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
“小黑蚊”其实不是蚊子( mosquito),它正式的名称是“台湾铗蠓( Forcipomyia taiwana )”,属于“蠓科”,是一种吸血昆虫。俗称“黑微仔(乌蝛)”、“乌微仔”、“小金刚”、“黑金刚”。
小黑蚊的体形只有约1至1.4mm,所以一般的纱窗、纹帐有时很难防止它的入侵。只有雌成虫会吸血。而雌的小黑蚊在吸血时,不会像一般蚊子那样,一次吸饱才离开,而是一次吸少量血,分多次吸。还好,目前根据研究,小黑蚊不会携带传染病,属骚扰性昆虫。[1]
一般常见的小黑蚊,其实是台湾本土特有种的吸血性昆虫,有个一听就知道是台湾来的名字叫做台湾铗蠓(Forcipomyia taiwana),是 1913 年时由日本昆虫学家素木得一先生在台湾中部发现而命名。因为近年来交通越来越便利,南来北往频繁,目前小黑蚊已经遍及全台。
小黑蚊的生物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双翅目(Diptera)
科 蠓科(Ceratopogonidae)
↑小黑蚊就在这里开始跟蚊子不一样
属 铗蠓属(Forcipomyia)
种 蠛蠓亚属(Lasioheles)[2]
目录
小黑蚊的习性
每年四月开始,小黑蚊的密度即开始慢慢增加,在暑假期间达到最高峰。而雌虫吸血高峰约在上午 11 点至下午3点。
小黑蚊的幼虫,以蓝绿藻或绿藻等藻类为主要食物,所以小黑蚊常群聚于长苔的潮湿地方。
至于雄虫只会吃花蜜喝露水,过著餐风露宿的生活,交配之后就死亡了,算是悲情男性的代表。
会叮咬人类的是小黑蚊的雌虫,以吸血来提供卵成熟的养分以繁衍后代。雌成虫,因为在吸人血后才会产卵,所以会根据人所呼出的二氧化碳、体温和气味,作为攻击的对象。一般来说,体温较高者或有香味者,较易被攻击。因此,正在生理期的女性,或是有涂抹香水者,较易被攻击。这可以解释为何女生被叮咬的机会较男生为高。[3]
临床症状
在被小黑蚊叮咬后,会产生大量散在性,膨起,剧痒的红色丘疹, 也就是俗称的“红豆冰”,且经常痒到睡不著。
由于小黑蚊的飞行高度通常在一公尺以下,所以最常被叮咬的部位是小腿、膝盖、手背及手肘等,未被衣物包覆的部位。也正由于此低飞的习性,所以小黑蚊危害都在一楼,二楼以上较少有小黑蚊的危害。
较严重者,还会起水泡。还好人体对于小黑蚊的唾液过敏的机率,比一般蚊子来得低,所以很少听到有被小黑蚊叮咬,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案例。
一般小黑蚊叮咬的症状,大概会持续七至十天左右。[4]
治疗
简单的居家护理,可冰敷患处,或是涂抹会凉的药膏或药水,如薄荷、痱子水、万金油、白花油、绿油精等,可暂时减轻痒感,等待病程自然结束。衣服穿宽松些,并身处较为凉爽的环境,也比较不会让痒感加重。
然而,大多数的人其实痒感非常剧烈,上述方法常常无效。所以若已痒到影响生活品质或睡眠品质,建议可以就医治疗,搭配口服药及外用药,来加速症状的缓解。切忌抓到破皮流血,以免诱发细菌感染,导致蜂窝组织炎,让病情变复杂。
小朋友因无法像大人以意志力控制搔抓的动作,可以帮他们的手戴上小手套或小毛袜,以避免他们抓破皮肤。
至于痊愈后所留下的色素沉淀,一般随著时间会慢慢淡化,约须数个月之久。除非有抓破皮,否则不会形成永久性的疤痕哦。[5]
小黑蚊流行病学特征
小黑蚊在台湾各地的小山地区都有分布,但是以台中、花莲、南投、台南四县的某些地方较为严重,高雄、台东、屏东三县较少;中国大陆的沿海省分,和四川、贵州一带亦有采集报告。
小黑蚊的主要繁殖地形是郊山的槟榔园、茶园、竹林,以及屋舍附近杂草丛生的地形。如同蚊子一般,只有产卵前的雌虫会吸血,吸血的时节主要是在盛夏。而一日之中最主要的叮人时间,主要是在中午到下午之间,而且较多在户外吸血,虽然它们也会飞到室内来。小黑蚊的习性其实和斑蚊类的吸血蚊有部分类似,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构思如何来防治它。
五大重点防止小黑蚊叮咬
由于小黑蚊比芝麻还小,民众往往不易察觉,通常会发现都是已经有痒的感觉,但小黑蚊早已吸饱血,只有雌成虫才会吸食人血。但如何避免被小黑蚊的建议:
走路时不容易被咬
根据研究,台湾铗蠓雌虫不具有“主动的寄主搜寻行为”,这一点和蚊子正好相反,蚊子在感应到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体温和气味时才会发动攻击,而小黑蚊则不然,因此人们在行动中不易被小黑蚊咬,往往是停下休息时才会被叮咬。
夜晚比较不会被咬
小黑蚊的日间吸血活动大约从早上8点开始,逐渐增多,到下午3点达到最高峰,然后渐渐减少,到了黄昏则完全消失,也就是说“晚上完全不会被咬”。
2楼以上较不会有小黑蚊
台湾铗蠓成虫可飞行距离地面接近2公尺,所以离地面较近的小腿最常受害,但脸部或脖子被咬的情形也不算少见;2楼以上一般很少见到小黑蚊。
户外自我防护做足
在户外穿著长袖衣服、长裤,才比较可能达到百分百的防护,其他裸露部位可涂抹忌避剂(或防蚊液)。虽然针对小黑蚊的防蚊剂研究不多,不过现有研究证据仍显示含DEET或PICARIDIN成份的防蚊液或驱虫液有效。
越被小黑蚊咬越不痒?“适应叮咬”让助于小黑蚊吸血
有研究探讨台湾人被小黑蚊叮过之后的反应,在372例的个案中,48%的人有立即过敏反应、11.1%有延迟过敏反应;依个人体质不同,维持1周到1个月不等的时间才恢复。
延迟过敏反应在很多蚊虫或药物过敏都可以发生,不过有观察发现,长期身处在小黑蚊环境的人会“适应叮咬”,皮肤的反应会变小,甚至对小黑蚊攻击逐渐没感觉,但这样反而有助于小黑蚊吸血进食。[6]
小黑蚊叮咬后的处置
被小黑蚊叮会产生奇痒的丘疹,其处置方式与其他蚊虫叮咬的病灶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局部涂抹类固醇软膏或抗组织胺药膏止痒。如果有抓破的伤口,可用优碘消毒后再以清水洗净,不必包扎。如果产生类似荨麻疹的过敏症状,抹药不足以止痒,必须再加上口服抗组织胺及类固醇。[7]
小黑蚊生活史:
小黑蚊是蚊子吗?
小黑蚊其实并不是蚊子,以形态来说,它其实还比较像蝇类。双翅目的昆虫,包括蚊、蝇、虻等,有许多都会叮人或是传染疾病。因为铗蠓的体型很小,平均体长只有1.5到2公釐,飞行时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也不会发出蚊子的嗡嗡声,很多山友都是惨遭大军围攻,全身红肿时才发现。[8]
小黑蚊与蚊子在生物界的分类都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不过两者科别不同。小黑蚊属于蠓科(Ceratopogonidae ) 、铗蠓属( Forcipomyia ),蚊子则是蚊科( Culicidae ),两者其实算不一样的生物。
蠓类昆虫分布在世界各地,而且有个有趣的俗名叫做 no-see-ums ,意思是人们被叮咬时会感到尖锐的疼痛,却常常看不见虫子本身。大家应该都有经验,蚊子飞行时会发出嗡嗡的声响,但小黑蚊几乎是完全安静无声,所以比起蚊子,小黑蚊更加吸血于无形啊!另外蚊子的体型比起小黑蚊大上许多,比较容易被发现。不过有一点蚊子倒是大胜,比起吸血的口器长短,蚊子就比小黑蚊长很多,比较有办法穿过薄的衣物吸血,这点穿丝袜的朋友们应该都有亲身经验。
除了体型之外,小黑蚊跟蚊子有个很大的不同点,蚊子属于病媒昆虫可能带有传染性疾病如登革热;小黑蚊则属于骚扰性昆虫,不带有传染性疾病。不过大家可别因此掉以轻心,雌虫对人血情有独钟,叮咬后引起的红、肿、痛、痒不容小觑。过去有一篇研究分别于 2003 与 2004 年的 5 月至 9 月进行,探讨台湾人被小黑蚊叮过之后的反应,研究人数为 372 人,有 48% 人有立即过敏反应、有 11.1% 有延迟过敏反应( 6-24 小时才发生 ),依个人体质不同维持一周到一个月不等的时间才恢复。除了局部皮肤反应之外,也有少数人可能发生发烧或淋巴结肿大等较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 [5] 。比起一般蚊子叮咬红肿维持数天到数周的时间,小黑蚊给你的不舒服也比蚊子还多一些。[9]
视频
“小黑蚊”专吸人血、易繁衍 全台扩散!
小黑蚊的天敌原来是它|国家级专家研究发现|绿癌小花蔓泽兰|登革热
气候暖化!台湾铗蠓小黑蚊四季活跃