毫米,直徑1.5—2.5毫米。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稍皺縮,腹面中央有一縱行深溝,頂端具黃白色柔毛。質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弱,味淡。商品有時帶有未脫淨的穎片及稃,穎片革質,具銳脊,頂端尖突;外稃膜質,頂端有芒,內稃厚紙質,無芒。 鑑別穎果橫切面:果皮與種皮癒合。果皮表皮細胞一列,壁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層細胞數列,壁較厚;橫細胞一列,與果皮表皮及中層細胞垂直交錯排列,有紋孔;有時在橫細胞層下可見管細胞。種皮棕黃色,細胞頹廢皺縮,內為珠心殘餘,細胞類方形,隱約可見層狀紋理。內胚乳最外層為糊粉層,其餘為富含澱粉粒的薄壁細胞。果實粉末白色,有黃棕色果皮小片。主要特徵:澱粉粒主為扁平的圓形、橢圓形或圓三角狀,直徑30一40微米,側面觀呈雙透鏡狀、貝殼狀,寬11一19微米,兩端稍尖或鈍圓,臍點裂縫狀,復粒少數,由2—4或多分粒組成。橫細胞成片,細長柱形,長38—232微米,直徑6—21微米,壁含珠狀增厚。果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長64—216微米,直徑16—42微米,壁念珠狀增厚。果皮中層細胞細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壁念珠狀增厚。非腺毛單細胞,長43—950微米,直徑11一29微米,壁厚5一11微米。
分布
全世界廣泛栽培。我國北方各地均栽培。
內蒙古各地栽培。產量極多。
化學成分
幼苗中含有Apigenin—di—C—acylglycosides,這種新甙之一是Sinapyl一8一D—galactosyl一6一C一arabinosylapigenin。此外,還含有Vicenin—1、isoscha—ftoside、and schaftoside或者是他們的半乳糖基異構體以及蜀黍苷[Dhurrin,2一β—D—glucopyranosyloxy-2一(4-hydroxyphenyl)一2S—acetonitrile]。葉和杆中含有CH3(CH2)7CHO及其異構體醛和醇類等揮發性物質。 種子含澱粉53—70%,蛋白質約11%,糖類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澱粉酶、麥芽糖酶、蛋白質酶及微量維生素乙等。麥胚含植物凝集素。
性味功能
秋季採收果穗,晾曬,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取成熟果實(小麥)、未成熟果實(浮小麥),曬乾。[1]其藥味甘,性涼。小麥:養心安神,除煩。浮小麥:益氣,除熱,止汗。 蒙藥味甘,性涼、重、膩。滋補,接骨,鎮「赫依協日」病。
主治
中藥小麥:治心神不寧,失眠,婦女髒躁,煩躁不安,精神抑鬱,悲傷欲哭。浮小麥:治自汗,盜汗,骨蒸勞熱。 蒙藥治體虛,骨折損傷,「赫依協日」病。
用量用法
中藥30一60克,水煎服;外用小麥面適量,調敷燙火傷處。[2]
參考文獻
- ↑ 小麥只有原糧銷售一條路嗎?嘗試改變屬性,做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個人圖書館
- ↑ 【麵粉產業基地】麵粉的原材料小麥的藥用價值麵粉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