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背鷗
織女銀鷗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Larus fuscus 目/科/屬 鴴形/鷗/鷗 遷徏狀態 冬候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51-65cm/550-1200g |
別名:烏灰銀鷗、灰林銀鷗,雌雄同型。虹膜淡黃色。嘴黃色、下嘴先端有紅色點斑。腳黃、趾蹼冬羽常為粉紅色。
taimyrensis亞種
- 繁殖期成鳥
- 肩、背及翼上深灰至黑色。翼端黑色。
- 停棲時翼尖黑色,有明顯的白斑,翼未超出尾羽。
- 頭、頸、體下至尾羽,次級及三級飛羽後緣皆白色。
- 飛行時,初級飛羽第10至第4枚先端黑、尖端白。
- 非繁殖期成鳥,頭轉白色,但後頸及頸側稀疏褐色縱紋。
- 1齡冬羽
- 嘴黑色,嘴基略微粉褐色。
- 全身大致淡褐色,遍佈有褐色縱斑及軸斑。
- 尾羽暗褐色。停棲時翼端黑色,尖端羽緣無白色。
- 飛行時,次級及初級飛羽黑褐色。但初級飛羽內側無淡色區.
- 翼上大覆羽黑褐色,形成寬黑橫帶,尾羽寬黑帶。
目录
棲地&習性
繁殖
約3月開始。主要從5月(4月下旬)到6月中旬產蛋。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會發出嘹亮帶鼻音,“ 啊、啊、啊”音。
外觀相似性
裏海銀鷗羽色較淺,腳粉紅色淺或略黃。非繁殖期頭較少斑紋,較素淨。飛行時,初級飛羽先端黑斑範圍較大,約到第4枚。
織女銀鷗羽色較淺,腳粉紅色。非繁殖期頭、頸至胸密佈縱斑。飛行時,初級飛羽先端黑斑到第5枚,第1枚有明顯白翼斑。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L. f. graellsii A. E. Brehm, 1857 – 冰島,法羅群島,不列顛群島,荷蘭,法國和伊比利亞;從歐洲西南部到非洲西部的冬季,在美國的大西洋沿岸急劇增加。
- L. f. intermedius Schiøler, 1922 – 荷蘭,德國,丹麥,挪威沿海和SW瑞典,在西班牙東北(埃布羅河三角洲)分離人口; 歐洲西部和非洲西部主要是冬季。
- L. f. fuscus Linnaeus, 1758 – Baltic Gull – 波羅的海和芬蘭E至白海;冬季主要在非洲和西南亞。
- L. f. heuglini Bree, 1876 – Heuglin's Gull – N西伯利亞,從S科拉半島E到Taymyr半島;從中東S到E東非,從E到印度,中國E和韓國。
- L. f. barabensis H. C. Johansen, 1960 – 亞洲C型草原;冬季主要在亞洲西南部。[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lesser-black-backed gull,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